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一中2025年10月高一模拟训练
语文试题
(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命题人:邱静)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按照顺序把答案填涂到答题卡处。回答非
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意象的运用,是加强叙事作品的诗化程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中国人对叙事学与诗学
联姻所作出的贡献,它在叙事作品中的存在,往往成为行文的诗意浓郁和圆润光泽的突出标志
。然而,意象的功能并非无限,它有醒目的功能,但对于过分炫目之处也须有所限制,A
,乃是发挥意象功能之道。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文章总是需要有一些才华焕发
的光亮点的,在意象和非意象的相互间隔和节制中,以光亮点和非光亮点的疏密度,来控制叙
事作品的审美色调、节奏和旋律。另一方面,叙事文学不能等同于写抒情诗,不能一味地堆砌
意象。意象只不过是叙事过程中添加的要素,它的使用并非愈繁愈佳,而要讲究适度与自然。
意象是故事的“眼睛”,而眼睛虽有神采,却不能代替五官的全部,更不能代替整个身躯。
②以点睛比喻以形传神,在中国自古及今的文学中已经形成传统,修养厚实的现代作家也
深知其间妙处的。意象就是一种“点睛艺术”在叙事文学中的运用,它成为叙事过程中极为精彩
、极有关键价值的笔墨。如果说,诗有“诗眼”,那么意象就可以成为“文眼”了。作为“文眼”,
意象的功能又有何等具体的表现?
③首先,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功能。意义在许多叙事之作中是
不明白地说出来的,是渗透到行文的每一个细胞中的。叙事的过程既要表达意义,又要隐藏意
义,使意义不是唾手拾得,而是细心解读方可得到。因而在意象别有意味地渗透于行文之时,
意象可以作为意义的聚光点、意义的蓄水池,对作品的意义渗透进行有散有聚的调节,形成意
义的聚散分合的体制。《聊斋志异》中的《婴宁》,它是以“笑”的意象作为“文眼”,而凝聚全
文的精神和意义的,是为了突破束缚妇女的礼教规矩,而还原出自然人性和青春的魅力的。意
象流的凝聚功能,使这篇文言小说异常强烈和充满诗意地成为青春的颂歌。
④意义一经凝聚,就会变得突出、集中和鲜明,积蓄为浓郁的审美滋味或强烈的审美撞击
力。萧红的短篇小说《手》中“手”的意象,就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它在以象含意、以意拓象
的复杂操作之间,广泛地关联着社会百态、心理感受,关联着城乡差别和教育制度等一系列问
题,使意象运行的本身产生了某种凝聚意义的向心力。多重意义在这个独特的意象的凝聚下,
互相交织,又互相撞击,在批评着社会,在怜悯着人生,其间所提供的心灵震撼的力量是非常
强大的。
⑤其次,意象作为“文眼”,它具有疏通行文脉络、贯串叙事结构的功能。叙事作品往往是
试卷第17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