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第三单元:如何突出中心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心,明确作用;
2.对照中心,精选材料;
3.运用技艺,突出中心;
【学习重难点】
对照中心,精选材料;运用技艺,突出中心。
【导学步骤】
一、认识中心,明确作用
1.阅读下面同学习作片段,请分析片段的中心。
片段一:
“家”里最热闹的莫过于久别之后的重逢。许多天不见,那一张张熟悉的老脸在思念笼罩着的脑子里越发清晰,如今一见之下,自然分外亲热。这不,室友们有的铺床,有的扫地,有的抹窗……手不闲,嘴也不空,假期的爽心乐事,从一张张八哥似的巧嘴中飞溅而出,汇成一道道欢快的小溪,在小小的寝室中流淌。一时间,只觉甜蜜与温馨充溢于“家”中,让人意醉神迷。(摘自《第二个“家”》/林茜)
中心:
片段二:
第一天收作业,我可得好好表现。我陪着灿烂的笑脸收了半天,仍然有一大半的同学没交作业。第二天,我只得早早赶到学校,却见不少同学趴在桌上忙着赶作业,有几个“奋笔疾书”的同学一见我跨进教室,便抱怨开了:“哎,科代表同志,你是不是应该向老师提下建议,这每天的作业也太多了吧!还让不让人活?” 我苦笑了一下,抱起作业,向办公室走去,刚近门口,几个五大三粗的“绿林好汉”挡住去路,“你要不再等两节课,我跟你没完!”势单力薄的我只好又折回座位。好不容易挨到放学,终于“收齐”了作业,赶忙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速度冲进办公室,可还是晚了一步,被老师赐以“老牛拉破车”的“美名”。(摘自《“科代表”的苦恼》/王婷)
[小结明确]
中心:
2.回顾思考:下面各篇课文的中心分别是什么?
《春》
《秋天的怀念》
《再塑生命的人》
二、对照中心,精选材料
3.细读《春》一文,列出其写作提纲。
4.细读《再塑生命的人》一文,列出其写作提纲。
5.下面是一位同学的习作,请你完成文后作任务。
中学生活
XXX
可能,中学与小学完全是两回事吧!
在经历了两周中学生活后,我总算领悟到了水深火热的感觉。上了5节课,布置作业,匆匆忙忙到食堂吃饭,午觉也不能睡,就马不停蹄地在作业本上与作业纸“赛跑”,写完,差不多接近两点。背起书包进教室,到了6点5分时,以50米冲刺速度到食堂,却见“非洲难民区”和“伊拉克难民区”已是人海一片,摩肩接踵,等了n分,和晚饭来了个“亲密大接触”。7点又进教室,最后上完第三节晚自习,已快午夜10点了,肚子却不识时务地在此时唱起了“空城计”,无奈,我那亲爱的饭卡又该上战场了。回到寝室,洗漱完毕,蒙头大睡。在心里惊叹: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才体验到什么叫做“日子像在飞”。
早上6点过时,不知哪位的闹钟就唱起歌来,我也只得立马对周公说“拜拜”,整理好被子,奏起杯子牙刷交响曲。由于每天的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所以,有的同学课堂上便把老师的演说当成一段精妙的催眠曲。
我班一男生,几乎每天在课堂上都能睡着,他的睡姿可谓多姿多彩来形容,不信,你看,他要么手托下巴,一副深思状,还不时点几下头,不知情者还以为他对教师同学的高见频频颔首呢?要不,仰望天花板,用书遮住那张睡脸,有时候书本滑下一些,便生动地演绎出“犹抱书本半遮面”的动人情景……他那功夫,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只是很不幸的是,他的美梦不是被同学人魔爪驱散,就是被老师的一指神功击退。于是,课堂上有时便出现了这样的动人情景:几双瞌睡的眼死盯着一位睡得正香的哥儿,眼中流露出羡幕和嫉妒。
此种现象,毕竟不值得提倡,更不值得推广。毕竟课桌不是我们的枕头嘛!book也不应该是我们的被子,想一想,要是哪位一不小心在“被子”上增添点色彩,那多不雅观!
中学生活就是这样。但愿我们以后能少几只“珍稀动物”,不然,哪天动物协会的阿姐、阿弟们又该找我们旁观者的麻烦了。
思考:
(1)这篇习作的中心是什么?结合习作内容分析本文是否做到了中心突出?
(2)文中选择的材料能否突出中心?
