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素养目标
1.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理解防灾减灾对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应对自然灾害、协调人地关系的观念。
2.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成因及影响,提升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分布差异,形成区域认知,掌握区域地理分析方法。
4.通过了解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熟悉校园疏散路线等活动,增强在现实生活中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能力。
重点:掌握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成因,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难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区域差异的原因,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自主预习】
自然灾害严重
1.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 、发生频率高、分布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有气象灾害、 灾害等。
2.气象灾害主要有 、洪涝、 、寒潮等类型,季节性明显且每年都有发生。旱灾、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 (东部季风区/西部非季风区), 和沿海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秦岭—淮河一线以北 多发;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 地区; 灾害影响范围广,最南可达海南岛。
3.地质灾害主要有 、滑坡、 等。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与 地震带,强地震多发。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生在 ,特别集中在 的过渡带。
除害兴利并举
4.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坚持“ ”,显著提升灾前、灾中、灾后各环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灾害损失,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
6.中国防灾减灾建设举例。(灾前防灾备灾、灾中应急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各列举一例)
自救互救
7.遭遇自然灾害时,每个人都应该 ,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境遇,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做到 。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积极 ,并设法把 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寻求救援。
8.应急避灾小常识
【合作探究】
1.在地理课堂上,老师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角色扮演活动。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扮演在东南沿海地区、华北地区、南方地区及西南地区生活的居民,通过读课本P112图5.3和P113图5.5,分享自己家乡常发的自然灾害,并简述其成因。
2.人们常说“祸不单行”。想想看,自然灾害都是单独发生的吗 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一个小活动,证明一种自然灾害常常可以引发其他一种或多种自然灾害。
3.素养展示——情景剧:灾难来临,求生之路。
情境设定:在一个名为平安镇的地方,它周边地质活动活跃,时常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镇上生活着许多居民,他们对自然灾害的应对知识了解程度不一。近期,当地地震局和地质监测部门发出预警,称可能会有地震、泥石流、海啸等灾害发生。镇政府联动学校,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行动。
探究任务:全班分组(地震组、泥石流组、海啸组),结合地理学科防灾减灾知识,通过情景剧创作+表演,还原灾害场景并呈现科学应对流程,向“居民”(模拟)普及逃生技能。
参考答案
第一节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主预习
1.多 广 地质
2.旱灾 台风 东部季风区 东部平原 旱灾
东南沿海 寒潮
3.地震 泥石流 地中海—喜马拉雅 山区 地势阶梯
4.除害兴利并举
5.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6.
灾前防 灾备灾 修建水利枢纽工程,气象监测提前数日、数小时发布预报预警,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库,等等
灾中应 急救援 启动应急响应,紧急抢救并转移安置灾民,抢修道路等基础设施,等等
灾后恢 复重建 震后规划建设更安全、更多就业机会的城镇;通过心理干预,消除灾民心理创伤;等等
7.冷静应对 有效避灾 救助他人 消息
8.暴雨 洪水 台风 地震 垂直
合作探究
1.东南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台风从低纬度海洋入侵,登陆后逐渐减弱以至消失)。
华北地区:干旱灾害(降水量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南方地区降水多,季节分配不均匀,多暴雨,雨季长)。
西南地区:滑坡和泥石流(我国西南地区山多坡陡,降水多且多暴雨)。
2.提示:例如台风引发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引发滑坡、泥石流,地震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
3.提示:
知识梳理:每组先查阅课本、资料,明确对应灾害的成因、前兆、避险要点(如地震时 “伏地、遮挡、手抓牢” 原则 )。
剧本创作:设计灾害发生场景(含环境、人物反应 ),融入正确应对动作、逃生路线选择(关联平安镇地形、建筑分布)。
合作表演:分工扮演居民、解说员等角色,通过动作、台词传递防灾方法,突出地理知识应用(如泥石流避险要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高地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