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3 09:13: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文学常识填空
老舍原名     ,字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等。
请你阅读介绍亚冬会开幕式的文字,回答问题。
第九届亚冬会在冰雪的辉映下拉开帷幕,这场冰雪盛会虽然镶嵌在亚洲冰雪运动的版图上,更展现了亚洲各国的团结与友谊。开幕式上,舞者们身着民族服饰,发髻高挽,演绎了亚洲文化的多样性。哈尔滨的冰雪文化__①__(伫 贮)蓄了深厚的历史底蕴,通过先进的科技手段,如AR和裸眼3D,将冰雪的极寒之美转化为极美的视觉盛宴。宽__②__(敝 敞)的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作为主会场,不仅容纳了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 270余名运动员,更见证了亚洲人民对冰雪梦想的共同追求。
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镶(  )嵌    发髻(  )
3.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请工整书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 ②
4、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5.在下列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那水呢,     不结冰,     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6.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火炬塔“雪韵丁香”是2025年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的标志性建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空中俯视可以见证丁香与雪花的“同心绽放”,与本届亚冬会“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主题口号不谋而合。
①高28.554米,重58吨
②底部裙摆为六瓣雪花,象征着纯洁和平
③丁香花瓣与雪花裙摆精心排布于火炬塔上下两端
④顶部为五瓣丁香花瓣,内部是由56个钛合金喷口组成的燃烧喷头
⑤该火炬塔主塔采用“同心圆”结构,塔身整体呈双锥体结构
A. ⑤①③②④ B. ⑤③①④②
C. ③①⑤④② D. ⑤①③④②
7.下面句子中甲乙两句哪一句表达效果好些,为什么?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一文,全文处处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暖和晴。
B.《济南的冬天》一文,写北平的多风和伦敦的多雾,反衬济南冬天的无风和响晴。
C.《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人们的活动。
D.《济南的冬天》一文,重点写了各种景物——阳光、小山、白雪、绿水等。
9.下图是2025年亚冬会的吉祥物“滨滨”和“妮妮”,请你任选一个吉祥物,为它设计你喜欢的服装颜色,并借助链接材料的内容,对你给它选的颜色简要解说寓意。
链接材料:红间黄,喜煞娘。黄色、红色都是热烈的颜色,这种组合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喜庆的新年红灯笼、传统宏伟的建筑、精美绝伦的织绣品,都能时常见到红黄的搭配。
将互为补色的蓝色和黄色搭配在一起,能使整体效果显得更为突出。而且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体现出宽广、包容的含义;黄色如同阳光或果实,代表着温暖与希望。
阅读理解
(一)阅读课文选段,完成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0.本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哪一个字来写的?又是如何去写的?

11.画线句“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中的“这件花衣”指什么?“山的肌肤”又指什么?

12.“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里的“粉色”是什么样的颜色?

13.本语段中“秀气”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地域文化从来都是构成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古代文学中,地域文化的色彩更是分明,它甚至成为人们归纳文学流派的主要砝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些流派也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山药蛋派等。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加速,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应该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地域文化带给文学的是一种异质化的东西,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地域之间的阻隔上,有了阻隔才有了地域的分界,才有了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别。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之所以越来越淡化,是因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正在打破地域之间的阻隔,并逐渐缩小地域之间的差别。如果我们不是在世界文学的范围内来探讨地域文化的话,那么,显而易见,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学之中——即使是乡土文学,那些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乡土文学,其地域色彩也不如过去那么层次分明。这是否意味着,再像过去那样以地域文化的特征来讨论文学的个性风格,已经变得缺乏足够的现实说服力了?