(3)如果要围绕中心对习作进行修改,你有何建议?
(4)请你修改这篇作文。
三、运用技艺,突出中心
6.阅读下面同学习作片段,试分析作者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的?
片段一:
那天上午,英语课刚结束,我们伸着懒腰、打着哈欠,正准备出教室,老师的一句话把我们镇住了:“Boy and girl,我们现在从小学升到初中,那么要求也自然不一样了,我们现在每学一课就要背一课,我们还要……”
“哦,老天!”还没等老师说完,我就已经瘫倒在椅子上。我这个记忆力,记古诗,公式,单词还勉强说得过去,可这陌生的英语课文,简直是比“上刀山,下火海”还要难呀!但是,老师毕竟是老师,“师命不可违呀”,唉!背!!
刚开始,就有几个单词老是和我过不去,犹如一条条滑腻的泥鳅,老抓不住、背不着。看到我的一个个同窗带着胜利的微笑回到教室,我真是羡慕死他们了。我也要拥有他们那样灿烂的笑容,这么一想,我便又抖擞精神,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 Good, 英语课 》/兰云希)
中心:表现初学英语课文背诵的艰难与心理压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决心。
突出中心技巧:
片段二:
来到食堂,我不由大吃一惊:食堂居然早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显然,要我排在这长长的队伍后面,慢慢地等着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凭着自己的“豆芽型”身材优势,开始在人群中穿梭,“见缝”便“插针”,那些“水桶型”们一个劲儿地用羡慕的眼光盯着我,我终于尝到了被人崇拜的滋味啦!
正当我得意之时,一个人大叫起来:“嘿!,你怎么插队呀?”“大哥,求你了,小妹‘革命的本钱’快招架不住了,让一个位吧!”那人似乎了恻隐之心,不再言语了。可后面的革命群众可不答应,一位有着施瓦辛格般身材的健将,像抓一只小鸡似地,将我揪出了革命队伍,我敢怒而不敢言,只得乖乖地往革命队伍后面蹭去。(《打饭记》/王婷)
中心:讽刺插队行为的尴尬结局,反映遵守秩序的重要性。
突出中心技巧分析:
7.书包是我们每个人都必备的学习用品,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它与我们形象不离。假如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想一想:可以有哪些确立中心的角度?试将你想到的中心与写作思路分条陈述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至少写出两种构思。
参考答案:
1.片段一:通过描写室友们久别重逢后热闹、欢快的交流与劳动场景,表现了同学间深厚的友情和宿舍如家般的温暖与温馨。
片段二: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我”第一天收作业时同学不配合、被催交作业的同学威胁以及因延误被老师批评的经历,突出了科代表工作的艰难与委屈,表现了担任这一职务的无奈与辛酸。
2.《春》:通过描绘春天的生机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向往。
《秋天的怀念》:借回忆母亲在秋天的点滴,抒发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感激之情,展现了母爱的深沉与伟大。
《再塑生命的人》:讲述了老师帮助“我”认识世界、重塑生命的过程,表达了对老师的敬爱与感恩,赞美了知识和教育改变人生的力量。
小结明确:中心,是文章中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情感和意图。
3.
4.
