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名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2 07:20:47

文档简介



2025一2026学年10月高三年级·名校阶段检测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答题卡
(二)阅读Ⅱ
(四)阅读V
准考证号

8.(4分)
姓名
16.(6分)
班级
[2[2[2[2[2i[2[2[2i2j
33333313
44
4141
4)
41
考场
[s][5
57
5
45
座位
9
8
[8[8
9
[9][9]19][9]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
狂级
然后将
人姓名、考号、考场号、座位号和班级填写在
答题卡相应位置,不得涂改。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
意净,再选择填涂其他答案。
事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
贴条形码区
9.(6分)
(五)名句名篇默写
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书写作答,超出答
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要求字体工整,笔迹
17.(6分)
法晰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折叠,严禁做任
(1)
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填涂样例正确填涂:■
错误填涂:边X0口口缺考标记: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3)
100四0
70刃【I0
1200四0
10四Da四
15
3D四]四
田 0
18 ]
二、语言文字运用
6000四四
11D 019四0
20.(6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碱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根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一、阅读
A
(一)阅读I
(三)阅读Ⅲ
B
4.(4分)
13.(8分)
(1)(4分)
21.(3分
(2)(4分)
5.(6分)
14.(5分)
22.(3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第1页共2项




考场号
座位号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三、写作
23.(60分)
600学
200字
e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语文第2页
共2页2025一2026学年10月高三年级·名校阶段检测