在全球化时代,文学的地域性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社会形态的地域性正在压过自然形态的地域性,钢筋水泥构筑的地域性正在取代田园山水构筑的地域性。然而,社会形态的地域性同样不可忽视,我们仍能从多方面看到它是如何影响到文学的。比如,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其作品中往往折射出特定地域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又如,作家的特定语言和风格往往与具体的地域有关,近些年在作品中大量使用家乡的方言和口语,几乎成了一种传染病,在作家的写作中蔓延开来。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特定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会构成作品的主题和意象,以地域性的元素回应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跨地域影响的挑战等。当然,我们也不必夸大地域性对文学的影响,在一个交流和迁移非常便利的现代社会,作家文化性格上的地域性往往变得模糊不清,即使作品中出现了鲜明的地域性的场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背景等,也不是直接对应作家本人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或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要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与地域性的关系,必须全面、客观地分析作品的复杂性,将其置于作家多元化表达的语境下综合考察。
东北被称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东北这个由庞大的工人群体组成的社会里,培育出了一种工人文化。工人文化并不是正统的和官方的,它是工人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活生生的经历”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属于自己的文化,以隐形的方式存在于工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中。东北的地域之变发生在21世纪前后,那时国有企业改革给东北的工业和工人带来极大的震荡,下岗工人也成了当时重要的社会问题。国企改革和大量的下岗工人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工人生活的大动荡,下岗工人可以说是被原有的工业秩序彻底甩出来的群体,他们身上隐藏着的工人文化反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新东北文学”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恰恰是那些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下岗工人形象不同于以往工业题材小说中的工人形象,因为这些下岗工人形象饱含着工人文化的做派和气质。工人文化的崛起,便是东北的地域之变所带来的文学之新。
“新东北文学”的讨论最初是由沈阳三位“80后”作家——班宇、双雪涛、郑执的小说而引起的。他们的父辈都是下岗工人,他们与父辈一起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也正是在这种阵痛中,他们对父辈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更加敬重父辈。在他们书写下岗工人的作品中,虽然下岗后的生活穷困潦倒,但他们仍然将父辈作为英雄来书写,哪怕自己的父辈不是胜利的英雄,而是失败的英雄,他们也为父辈的英雄本色而骄傲。他们的小说给人们带来一种新的话语空间,这个新的话语空间就是倔强的工人文化所营造的。他们的可贵之处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叛逆的一代,他们尊敬父辈,愿意在父辈还没有讲完的地方继续往下讲。同时这也说明,非主流的工人文化也正好契合了他们的叛逆精神。
有评论家在谈到“新东北文学”时,惋惜地表示东北的作家在感受东北的地域之变上太滞后了,东北的国企改革和下岗工人现象发生在20世纪末,而这种社会的意大变化却是荣到15二十年后才由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这种看法并不准确,事实上,东北的文学植根于东北大地,⑤对于地域之变是有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感的。
(摘编自贺绍俊《地域之变,文学之新》)
材料二:
在这一批以“80后”作家为主的“新东北作家群”崭露头角之前,东北籍的作家在当代文坛也屡领风骚,成绩斐然,如迟子建以《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齐邦媛以《巨流河》享誉海内外文坛。但作家之为“群”,在于他们分享着近似的主题与风格。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以“抗战”为主题,那么当下“新东北作家群”回应的主题则是“下岗”。“新东北作家群”所体现的东北文艺不是地方文艺,而是隐藏在地方性怀旧中的普遍的工人阶级的乡愁。这也合乎逻辑地解释了这一次“新东北作家群”的主体是辽宁作家群,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沈阳作家群。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下岗”,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我们经常望文生义地理解地方文学,过于简单地将文学地方化。但在文学的意义上,“东北”不是“地方”概念,“上海”或“陕西”等省市也不是地方概念。正如农业文明的现代困境成就了一批陕西作家,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也成就了这批辽宁作家。
(摘编自黄平《“新东北作家群”论纲》)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流派是由地域性决定的,如京派、海派、东北作家群、赵树理派等。
B.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这导致地域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