5.示例如下:
(1)这篇习作比较真实地再现了中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但细读之后发现文章的中心不够突出。纵观全文,作者要大倒中学生活的苦水,又要借中学生活的紧张来表现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还要批评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良现象,这三个方面的内容都有,必然会出现内容抵牾现象,文章的中心不够突出。结合中学生活的实际情况,紧张、忙碌是主流,勤奋学习、积极进取是主旋律;艰苦、疲劳是次要内容;上课打瞌睡更是个别现象。这一区分,中心自然就明晰了。
(2)本文材料的选择显得散乱,材料所呈现的主旨不一致,分散习作者的笔力,内容呈现为泛泛的叙写。尽管文章内容真实,仍然难以打动读者。如果将内容聚焦于中学生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按照时间顺序,以某一天从早到晚的学习生活为依托来表现中心,材料更能突出中心。
(3)内容调整后,最重要的一点是描写精当的细节、充实学习的内容,强化文章的语言特色。把“上课有同学睡觉”这些内容删去,以突出中心,增强文章感染力。同时,题目“中学生生”所指范围太广,可以将题目范围缩小一些,使之与文章内容相互适应,做到题文相应。
(4)修改文章
中学生活初体验
XXX
一
早晨,天刚蒙蒙亮,起床铃便及时叫醒我们这些沉睡的学生,伴着长长的呵欠,我们手忙脚乱地找着自己的衣服。窗外,《运动员进行曲》早已嘹亮地响起。早操过后,寝室里变得热闹起来:有的叠被子,有的忙着洗脸、刷牙,寝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不久,伴着悦耳铃声,我快步走进了教室,同学们已端坐在座位上,科代表站在讲台上,“请大家翻到课本第2页,《春》预备——起……”琅琅的书声,飞出了教室,在校园里回荡。
二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济南的冬天》。”语文老师雄浑的男中音拉开学习的序幕。
“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我也不甘落后,把手举得高高的,昨天我还专门上网去查了作者的资料,还让爸爸帮我打印下来。今天我得把它推荐给同学们,让大家分享我的劳动成果。接下来,老师又让我们交流生字生词的解释,还让我们分成几个小组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拟出答案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室里热闹极了,一个个精彩的问题从同学们的嘴里蹦出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引领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上尽情地遨游。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一节课就结束了。
三
这一节课是阅读课,同学们早早地来到阅览室。啊!书真多。长长的书架上整齐立着一本本书,开放式的书架上还摆放着一百多种最新的期刊杂志,同学们扑了上去,那架式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一样。我挑选了两本喜欢的杂志,找了一个靠窗的座位,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遇到优美的句子,我赶忙打开笔记本,把它抄了下来。
四
教室里静静的。大家埋着头,做着今天布置的各科作业,除了翻书、写字的声音外,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想争取早点完成作业,好预习一下明天的功课。同学们那专注的神情,引得窗外飞蛾好奇地趴在窗户的玻璃上,想瞧出个究竟来。
熄灯了,我躺在床上,白天的情景就像放电影似的,一一浮现在眼前。我不由暗自惊叹:一天就这么过去了,真有一种“日子像在飞”的美妙感觉。
[简评]
修改稿将文章中心确定为表现中学生活的繁忙充实,展示中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这个中心,比原文主题更积极、也更深刻。然后,根据文章中心对原文内容进行大胆调整,充实了许多描写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删去原文中与该主题无关或相悖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也很真实、生动甚至也很有趣)。这样一来,使得文章中心突出而又深刻,重点明确,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积极的意义,给人启迪。
6.
片段一:
①内心独白与心理描写:作者通过“我这个记忆力……简直是比‘上刀山,下火海’还要难呀!”等内心独白,直接展现自己对背诵任务的恐惧和抗拒,使读者感同身受,突出任务之难和心理压力之大。
②夸张与比喻:“比‘上刀山,下火海’还要难”运用夸张手法,极言背诵之艰难,强化了任务的艰巨性。
“单词老是和我过不去,犹如一条条滑腻的泥鳅”使用比喻,将难记的单词比作“泥鳅”,生动形象地写出记忆过程中的挫败感。
③对比手法:将“我”背诵困难、苦不堪言的状态,与“同窗带着胜利的微笑回到教室”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我”的焦虑与不甘,从而推动“我”重新振作,突出迎难而上的精神。
④动作描写增强画面感:“瘫倒在椅子上”“抖擞精神,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等动作描写,既表现了情绪变化,也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⑤语言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哦,老天!”“唉!背!!”等感叹句和口语化表达,真实再现了学生面对任务时的自然反应,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片段二:
①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使用“豆芽型”“水桶型”“施瓦辛格般身材”等夸张又形象的绰号,制造幽默效果,吸引读者兴趣,同时暗含对体型对比的调侃。
②比喻与夸张:
“像抓一只小鸡似地,将我揪出”运用比喻,生动表现了弱小者被强势者制止的狼狈,突出了插队者的无力与尴尬。
“革命的本钱”“革命群众”等词的戏谑化使用,赋予日常打饭以“革命”色彩,增强讽刺意味。
③细节描写增强真实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见缝便‘插针’”“一个劲儿地用羡慕的眼光盯着我”等细节,描绘了食堂场景和“我”插队时的得意,使情节更具体可感。
④情节起伏,制造反差:先写“我”凭借身材优势插队成功,得意洋洋;接着被指责、被揪出,狼狈收场。前后形成强烈反差,突出“得意一时,终遭惩罚”的主题。
⑤心理变化描写:从“尝到被人崇拜的滋味”到“敢怒而不敢言”,心理由得意转为羞愧与无奈,反映出行为失当后的尴尬,深化了中心。
7.
构思一:
构思二:
构思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