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年《百合花》导学案
【使用说明】
请在课前充分预习《百合花》全文,结合时代背景了解革命题材小说的特点;限时完成导学案任务,书写规范清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针对疑难问题共同讨论,若无法解决可提交全班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脉络,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通讯员、新媳妇),理解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与革命情怀。
2.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象征手法(如“百合花被子”)及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3.理解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的深层含义,品味革命年代里真挚的军民情谊与人性之美。
4.培养对革命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学会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赏析小说,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梳理情节,分析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作用;感悟革命背景下的人性温情与主题深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悉小说情节,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核心事件(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牺牲与安葬)。
2.积累文中重要字词,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为后续人物与主题分析奠定基础。
3.初步感知通讯员与“我”的人物形象,筛选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
导读学练
一、预习基础:积累与感知
1.了解文学常识与创作背景
(1)作者茹志鹃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创作风格善于以小见大,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时代背景下的人性微光,代表作除《百合花》外,还有《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2)《百合花》创作于1958年,以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军民故事,是革命题材小说中兼具“革命叙事”与“人性关怀”的经典作品。
2.字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标注易错音、易错字)
(1)正音:执拗(niù)虔诚(qián)忸怩(niǔní)憨直(hān)撂下(liào)发髻(jì)
(2)辨形:“忸怩”(不可写作“扭捏”,侧重神态羞涩);“掂量”(不可写作“惦量”,侧重动作试探);“尴尬”(左半为“尢”,非“九”)
(3)理解词义: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如通讯员与“我”对话时的神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如通讯员起初不愿借被子的态度)。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如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盖被子时的状态)。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如“我”打趣通讯员时,他的反应)。
二、情节梳理: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
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梳理小说情节,填写下表:
情节阶段 核心事件 关键人物互动
开端 “我”随通讯员前往前沿包扎所,途中了解通讯员的基本情况 通讯员送“我”,“我”打趣他,初步感知其腼腆性格
发展 包扎所需要被子,通讯员主动去借,却因新媳妇不愿借而碰壁;“我”出面协调,成功借到百合花被子 通讯员借被子受挫,“我”与新媳妇沟通,展现军民之间的矛盾与理解
高潮 通讯员在送弹药途中牺牲,被抬回包扎所;新媳妇看到牺牲的通讯员,悲痛不已 新媳妇为通讯员擦拭身体、缝补破洞,态度从“不愿借被”转为“主动献被”
结局 新媳妇将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的棺材上,军民情谊在牺牲中升华 新媳妇以被子寄托哀思,“我”见证这一感人场景,深化对人性与革命的认知
三、初步品人:感知形象
1.从文中找出体现通讯员性格特点的语句,摘录并分析(至少2处):
(1)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女文工团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我”与通讯员的互动简要概括:
巩固训练
1.再次通读全文,标注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通讯员性格”的3处细节,尝试在旁边写下你的初步感受。
2.查阅资料,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关系”,思考这一背景对小说情节与人物的影响,简要记录你的思考(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分析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变化性”(如通讯员从腼腆到勇敢、新媳妇从惜被到献被)。
2.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的枪筒里的野菊花”“新媳妇缝补破洞”),体会细节对塑造人物、深化情感的作用。
3.初步探究“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理解其与人物、主题的关联。
导读学练
一、深入品人: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与深度
1.通讯员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请结合情节分析其“性格变化”,填写下表:
情节节点 通讯员的行为/语言 性格特点(变化前) 性格特点(变化后)
与“我”同行 话少、脸红、被打趣时“绷着脸” 腼腆、羞涩、不善交际 ——
借被子受挫 不愿再去借,说“老百姓死封建” 急躁、对群众有误解 ——
主动送弹药 不顾危险,主动申请去前沿阵地 —— 勇敢、有责任感、舍己为人
牺牲前的动作 扑在炸药包上,保护战友 —— 无畏、忠诚、具有革命牺牲精神
2.新媳妇的态度从“不愿借被子”到“主动献被子”,这一变化背后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转变?结合文中描写分析:
思考:新媳妇的形象意义是什么?(提示:她代表了怎样的群众形象?)
