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素养目标
1.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形成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以及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等问题,从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和经济发展等人文要素综合考量。
3.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等,认识区域差异,掌握区域分析的方法。
4.通过思考因地制宜建设美丽中国的措施、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提升在实际生活中参与环境保护的实践能力。
重点:了解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三线”示意图的内涵。
难点: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实现双赢,以及因地制宜原则在不同区域的应用;从综合角度分析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与区域自然条件、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
【自主预习】
积极应对环境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消耗了大量 ,带来了资源短缺、 、 等环境问题。
2.目前,我国已进入了环境质量整体 、 的时期。
3.列举几个我国生态建设工程。
4. 、 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走向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了建设 优美、经济发达、 富裕的美丽中国,要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做法,避免走先 再 的老路,实现
与经济发展共赢。
6.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 与 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 、自然恢复为主,用 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7.生态文明建设“三线”
三线 措施 目的
① 有序开发,合理利用,保护每一寸国土 优化国土空间功能
守住环境质量底线 发展清洁低碳能源 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碳达峰②
守住资源利用上线 ③ 利用、回收利用、④ 利用资源 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8.“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每个人都要树立 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践行 生活方式。
【合作探究】
1.【工业城市的绿色转型之路】假设你所在的城市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该城市地域跨度大,自然地理环境呈现多元特征。城市东南部紧邻绵长海岸线,沿海地带开阔平坦,常年受季风影响;西南部深入内陆,属于典型的山区地貌,峰峦叠嶂,多条河流奔涌其间;北部则为广袤的高原地区,地势高耸,地表平坦开阔,气候相对干燥,降水较少。长期以来,该城市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发展传统工业,如今大气污染严重,生态环境亟待修复。为实现绿色转型,当地政府计划大力引入清洁能源项目,并推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请以6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以下探究任务。
(1)结合该城市不同区域的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其引入清洁能源项目的可行性,并指出各区域适合发展的清洁能源类型。
(2)从因地制宜、产业升级的角度出发,为该城市绿色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山区小县的生态致富经】有个小县被群山环抱,森林覆盖率达78%,生态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传统农业为主。蜿蜒的盘山公路是其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恶劣天气常阻断交通,农产品运输困难。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偏远村落网络信号不稳定,物流网点覆盖率低。当地政府希望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请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为该县制定一份发展规划,以实现“以保护促发展,守绿换金”的目标。
参考答案
第二节 环境保护与发展
自主预习
1.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生态退化
2.持续好转 稳中向好
3.黄土高原坡田改梯田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
4.煤炭 石油
5.环境 人民 污染 治理 环境保护
6.人 自然 保护优先 生态文明
7.①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②碳中和 ③集约 ④循环
8.人地协调 绿色低碳
合作探究
1.(1)东南部:地处沿海,地势平坦开阔,受季风影响显著,风力资源丰富且稳定,适宜发展风电。
西南部:属于山区地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且水流湍急,具备较大的落差,适宜发展水电。
北部:位于高原地区,地势高,降水较少,晴天日数多,日照时间长,适宜发展太阳能发电。
(2)东南部:利用风力资源,发展风力发电,同时建设风车观光景区,发展旅游。
西南部:开发河流水能建水电站,利用电力开办绿色食品加工厂。
北部:利用充足阳光建太阳能电站,在电站周边种植耐旱水果,发展采摘游。
全市:关闭污染大的工厂,鼓励发展电子、服装等污染小的产业。
全市:建设城市公园、湿地,发展生态旅游和休闲服务业。
2.(1)该山区小县属于 “C”状态,即经济发展水平较差,但环境优良。
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但缺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途径;产业结构较单一,传统种植业和小规模林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不便,限制了资源的开发和对外交流;资金和技术匮乏,难以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
(2)发展规划:以保护促发展,守绿换金。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具体项目或措施:
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A.交通网络优化。拓宽改造现有盘山公路,探索建设林间运输通道,解决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难题,降低运输损耗与成本。
B.能源与通信升级。与电力公司合作,对县域电网进行改造升级,保障稳定供电;联合通信运营商,在未覆盖区域增设5G基站,提升网络覆盖率,为电商发展、智慧农业奠定基础。
②发展特色产业。
A.发展生态农业。利用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产品种植,如绿色蔬菜、水果、中药材等;推广生态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打造农产品品牌,通过电商等渠道拓展销售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B.发展森林旅游。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发森林康养、徒步旅行、自然教育等旅游项目;建设森林步道、露营基地、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带动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发展。
C.对林产品深加工。对木材、林果等林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例如将木材加工成高品质的家具、工艺品;对林果进行深加工,制作成果汁、果脯、果酒等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③引入资金与技术。
A.政策扶持与招商引资。积极申报国家乡村振兴项目,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企业投资。
B.技术合作与人才培养。与科研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建立技术示范基地,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为县域发展注入活力。
④强化生态保护。建立生态保护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实时监控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加强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守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