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3.13《爱莲说》课件(5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3.13《爱莲说》课件(5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1 21:5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7张PPT。 爱 莲 说 周敦颐爱 莲 说——周敦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
二、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培养 文言散文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四、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背景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
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 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黄庭坚称其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他曾亲自率领属下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因爱莲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著名的《爱莲说》。 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如《马说》《爱莲说》等。 文体介绍 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3分钟后比谁朗读的更流利! 自学指导一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请同学们诵读课文,对照文下注释试着译读全文,遇有困难用笔做上记号,5分钟后让我们展示自学成果。 自学指导二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结构助词 的)〔蕃(fán)〕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只,惟独)(值得)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从 甚:很、十分
〔李唐〕指唐朝。
唐朝的皇帝姓李,
所以称为“李唐”。 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不译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表转折:却被沾染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清水澄清 我只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益: 更加 清:清幽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洁净。 植:树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而:表转折却焉:语气助词蔓:生藤蔓. 枝:生旁枝。 荷梗中间贯通,外形笔直,既不生藤蔓,也不长旁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站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也:判断句谓:认为之:结构助词 的隐逸者:指隐居的人 ,隐士.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文眼、主旨句。照应上文哪句?)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译。鲜:xiǎn(少)
闻:听说何:什么宜:应当
众:多(反问)(排比)(照应上文哪句?) 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第二课时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里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晋代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很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喜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再读课文,合作交流: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
2、诵读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请用原文回答)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请结合课文来谈谈。
(2)第一段还写了菊花、牡丹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语句说说。诵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划分第二段层次,说出层意。
2、此段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结合文章说说。
第二层写的三种花为什么颠倒顺序? 文章第二节第二层的三句话,陈述、反问、感叹句变化使用,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特别是颠倒了原来叙写的三种花的顺序,将牡丹放在最后评述,意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一褒一贬,对比鲜明,暗讽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委婉含蓄。合作探究:
1、文章三处写菊、牡丹、莲各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归纳总结;《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全文用了一条线索——爱, 两个陪衬形象——菊和牡丹,
写了三种类型的人。 莲正是作者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的象征。
而牡丹则表现了对追名逐利 ,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厌恶和鄙弃。风度气质:节行礼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辱。 生长环境: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体态香气: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正衬 反衬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菊牡丹 主旨:本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表现了作者鄙弃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表达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品质。拓展延伸: 陶渊明与周敦颐的思想有什么异同的?你更欣赏哪种思想?课堂检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个句子是:
文章的主旨句是: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可爱者甚蕃 (2)濯清涟而不妖
(3)不蔓不枝 (4)陶后鲜有闻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一词多义:
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
(2)屠自后断其股
(3)自不能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下列语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练习题补充 1、《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2、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用”菊”和”牡丹”分别来作正衬和反衬,以陶渊明、世人分别正面、反面衬托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5、“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颐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6、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
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同: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环境不好,但人格可以很高尚。7、《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隐居避世;
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夷
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
9、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表现了作者高洁的品质;
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