二、细节赏析:品味“以小见大”的艺术
1.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请分析下列细节的作用:
(1)“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见他摘下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通讯员借被子碰壁后)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述细节外,你还发现了哪些“能体现人物情感或主题”的细节?请摘录并简要分析:
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象征探究:解读“百合花被子”
1.文中多次提到“百合花被子”,请梳理其出现的场景:
2.结合“百合花”的花语(纯洁、美好、祝福)与小说情节,思考“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至少答出2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训练
1.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通讯员或新媳妇),结合细节描写,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人物评析,突出其身上的“人性美”或“革命美”。
2.小组讨论:“如果去掉‘百合花被子’这一意象,小说的主题表达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将小组讨论的核心观点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军民情谊、人性光辉、革命牺牲精神的融合),体会“以小见大”的主题表达手法。
2.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细节描写、象征手法、第一人称叙事),学会借鉴其写作技巧。
3.拓展思考:革命题材小说如何平衡“革命叙事”与“人性关怀”,结合《百合花》谈启示。
导读学练
一、主题深化:探究“小叙事”中的“大主题”
1.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残酷的解放战争,但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而是聚焦于“前沿包扎所的借被、缝补、送葬”等小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结合人物与情节,概括小说的核心主题(提示:从“军民关系”“人性”“革命精神”三个角度整合):
3.文中哪句话或哪个场景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摘录并分析:
语句/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艺术总结:归纳小说的写作特色
1.回顾全文,从“叙事视角”“描写手法”“象征意象”三个方面,总结《百合花》的艺术特色,完成下表:
艺术特色 具体表现(结合文本举例) 作用
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视角)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从“我”的视角观察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互动(如“我”打趣通讯员、看新媳妇缝补)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代入感,通过“我”的情感变化推动读者理解主题
细节描写 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新媳妇缝补破洞的动作 塑造立体人物,传递细腻情感,让人物更具感染力
象征手法 百合花被子象征纯洁的军民情谊与人性美 凝练主题,让抽象的情感(如哀思、敬意)变得具体可感
2.你认为小说最成功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谈理由:
三、拓展思考:革命题材的“温度”与“力度”
1.对比传统革命题材小说(如侧重描写战争场面、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上”),《百合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关注小人物的情感与人性”。这种“人性关怀”是否削弱了革命题材的“力度”?为什么?
2.结合《百合花》,谈谈你对“好的革命题材小说应具备什么特质”的看法(提示:从“真实性”“情感性”“思想性”角度谈):
巩固训练
1.写作练习:以“《百合花》中的_________(细节/人物/意象)让我读懂了_________”为开头,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悟(可填“军民情谊”“人性美”“革命精神”等)。
2.拓展阅读:阅读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对比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上的异同,简要记录你的发现(150字左右)。
3.小组辩论:“革命题材小说更需要突出‘革命精神’还是‘人性关怀’?”选择一方观点,结合《百合花》及其他你读过的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准备3个辩论论据。
知识检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天真烂漫的性格,与后续的“牺牲”形成反差,增强悲剧感。
B.新媳妇“不愿借被子”并非小气,而是因为被子是她的嫁妆,凝聚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一细节让人物更真实,也为后续“献被”的转变做铺垫。
C.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仅象征新媳妇的纯洁善良,与通讯员的革命精神无关。
D.第一人称叙事让“我”成为连接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纽带,也让读者通过“我”的视角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填空题
(1)《百合花》的作者是_________,小说以_________时期为背景,讲述了_________(人物)与_________(人物)在前沿包扎所发生的故事。
(2)小说中,“百合花被子”最初是_________的嫁妆,最终被盖在_________的棺材上,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_________(主题)。
3.简答题
结合文中细节,分析通讯员这一人物形象的“平凡与伟大”。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年《百合花》导学案
【使用说明】
