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6张PPT。 扫清障碍 读准字音:
甚蕃( ) 出淤( )泥而不染( )
濯( )清涟( ) 亵( )玩
隐逸( )者 鲜( )有闻
不蔓( )不枝 fányūrǎnzhuóliánmànxièyìxiǎn 导入新课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感受莲花的美丽
历代咏莲的名句宋 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唐)李白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经》
荷风送香香,竹露滴清响。
孟浩然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 菡萏香消翠叶残,
西风愁起绿波间。
李璟 阶下莲
唐—白居易
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
採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兩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來。
历代文人笔下的莲: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 杨万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莲花确实是诗意盎然的。历来就有许多咏莲的名句,荷花的美自不必说,单支的有趣,姜夔有句“一一风荷举”;成片的耀眼,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即使花残叶尽,也能给人以灵感,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写尽诗人的闲情逸致;甚至“橙黄橘绿”的深秋,苏轼还以“荷尽已无遮雨盖”来逗人缅想它盛放的风姿。荷不仅有美的外表,人们还赋予它高洁的象征意义。屈原自表心性芳洁“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让善画梅的王冕画没骨荷花,就是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象征王冕磊落的人格;曹雪芹也把他最钟爱的两位即具外表美,又有内在美的女性——黛玉、晴雯比作荷花,把荷花的品格推倒牡丹之上,高居群芳之首。在写荷花的诸多作品之中,最脍炙人口的,莫如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了。爱 莲 说 【宋】周敦颐爱 莲 说 【宋】周敦颐 简 介
作者 文体周敦颐 原名敦实,字茂叔
谥号元公。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朝理学的开山鼻祖(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称他“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他不但博学多才,而且人品极高,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1068年他任职南康郡守时,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它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叙事,也可用来抒发感情。与现代杂文和杂感相似。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说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 , 也可以记事 ,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课文内容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
(在文中找出直接描写喜爱莲花的句子)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表现了莲花的什么品格?1、直接描写喜爱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是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体态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庄重 质朴正直芳香清高
纯洁2、表现了莲花的什么品格?生态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高洁、 质朴庄重、 正直芳香、清高纯洁2、这些话从哪几个方面写莲花的?
表现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莲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莲而不妖(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 纯洁)从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中你
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如果不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那还为了写什么呢?
不是,作者不仅赞美莲花,还歌颂了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君子)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生性高洁,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
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
方正,不攀附权贵,
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 —— 质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志洁行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形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是托物言志向的写法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何为托物言志:
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的某种感情、志趣。
周敦颐借写莲抒发对君子的敬仰之情。托物言志:
借莲花的品格喻指人的品格,这种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荣华富贵,洁身自好的志向?能不能换成其他花卉?不能,因为所写的物与抒发的感情之间一定要有内在联系。小结: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君子的高尚品质托物言志莲花 生长环境:
(不染不妖)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 可远观不可亵玩)君子托物言志既不同流合污
又不孤芳自赏正直
行为端正声名远播
流芳百世志洁行廉
仪态端庄
令人敬重
不可玷污主题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写作方法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2、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水陆草木之花
菊
牡丹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世人甚爱 本文写的是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呢?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从山西一带移植到长安,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唐朝统治者的爱好和提倡,以致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仍然存在。周敦颐在数百年习染成风的势力中,却能独步于尘俗之外,显示了他的高超不凡。资料 陶渊明不满当时的黑暗统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菊独抗寒霜,在万花纷谢后的秋天开放,由此菊成为隐士的象征。花开花落二十日,
一城之人皆若狂。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一丛深色花,
十户中人赋。“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写它们?菊牡丹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花色艳丽,雍容华贵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牡丹隐逸者富贵者惜厌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
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对比:把两种对立物或一种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列举出来,形成鲜明对照。双方无主次之分。
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主要事物,两者有主次之分。
2、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更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1、衬托有两种,一种叫正衬,一种叫反衬。菊是正衬,是绿叶;牡丹是反衬,是趋炎附势、贪慕荣华富贵者。陶渊明世人“予”衬托手法莲君子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正衬反衬本文的表现手法
托物 言志
莲 --- 君子(虽在尘世,但不同流合污,不慕富贵,鄙视趋炎附势)
菊 ---
牡丹 --- 衬托正衬反衬隐逸者( 不愿跟统治者 同流合污而隐居 )富贵者(贪图富贵趋炎附势)三种花各比作生活中的哪三种人?菊花——隐士
莲花——品德高尚的人
牡丹——贪图富贵的人想一想你认为周敦颐和陶渊明
的人生志趣相同吗?