C.即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语言风格,也不能以此轻易判定作家本人的地域归属或身份认同。
D.东北作家的创作感知具有滞后性,反映“下岗”这一社会变化的作品是下岗工人的“子一代”书写出来的。
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家的文化背景和身份认同是塑造文学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他们的作品中往往包含着特定地域的传统元素。
B.“新东北文学”植根于拥有庞大的工人群体的东北大地,书写了与众不同的下岗工人形象,从而创造了一种工人文化。
C.“新东北作家群”主要以“80后”辽宁作家为主,如班宇、双雪涛等,他们以“下岗”为主题进行创作,在当代文坛成绩斐然。
D.发生在世纪交替期的东北地域之变,完全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却成就了今天的“新东北作家群”。
16.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以充满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的百年演变史。
B.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以满纸沪语描写了两个特殊历史时期上海人的生活状况,极具“沪式风味”。
C.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通过描写粤港两地一系列有关美食的日常情景,生动诠释了独特且迷人的岭南饮食文化。
D.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以中原大地上的宝水村落为背景,构建了新的乡村空间美学,融合了女性视角与返乡视角,体现出鲜明的主观在场性。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的解读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文学根据地”众多,但当代文学的地域文化色彩越来越淡化仍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B.乡土文学方兴未艾,当代文学的地域性随着乡土文学的发展而变得复杂与多元。
C.从图中列举的“文学根据地”可以看出,在全球化时代,地域性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依旧存在。
D.“文学根据地”的划分限制了作家的写作主题与风格,从而影响了作家的地域性的身份认同。
18.请结合材料,分析“新东北作家群”的创作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热爱生活的人,对待春天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般真挚而执著。一丝毫不起眼的绿,一抹微不足道的青,都会使他眸子闪亮,盈满青春的光彩;心湖生辉,荡漾幸福的涟漪。春天对于热爱它的人,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股股神奇的魔力和生命力。
②春在田畴,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湿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渠水欢唱,如母爱的乳汁,与土地和麦苗的血液水乳交融。春在河畔,碧波清荡,鱼虾畅游。蛙鼓抑扬弄喉嗓,柳丝婆娑舞倩影,阳光水波交相辉映,洒落捧捧金和银。春在天空,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于洁白的云朵间,甜脆笑声穿梭浩淼九天。春天果园,红杏流火,桃花漫霞,梨树飞雪,蜂蝶追逐喧嚷,酝酿生活的甘甜和芬芳……
③春天是一缕轻轻吟唱的和风,一捧温暖明亮的阳光;春天是声声婉转青脆的鸟语,片片馥郁醉人的芳香;春天是青青草尖上的一颗露珠,红红花朵上的一抹彩霞;春天是种子破土而出时拱动的力,树木拔节时喧响的节奏;春天是透明纯净的梦,火热沸腾的歌,灵感流溢的诗;春天是孩子脸蛋上的天真无邪,姑娘面颊上的秀美羞怯;春天是我们用汗水、勤劳和智慧栽种的一茬茬的希望、梦幻和理想。
④热爱春天,播种春天,采撷春天吧!用我们的言传身教去呵护春天、关心春天,用我们的心血精力去编织春天、灌溉春天,呵护关心春天的风吟鸟啼柳绿花红,编织灌溉春天的田园风光妖娆风情,让春天常驻我们身边,永驻我们心灵深处的爱心家园……
19、第②段文字中作者描绘了哪几幅春之图
20、从内容上看,第②段文字与第①段中哪句话相照应
21、根据文中第③段的意思,想想看,春天还是什么 发挥你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再写出一例。
22、本文在描绘春天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试写出两种,并举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舒庆春;舍予;《骆驼祥子》 2.xiāng jì 3.贮 敞 4.将“虽然”改为“不仅”。 5.不但、倒反、况且 6.D 7.甲句好。情景结合,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意近即可) 8.C
9.示例:我选择为吉祥物“滨滨”设计服装颜色,我会采用红色和黄色的搭配。红色和黄色都是极具热烈氛围的颜色,这种组合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喜庆与祥和。为“滨滨”选择红黄搭配的服装,不仅符合中国人对于喜庆场合的审美偏好,还能传达出亚冬会作为国际性体育盛事的欢乐与热烈氛围。同时,红色象征着激情与活力,黄色则代表着光明与希望,二者的结合寓意着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奋力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也寄托了人们对亚冬会成功举办的美好祝愿。
14.C 15.B 16.D 17.C
18.①多以“子一代”的叙述视角展开,讲述“父一代”的故事,将下岗的父辈当作“失败的英雄”来书写。②多以“下岗”为主题,书写地域之变,探讨工业文明的现代困境。③聚焦过去的历史与当前的现实,在地方性怀旧中隐藏着工人阶级的乡愁,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
19、田野春意图、河畔春意图、天空春意图、果园春意图 20、末句 21、略 22、排比、比喻 23、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