请在课前充分预习《百合花》全文,结合时代背景了解革命题材小说的特点;限时完成导学案任务,书写规范清晰;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针对疑难问题共同讨论,若无法解决可提交全班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梳理小说情节脉络,把握人物形象特点(通讯员、新媳妇),理解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与革命情怀。
2.分析小说的细节描写、象征手法(如“百合花被子”)及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文本的艺术特色。
3.理解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的深层含义,品味革命年代里真挚的军民情谊与人性之美。
4.培养对革命题材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学会从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赏析小说,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梳理情节,分析通讯员、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
2.难点:体会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作用;感悟革命背景下的人性温情与主题深度。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熟悉小说情节,梳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核心事件(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借被子、牺牲与安葬)。
2.积累文中重要字词,了解作者茹志鹃及小说的创作背景,为后续人物与主题分析奠定基础。
3.初步感知通讯员与“我”的人物形象,筛选体现人物性格的关键语句。
导读学练
一、预习基础:积累与感知
1.了解文学常识与创作背景
(1)作者茹志鹃是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其创作风格善于以小见大,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时代背景下的人性微光,代表作除《百合花》外,还有《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2)《百合花》创作于1958年,以解放战争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前沿包扎所里发生的军民故事,是革命题材小说中兼具“革命叙事”与“人性关怀”的经典作品。
2.字词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标注易错音、易错字)
(1)正音:执拗(niù)虔诚(qián)忸怩(niǔní)憨直(hān)撂下(liào)发髻(jì)
(2)辨形:“忸怩”(不可写作“扭捏”,侧重神态羞涩);“掂量”(不可写作“惦量”,侧重动作试探);“尴尬”(左半为“尢”,非“九”)
(3)理解词义: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如通讯员与“我”对话时的神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如通讯员起初不愿借被子的态度)。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如新媳妇为通讯员缝补衣服、盖被子时的状态)。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神色、态度)不自然(如“我”打趣通讯员时,他的反应)。
二、情节梳理:整体感知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0字):
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梳理小说情节,填写下表:
情节阶段 核心事件 关键人物互动
开端 “我”随通讯员前往前沿包扎所,途中了解通讯员的基本情况 通讯员送“我”,“我”打趣他,初步感知其腼腆性格
发展 包扎所需要被子,通讯员主动去借,却因新媳妇不愿借而碰壁;“我”出面协调,成功借到百合花被子 通讯员借被子受挫,“我”与新媳妇沟通,展现军民之间的矛盾与理解
高潮 通讯员在送弹药途中牺牲,被抬回包扎所;新媳妇看到牺牲的通讯员,悲痛不已 新媳妇为通讯员擦拭身体、缝补破洞,态度从“不愿借被”转为“主动献被”
结局 新媳妇将百合花被子盖在通讯员的棺材上,军民情谊在牺牲中升华 新媳妇以被子寄托哀思,“我”见证这一感人场景,深化对人性与革命的认知
三、初步品人:感知形象
1.从文中找出体现通讯员性格特点的语句,摘录并分析(至少2处):
(1)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女文工团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我”与通讯员的互动简要概括:
巩固训练
1.再次通读全文,标注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通讯员性格”的3处细节,尝试在旁边写下你的初步感受。
2.查阅资料,了解“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关系”,思考这一背景对小说情节与人物的影响,简要记录你的思考(1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分析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的“变化性”(如通讯员从腼腆到勇敢、新媳妇从惜被到献被)。
2.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通讯员的枪筒里的野菊花”“新媳妇缝补破洞”),体会细节对塑造人物、深化情感的作用。
3.初步探究“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理解其与人物、主题的关联。
导读学练
一、深入品人: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与深度
1.通讯员的性格并非一成不变,请结合情节分析其“性格变化”,填写下表:
情节节点 通讯员的行为/语言 性格特点(变化前) 性格特点(变化后)
与“我”同行 话少、脸红、被打趣时“绷着脸” 腼腆、羞涩、不善交际 ——
借被子受挫 不愿再去借,说“老百姓死封建” 急躁、对群众有误解 ——
主动送弹药 不顾危险,主动申请去前沿阵地 —— 勇敢、有责任感、舍己为人
牺牲前的动作 扑在炸药包上,保护战友 —— 无畏、忠诚、具有革命牺牲精神
2.新媳妇的态度从“不愿借被子”到“主动献被子”,这一变化背后体现了她怎样的心理转变?结合文中描写分析:
思考:新媳妇的形象意义是什么?(提示:她代表了怎样的群众形象?)