你认为周敦颐的处世态
度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
意义吗?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菊花—隐逸者(正衬)欺霜耐寒
幽居独处牡丹—富贵者(反衬)浓艳富贵
追名逐利莲花—君子(赞美)高洁质朴
芬芳清高托物言志:
洁身自好
不慕富贵莲君子爱生态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菊隐逸惜牡丹富贵厌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说》是一篇 的散文。全文用了一条线索 ,两个陪衬形象 ,写了三种类型的人。作者所托之物“莲”既不同于隐逸者“菊”,更不同于富贵者“牡丹”,它高洁质朴,正直芳香,它是“ !” 因为莲正是作者 的高尚情操的象征。而牡丹则表现了对 的世风的厌恶和鄙弃。托物言志爱莲菊和牡丹花之君子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攀附权贵,追名逐利归纳总结莲同予者何人出淤泥而不染
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隐逸者鲜有闻富贵者宜乎众矣正衬 牡丹 托 物 言 志行为正直 不阿谀奉承 美名远扬 坚守节操 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端庄严肃反衬君子质 朴高 洁芬芳远播清 高端 庄正 直不 攀 附君 子菊
(正 衬)
质 朴高 洁芬芳远播清 高端 庄牡丹
(反 衬)正 直不攀附君 子 问 题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惋惜)(慨叹)(讽刺)结尾三句话的句式与表达的情感不同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 茂叔爱莲
陈宪章
不枝不蔓体本真,
中通外直用乃神。
我即莲花花即我,
如公方是爱花人。
让我们的生命化作那朵莲花,
让莲花洁净我们的心灵。
愿我们都能成为翩翩君子!
拓 展仿写: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凝聚了塞北人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仿句: ,
。淡淡的开放在 ?六月 ?不与百花争宠 ?莲池里 ?溢满了等待的心事 ?你 却从未 ?舍施一点目光 ?便匆匆而去 ?空余 荷的枯涩 ?洒在碧波中
课本诗:读《爱莲说》有感
悄然开放,悠然摇曳
陶渊明倾心的那束菊花
在东晋的某个篱笆旁
悠然摇曳,悄然开放
铺天盖地,大红大紫
盛放在大唐的牡丹
时至今日依旧还是
大红大紫,铺天盖地
而你
如此洁净的穿越了污泥
在柔波中站立成一种威严
不容许丝毫亵渎
是谁
给了你这样高洁的灵魂
让你在大红大紫的俗世中
站立成一种别样的美丽 拓展延伸1、你知道哪些与莲有关的诗句2、陶渊明爱菊的诗句是什么?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硕艳无比,冠盖群芳,国色天香,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象征予独爱……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菊牡丹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 酒陶渊明 小 测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将下列莲的品质与君子的品质连线 莲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美名远扬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 不攀附权贵
不蔓不枝, 独立高洁
香远益清, 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亭亭净植,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通达事理
行为方正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志洁行廉
德声远播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不同流合污
不孤芳自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
令人敬爱练习: 连 线请将匹配的相应的字母填入相应的地方。
(莲的特征——人的品质)AHBEFGDCA、莲
B、出淤泥而不染
C、中通外直
D、不蔓不枝
E、濯清莲而不妖
F、香远益清
G、亭亭净植
H、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莲花具有和作者一样的品格呢?请从课文中找一下原句,并说说它们分别比喻了君子哪一类品格。
比喻君子自尊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攀附权贵。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独立高洁。
比喻君子仪态庄重。
比较阅读:《陋室铭》与《爱莲说》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立意: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大量运用描写。1、文体: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爱》则以散句为主;
3、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 背诵课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