考生注意:
1.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
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
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
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所有答案均要答在答题卡上,否则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景观指经过文人书写的景观,包括山水名胜等自然景观和楼台寺观等
人造景观。文学景观研究有多个层面,历史层面主要考察文学景观的形成与变
迁过程,文学层面着重揭示文学对形塑景观和传播景观的意义,文化层面侧重研
究影响文学景观变迁的文化因素。而历史研究是基础,探讨景观的历史变迁离
不开具体时空,历史时空除了流动的时间外,还包括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和空间
形貌两个空间要素。
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可从点、线、面、群四个层面来考察。点指景观所在具
体地,点。如古黄鹤楼一直位于蛇山之西黄鹄矶头,上世纪80年代重建时后移至
蛇山中腰。地,点信息越详细,空间定位越准确。线指景观所处交通路线,景观处
在僻陋之地还是交通要道,既关系着景观与文人相遇的频率,也影响着作家书写
的内容甚至主题风格。例如鹈雀楼属于黄河景观,瓜州古渡既属于长江景观也
属于运河景观,玉门关和阳关属于丝路景观,剑门关属于蜀道景观。关注景观的
交通信息,便于针对某些特殊路线开展文学景观的书写研究。面指景观所属古
今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历时而变,记录景观所属的古今区划,便于共时性分析景
观的地域分布、历时性考察景观的时代变迁。群指景观所处的景观群落,文学景
观常与周边景观形成关系复杂的景群,例如岳阳楼、洞庭湖和君山是不可分割的
整体,黄鹤楼与蛇山景观,与鹦鹑洲、晴川阁等形成景观群落等。标记景观所属
景群和景观之间的层级关系,便于分析景观群落中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学景观的空间形貌,既包含景观的自身形象,又涉及景观的周边环境。自
然景观的地形地貌、形状姿态,人造景观的选址造型、规模结构,都属于景观的自
身形象。如安徽天门山的山形水势是“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洞庭
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湖中的君山形象是“白银盘里一青螺”,宋代黄鹤楼的造型是高两层、十字脊歌山
顶的群体建筑,清末黄鹤楼变为高三层、攒尖顶的单体直楼。景观并非孤立的观
赏对象,而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所以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景
观形貌不可分割的部分。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金陵凤凰台
所见之景,“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是宣城北楼所观之容,独特的周边环境也
是文学景观的鲜明标志。
时间是历史考察的基本线索,按照时间脉络梳理文学景观的形成、演变历
程,方能清晰呈现景观变迁过程中的各类文化信息。文学景观的形成,须关注景
观本身存在之始和景观文名形成之时这两个时间点。自然景观,形之天然,主要
考察文人最早对景观的发现和书写,以及命名或改名,比如柳宗元笔下的“永州
八景”,李白笔下的九华山、郎官湖。人文景观的始建与出名,有时相隔甚久,有
时同步形成,前者如岳阳楼、黄鹤楼,后者如沧浪亭、醉翁亭。文学景观的演变,
需要梳理两条线索,一是景观的历代沿革,侧重景观的物象延续,自然景观主要
考察景观地理位置或空间形貌的变化,如黄州赤壁的远离江岸,长江三峡的猿啼
不再;人造景观主要按时序考察建筑的兴废、移址和环境变化等。二是景观的历
代书写,侧重景观的文脉传承,主要按时序梳理景观的书写史,以及文人书写景
观的地点、年龄、身份、经历和作品的形式、内容等信息。文学景观的书写活动,
并非都发生在景观现场,有的甚至是在景观毁圮之后。考察文学景观的演变,须
综合考察景观的兴废沿革与书写历史,了解景观书写的背景,考量其沿革变化的
频与偶、书写活动的密与疏,揭示景观变化的规律。
(节选自邵大为《文学景观历史时空的可视化呈现》)
材料二
以诗词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价值,以旅游弘扬诗词文化、推动诗词传播。
今天的诗词旅游既是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
唐诗宋词里的江山胜迹,至今依然是中国人寄托情感、凝聚认同的精神依凭。
近年来,与诗词相关的文旅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跟着诗词游历山水,寻访诗人
足迹,体味诗心诗情,正日益受到人们欢迎。诗旅融合成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
新亮,点,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实践。
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让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景区引来无
数游客;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让甘肃敦煌的阳关遗址走红
网络;河南巩义打造的“宋词园”,已成为宋词爱好者的打卡地,人们在移步换景
间,感受着诗情画意…这些例证都体现出,诗词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中的活跃
因子。创造性地利用诗词资源,有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形象。
在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背景下,诗词旅游展现独特吸引力,受
到市场追逐和游客欢迎。
旅游催生诗词创作,诗词丰富旅游资源;旅游可成为学习诗词的途径,诗词
亦可成为推介景,点的招牌。将诗词旅游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打造,需要进一步
梳理诗词文化脉络,深挖诗词文化内涵,因地制宜推出诗词主题的旅游路线及产
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2025一2026学年10月高三年级·名校阶段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答案】B
【解析】A项正确,原文虽未直接说明“点”是基础,但从分析顺序(先“点”后“线”“面”“群”)及实
际研究需求可推知,若无“点”的定位,更高层级的空间分析将失去依托。B项错误,应是“和周边
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一起”,以偏概全。C项正确,此时景观的物象虽毁,但文脉未断,而景观的
历代书写,侧重景观的文脉传承,所以黄鹤楼火毁之后的有关文学创作依然可以列入文学景观
的历代书写的研究之列。
2.【答案】B
【解析】材料一第二段介绍文学景观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四层面时,并没有将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
进行对举。
3.【答案】D
【解析】D项,是在快阁中放眼望去看到的周边环境,不能体现“快阁”的自身形象。
4.【答案】①“时”“空”是关于文学景观的历史研究的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时”是“时间维度”,
“空”是“空间维度”。②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时间提供演变线索,空间提供定位和形态,二
者结合才能全面分析文学景观的历史变迁。
【解析】分析关系前必须明确两者的内涵,再根据文章第一段结尾句看出两者是历史研究下的两
个相对独立的维度;在接下来的文本分析中会发现时空并不能彻底分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
你的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关系。如材料一中提到时间线索需要结合空间要萦的变化,例如地
理位置的变化(如黄鹤楼的位置移动)或空间形貌的改变(如三峡猿啼消失)。同时,空间要素的
分析也需要时间维度的支持,比如行政区划(面)的变化需要历时性考察。因此,时空是互动和
互补的,共同揭示景观的变迁规律。
5.【答案】①调查陈塘庄作为人造景观的历代沿革,包括始建时间、历代的兴废以及周围环境的变
化等。②调查历代文人对陈塘关的书写历史,搜集文人书写陈塘关的诗文,探究作家的书写特
点以及陈塘关文学景观的文脉传承。③调查陈塘关作为文学景观对弘扬传统文化、开发旅游业
等的积极作用,探究陈塘关文化资源与人们旅游需求结合的新模式。
【解析】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从“文学景观的形成”“文学景观的演变”两大角度考虑,“文学
景观的演变”又要分“历代沿革”“历代书写”两角度,由此结合文本得出前两点。材料二第一段
中“今天的诗词旅游既是文化传统的延续,也有着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明确调查内容要
结合文化传统和时代需求,可从旅游发展、文化传承等角度组织答案。
6.【答案】B
【解析】雪和封冻能否象征困难无法确定,在文本中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这一观点。进行文本解
读时不宜夸大理解,牵强附会。
7.【答案】C
【解析】A项,由下文“我们是青年钻井队么”“叫大伯站在一边指点着就行”可以看出,这一行为
对应的是以前一直由九儿的父亲掌作,此处体现的是九儿的进步与积极,并非高调、爱出风头。
B项,“她的父亲就已经是军队的一员”于文无据。D项,文本一没有描写九儿的外貌、神态。
语文答案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