二、细节赏析:品味“以小见大”的艺术
1.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请分析下列细节的作用:
(1)“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看见他摘下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通讯员借被子碰壁后)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上述细节外,你还发现了哪些“能体现人物情感或主题”的细节?请摘录并简要分析:
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象征探究:解读“百合花被子”
1.文中多次提到“百合花被子”,请梳理其出现的场景:
2.结合“百合花”的花语(纯洁、美好、祝福)与小说情节,思考“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至少答出2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训练
1.选择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通讯员或新媳妇),结合细节描写,写一段200字左右的人物评析,突出其身上的“人性美”或“革命美”。
2.小组讨论:“如果去掉‘百合花被子’这一意象,小说的主题表达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将小组讨论的核心观点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军民情谊、人性光辉、革命牺牲精神的融合),体会“以小见大”的主题表达手法。
2.总结小说的艺术特色(细节描写、象征手法、第一人称叙事),学会借鉴其写作技巧。
3.拓展思考:革命题材小说如何平衡“革命叙事”与“人性关怀”,结合《百合花》谈启示。
导读学练
一、主题深化:探究“小叙事”中的“大主题”
1.小说的故事背景是残酷的解放战争,但作者并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激烈,而是聚焦于“前沿包扎所的借被、缝补、送葬”等小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2.结合人物与情节,概括小说的核心主题(提示:从“军民关系”“人性”“革命精神”三个角度整合):
3.文中哪句话或哪个场景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摘录并分析:
语句/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艺术总结:归纳小说的写作特色
1.回顾全文,从“叙事视角”“描写手法”“象征意象”三个方面,总结《百合花》的艺术特色,完成下表:
艺术特色 具体表现(结合文本举例) 作用
第一人称叙事(“我”的视角) “我”是故事的见证者,从“我”的视角观察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互动(如“我”打趣通讯员、看新媳妇缝补) 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与代入感,通过“我”的情感变化推动读者理解主题
细节描写 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新媳妇缝补破洞的动作 塑造立体人物,传递细腻情感,让人物更具感染力
象征手法 百合花被子象征纯洁的军民情谊与人性美 凝练主题,让抽象的情感(如哀思、敬意)变得具体可感
2.你认为小说最成功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结合个人阅读体验谈理由:
三、拓展思考:革命题材的“温度”与“力度”
1.对比传统革命题材小说(如侧重描写战争场面、突出英雄人物的“高大上”),《百合花》的独特之处在于“关注小人物的情感与人性”。这种“人性关怀”是否削弱了革命题材的“力度”?为什么?
2.结合《百合花》,谈谈你对“好的革命题材小说应具备什么特质”的看法(提示:从“真实性”“情感性”“思想性”角度谈):
巩固训练
1.写作练习:以“《百合花》中的_________(细节/人物/意象)让我读懂了_________”为开头,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感悟(可填“军民情谊”“人性美”“革命精神”等)。
