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后练习
闯关01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跨学科—与数学学科相结合
下图是《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该图所示现象有助于我们理解( )
A.林则徐实行禁烟成果显著 B.列强再次发动战争的原因
C.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D.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
2.某历史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内容如下。该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主要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直接原因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时间 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结果 清政府战败
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日俄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核心素养—历史解释
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据此判断,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通过洗劫圆明园获取更多财富 B.广东水师搜查商船“亚罗号”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D.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被处死
4.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方面分析,这样说是因为( )
A.鸦片的输入直接引发了这两次鸦片战争 B.两次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C.英国是这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参战国 D.这场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5.1861年汉口茶商李福记在账本中记载:“今年经九江运往上海的茶叶比去年减少七成,洋商直接到汉口收购更加便利。”与这一变化有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6.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下列图片中的条约签订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7.1861年,英国驻华海军司令贺布等率火轮及舰艇4艘、士兵数百人到达汉口,划定汉口英租界,与清官员确定汉口开埠通商。与英国这一侵略行径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黄埔条约》 D.《辛丑条约》
闯关0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英国步兵中校沃尔斯利在《1860年对华战争录》中写道:“我们进去的时候,这些花园还像神话故事中描述的那样神奇,而我们在10月19日离开的时候,花园已被洗劫一空,一片狼藉。”上述文字描述的是( )
A.英法联军抢劫并烧毁圆明园 B.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日本占领旅顺后进行大屠杀 D.八国联军占领并劫掠北京城
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研究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史料中,最可信的是( )
A.陈天华的《猛回头》 B.北京圆明园遗址
C.《瓦德西拳乱笔记》 D.淮海战役参与者的回忆
3.“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最终,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跨学科—与语文学科相结合
1861年,雨果在《致巴特力尔上尉》中说:“一天,两个强盗走进了夏宫,一个抢掠,一个放火……我谨作证,发生了一场偷盗,作案者是两个强盗”。这段文字可以用于佐证的史实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马关条约》的签订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辛丑条约》的签订
5.跨学科—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下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主要通商口岸与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形成于( )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6.下图青铜鼠首和兔首原为北京圆明园大水法十二生肖兽首喷泉构件中的两件,2013年6月25日晨,两件圆明园兽首安全运抵北京。中国国家文物局将这两尊圆明园兽首划拨国家博物馆收藏。与青铜鼠首和兔首流失海外直接相关的是(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7.创设情境
下表是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清单,此清单( )
日期 拍卖品描述
1861.7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件;一批23件。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6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个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 36件标明来圆明园的物品。
A.对研究战争性质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B.完整再现英法军队战争期间的暴行
C.可以说明英法发动战争的根本诉求 D.能够佐证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的史实
闯关03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1.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林则徐根据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考察,结合当时俄国胁迫清政府开放伊犁的实际,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下列史实中,最能证明该预言的是,俄国( )
A.逼迫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策动蒙古从中国分裂独立 D.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2.跨学科—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下面两张图片共同见证了( )
A.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B.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跨学科—与音乐学科相结合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此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期,俄国始终扮演着一个伪善帮凶的角色,然而却从中国攫取到了最多的利益。“最多的利益”是指( )
A.割占中国共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B.割占辽东半岛、台湾全岛
C.强迫清政府开放多处通商口岸
D.得到巨额赔款
跨学科—与地理学科相结合
从图1到图2(来源:2023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9页),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西方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中国完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香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被完全割让 D.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内陆
6.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史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
C.洋务派先后创办了军事和民用工业
D.《天津条约》规定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
7.《京报》是明清时期刊载上谕、大臣奏章的新闻文抄。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特下谕旨:为英人递送《京报》之人,即系汉奸无疑。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恭亲王奕 派人将《京报》交由联军派发。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清廷放松对大众传媒的控制
C.西方列强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的深入
1.角色辩论小纸条
情境设定:假设你是清朝官员或英法外交官,围绕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展开辩论。
任务要求:从清朝官员和英法外交官中选择其中一个角色身份,在纸条上写下 2—3 条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清朝官员可强调英法的侵略意图,英法外交官可找借口为侵略行为开脱。
2.历史启示卡
情境设定:你参加 “历史与当下” 主题班会,需要分享第二次鸦片战争带来的启示。
任务要求:制作一张 “历史启示卡”,正面用一句话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重大影响,背面结合当今中国的发展,写一句从这段历史中获得的启示。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参考答案)
闯关01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答案】B
2.【答案】B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B
6.【答案】C
7.【答案】B
闯关02 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B
7.【答案】A
闯关03 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B
7.【答案】D
1.【答案】清朝官员角度参考示例:英法以 “亚罗号事件” 和 “马神甫事件” 为借口,蓄意挑起战争,这是赤裸裸的侵略行为。我国一直奉行和平外交,从未主动侵犯英法,是他们觊觎我国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给我国百姓带来巨大灾难,严重破坏我国主权,他们的行为毫无正义可言。
英法外交官角度参考示例:清朝限制贸易,我们的商品无法正常进入中国市场,为了公平贸易,不得不采取行动。“亚罗号事件” 和 “马神甫事件” 中,清朝的处理方式损害了我们的利益和尊严,我们只是维护自身权益。我们的到来能帮助中国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促进中国的发展,这是对中国有益的。
2.
【答案】参考示例:
正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背面:当今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增强综合国力,实行开放政策多与世界各国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