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难点: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第一课时
【学习流程】
一、走进作者
李白,字 ,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唐代伟大的 主义诗人(想像、夸张、激情),又称为“ ”。与杜甫并称为“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二、背景介绍
《将进酒》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即安史之乱前两三年光景。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先后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豪门贵族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借酒销愁,“但愿长醉不复醒”。
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当时,他曾多次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基础感知
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字音
将( )进酒 金樽( ) 还( )复来 烹( )羊 馔( )
恣( )欢谑( ) 沽( ) 裘( ) 将( ) 出换美酒
2.解题:《将进酒》是什么意思?
3、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并自主诵读诗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
4.找出诗歌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情感变化轨迹。
◎探究未知
学习任务二:走进文本,深入研读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5. 这一部分李白“悲”什么?
6.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展示提升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7.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然转为得意和欢乐了?
8.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总结反思】
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震撼人心的巨大的情感力量,全在于诗中高度的自信与彻底的自卑同在,无边的欢乐与无边的忧伤并存,鄙弃富贵与猎取功名对峙,旷达放纵与坚定执著关联。
无论是欢乐还是忧伤,是自信还是失望,不同性质的情绪双方都非常强烈而又毫无节制,像一匹脱缰的烈马从情感的一极跳到情感的另一极,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只有一目了然的龉龃对立,两种矛盾的情感激流相互冲撞,激起铺天盖地的巨澜,给人以头晕目眩的情感震撼力,这就是它给人的感受不是消沉而是无穷力量的秘密所在。
第二课时
【学习流程】
◎基础感知
学习任务一:走进文本,深入研读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思考1:诗人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思考2:诗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这句话是真心话吗?诗人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探究未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思考3: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思考4:历史上孤独的圣贤不可胜数,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
◎展示提升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思考5:诗人为何发狂?如何表现这种狂的?
思考6:李白以悲开头,以愁结尾,如何理解“万古愁”?
任务二:反复诵读,体悟全诗
7、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总结反思】
诗人豪饮高歌,借酒消愁,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诗中交织着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的情怀,体现出强烈的豪纵狂放的个性。
全诗情感饱满,由悲到乐,进而狂放,最后转入到愁绪之中。
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且起伏跌宕,变化剧烈;在手法上多用夸张,且往往以巨额数量词进行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在结构上大开大阖,充分体现了李白七言歌行的特色。
【第一课时答案参考】
1、略
2.解题:《将进酒》是什么意思?
将:请、愿之意。《诗经·卫风·氓》中有“将子无怒”句。将,读qiāng。
乐府旧题,相当于“劝酒歌”。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3、你认为诗眼是哪个字?并自主诵读诗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最直接的感受。
“愁”。
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此诗气势豪壮,又情感起伏较大。
4.找出诗歌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情感变化轨迹。
全诗感情奔放,气势雄浑
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朝如青丝暮成雪。
欢: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
愤: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
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
5.这一部分李白“悲”什么?
时光易逝、人已老去却功业难成。
6.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起兴:由黄河水东流,引发对人生的感慨。
比喻:以黄河一去不复返比喻时光流逝;将白发比作雪。
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
夸张
空间:“天上来”,极言黄河奔腾而来的气势;
时间: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本来短暂的事说得更短暂,悲叹人生短促。
7.诗人正自感伤,却为何突然转为得意和欢乐了?
①既然人生短暂,既然此处失意,就应另外去寻找寄托。朋友相聚,正好开怀畅饮及时行乐。
②诗人实际失意,不是真正的快乐,是通过这种及时行乐,寻求自我安慰。
8.这几句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直抒胸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诗人直接抒写人生得意,需纵情欢乐。“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了李白的乐观、自信、豪放,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但渴望入世的态度。
夸张:“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三百杯”夸张地写出朋友相聚时的纵情豪爽。
【第二课时答案参考】
思考1:诗人在这里连续用了四个“三字句”,与前文的长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什么好处?
①让诗歌的节奏不单调,富于变化;
②加快了诗歌的节奏,旋律加快,旋律的加快实际上就反映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心情是十分激动的,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思考2:诗人说“钟鼓馔玉不足贵”,这句话是真心话吗?诗人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呢?
①不是真心话,是反语。
②作者真正想做的是建功立业,并不是“长醉不醒”。
③只是因为当时诗人仕途失意不得志才这么说,反映了对权贵 蔑视,更是怀才不遇的愤慨之词。
思考3:李白为什么羡慕“饮者”?
这是李白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这些圣贤都是有才华而无所施者,而饮者更是“圣贤”中逃于醉乡的人。
这两句,既是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揭露,也表现了李白对统治者不再抱有幻想,也决心孤独地、决绝地抗争,回到精神的栖息地。
思考4:历史上孤独的圣贤不可胜数,诗人为什么提到“陈王”曹植呢?
三国时期的陈王曹植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因为被其兄曹丕所忌恨而郁郁不得志,只有以酒浇愁,以泪度日,最后年纪轻轻的就死去了。
用典,诗人由曹植想到了自己同样怀才不遇,因权贵当道,使自己为国效力的志向无法实现,英雄无用武之地。作者是借曹植的典故尽吐心中的不平。
思考5:诗人为何发狂?如何表现这种狂的?
一愁:人生易老、青春不再
二愁: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三愁:圣贤寂寞、陈王失意
①口气甚大:呼儿、与尔,指挥倜傥,情态之任诞。
②倒宾为主:本是友人招待于他,此时竟忘形高踞一席,颐指气使,甚至提议典裘当马,足见形骸之放浪。
③出手甚大:不惜将出名的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以图一醉。
思考6:李白以悲开头,以愁结尾,如何理解“万古愁”?
“万古愁”:夸张。这是古往今来许多有理想、不麻木的人共同的愁绪。
因此,李白笔下的愁,不再是宣泄个人情感,而是站在历史的高度,替从古至今众多有梦想的追梦者抒发的共同的愁绪!
7、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眼界高远,气势奔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热爱生活,及时行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观自信,慷慨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怀才不遇,不慕权贵: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狂放不羁,愤激无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