2.拓展阅读:阅读茹志鹃的《静静的产院》,对比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与“主题表达”上的异同,简要记录你的发现(150字左右)。
3.小组辩论:“革命题材小说更需要突出‘革命精神’还是‘人性关怀’?”选择一方观点,结合《百合花》及其他你读过的作品(如《红星照耀中国》),准备3个辩论论据。
知识检测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既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天真烂漫的性格,与后续的“牺牲”形成反差,增强悲剧感。
B.新媳妇“不愿借被子”并非小气,而是因为被子是她的嫁妆,凝聚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这一细节让人物更真实,也为后续“献被”的转变做铺垫。
C.小说以“百合花”为标题,仅象征新媳妇的纯洁善良,与通讯员的革命精神无关。
D.第一人称叙事让“我”成为连接通讯员与新媳妇的纽带,也让读者通过“我”的视角逐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2.填空题
(1)《百合花》的作者是_________,小说以_________时期为背景,讲述了_________(人物)与_________(人物)在前沿包扎所发生的故事。
(2)小说中,“百合花被子”最初是_________的嫁妆,最终被盖在_________的棺材上,这一情节集中体现了_________(主题)。
3.简答题
结合文中细节,分析通讯员这一人物形象的“平凡与伟大”。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与解析
预习基础:积累与感知
该部分以文学常识、字词积累为核心,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为文本解读铺垫背景认知与语言储备,答案以明确识记和语境理解为主。
文学常识与创作背景:无需额外解析,结合文本内容记忆即可。需注意“以小见大”是茹志鹃创作的核心风格,《百合花》通过“借被”“缝补”等小事展现革命年代的人性与情谊,这一风格贯穿全文,后续分析主题时需呼应。
字词积累
正音:需特别注意“忸怩(niǔní)”为双音节连绵词,读音需连贯;“撂下(liào)”声调易误读为一声,需结合“放下、丢开”的词义记忆。
辨形:“忸怩”侧重神态,与“心理活动”相关,故从“心”;“掂量”侧重用手试探重量,故从“手(扌)”;“尴尬”左半为“尢”,需通过字形对比(如与“九”区分)强化记忆,避免书写错误。
词义:所有词义均需结合文中语境理解,例如“执拗”不能简单等同于“固执”,文中通讯员“不愿借被子”的“执拗”,实则暗含对群众不理解的委屈,体现其质朴的性格,而非单纯的“任性”。
情节梳理:整体感知
主要内容概括(示例):解放战争时期,女文工团员“我”在前往前沿包扎所途中,由通讯员护送;到达后,包扎所缺被子,通讯员借被受挫,“我”出面借到新媳妇的百合花被子;后来通讯员送弹药时牺牲,新媳妇悲痛地为他缝补衣服破洞,并将百合花被子盖在他的棺材上,彰显了真挚的军民情谊。
解析:概括需包含“时间(解放战争)、人物(我、通讯员、新媳妇)、核心事件(护送去包扎所、借被子、通讯员牺牲、献被子)、主题关联(军民情谊)”,控制在150字内,避免遗漏关键情节节点。
情节梳理表格:无需额外解析,表格已明确情节阶段与核心要素。需注意“关键人物互动”是理解人物关系变化的关键,例如“发展”阶段中“通讯员受挫”与“我协调成功”的对比,为后续新媳妇态度转变埋下伏笔。
初步品人:感知形象
通讯员性格语句摘录与分析(示例)
语句:“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原文中“我”打趣通讯员时的描写)
分析:“飞红了脸”“忸怩”的神态,“数摸着扣眼”的动作,生动展现了通讯员面对女性时的腼腆、羞涩,体现其单纯、质朴的性格。
语句:“他听了,果然就松了手,站在原地不动。但脸还是红的,讷讷地说:‘我,我不是女同志……’”(原文中“我”让通讯员拿被子时的描写)
分析:“脸还是红的”“讷讷地说”的细节,进一步强化了通讯员的腼腆,同时“我不是女同志”的辩解,暗含他想证明自己“能吃苦、能做事”的心理,体现其自尊心与质朴感。
解析:摘录语句需聚焦“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分析时需将细节与性格直接关联,避免泛泛而谈。通讯员的核心性格是“腼腆、质朴”,所有细节均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我”的性格特点:“我”(女文工团员)热情、细心、善解人意。例如,“我”主动打趣通讯员,缓解途中的沉闷,体现热情;观察到通讯员“飞红了脸”“数摸扣眼”,察觉他的腼腆,不再过分调侃,体现细心与善解人意;借被子时主动与新媳妇沟通,化解矛盾,体现沟通能力与对群众的理解。
解析:“我”的性格需通过“与通讯员的互动”提炼,同时“我”作为叙事者,其性格中的“细心”也为读者观察通讯员、新媳妇的形象提供了视角,例如“我”对通讯员枪筒里野菊花的观察,为后续分析通讯员“热爱生活”的特质做了铺垫。
巩固训练
“最能体现通讯员性格”的细节标注与感受(示例)
细节1:“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感受:树枝插在枪筒里,不是为了实用的伪装,而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体现通讯员天真烂漫的一面,与战争的残酷形成反差,让人物更鲜活。
细节2:“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一开始他就把我撂下几丈远。”
感受:“撒开大步”“撂下几丈远”的动作,既体现通讯员年轻力壮,也暗含他想在“我”(女同志)面前表现出“能干”的心理,呼应其腼腆却有自尊心的性格。
细节3:“他执拗地低着头,像钉在地上似的,不肯挪步,我走近他,低声地把群众影响的话对他说了。他听了,果然就松了手,站在原地不动。”
感受:“执拗地低着头”体现通讯员的倔强,而“听了群众影响的话就松了手”,又体现他以革命大局为重,质朴中暗含对革命纪律的遵守。
解析:标注细节需优先选择“动作、神态、道具”类描写,感受需结合性格或主题,避免仅停留在“觉得感人”等浅层表达。
解放战争时期军民关系对情节与人物的影响(示例):解放战争时期,“军民一家亲”是核心基调,但群众对革命的理解需过程。这一背景让“通讯员借被受挫”的情节更合理——新媳妇起初不愿借被子,并非不支持革命,而是因被子是嫁妆,体现群众的真实心理;也让“新媳妇献被”的转变更具感染力——她最终放下个人财物,体现对革命战士的认可,凸显军民情谊的真挚,让人物形象更真实,情节更有张力。
解析:思考需紧扣“背景对情节合理性、人物真实性的作用”,避免空谈历史,需将背景与“借被”“献被”等具体情节关联,体现“背景服务于文本解读”的逻辑。
第二课时参考答案与解析
深入品人:分析人物形象的变化与深度
通讯员性格变化表格解析:表格以“情节节点”为线索,展现通讯员从“普通战士”到“革命英雄”的成长,核心是捕捉“行为/语言”与“性格”的关联,避免性格标签化。
“与‘我’同行”:“话少、脸红、绷着脸”是外在表现,内在性格是“腼腆、羞涩、不善交际”,这是通讯员的初始形象,为后续变化做铺垫。
“借被子受挫”:“不愿再去借”“老百姓死封建”的抱怨,体现他面对群众不理解时的“急躁”与“误解”,这一性格弱点让人物更真实,避免“完美英雄”的刻板印象。
“主动送弹药”:“不顾危险、主动申请”是关键行为,体现他从“腼腆战士”到“有责任感的革命者”的转变,凸显其成长。
“牺牲前的动作”:“扑在炸药包上”是英雄行为,“无畏、忠诚、牺牲精神”是性格的升华,与初始的“腼腆”形成对比,突出人物的“平凡与伟大”。
新媳妇的心理转变:新媳妇起初不愿借被子,是因为被子是她的嫁妆,凝聚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并非小气,体现她对个人财物的珍视;当看到牺牲的通讯员时,她意识到战士的牺牲是为了保护群众的幸福生活,个人嫁妆与战士的生命、革命的胜利相比,变得不再重要,悲痛与愧疚促使她主动缝补破洞、献出被子,体现她对革命战士的崇敬与对革命事业的理解。
解析:心理转变需紧扣“事件触发点(通讯员牺牲)”,避免简单归因于“觉悟提高”,需结合“被子的意义(嫁妆)”与“牺牲的意义(保护群众)”的对比,体现转变的合理性。
新媳妇的形象意义:她代表了“普通群众”的形象——起初对革命有朴素的认知,甚至带有个人小私心,但在经历革命事件(战士牺牲)后,逐渐理解革命的意义,主动奉献,体现了“军民情谊”的形成过程,也凸显了革命获得群众支持的必然性。
细节赏析:品味“以小见大”的艺术
指定细节的作用
细节1(枪筒里的野菊花):作用是通过“装饰性的树枝”,展现通讯员在残酷战争中对生活的热爱与天真烂漫的性格,与后续他牺牲的悲剧形成反差,增强情感冲击力;同时“以小见大”,用“爱生活”的细节,体现革命战士并非“只懂战斗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凸显人性美。
细节2(新媳妇缝补破洞):作用是新媳妇“无视环境、专注缝补”的动作,体现她对通讯员的愧疚与崇敬——破洞是通讯员生前执勤时磨破的,缝补破洞是她对战士的最后慰藉;这一细节也“以小见大”,用“缝补”的小动作,传递出军民之间深沉的情感,深化主题。
细节3(通讯员拭汗):作用是“偷偷拭汗”的动作,体现通讯员借被子碰壁后的委屈与尴尬——他既因群众不理解而委屈,也因自己“没完成任务”而羞愧;这一细节让通讯员的形象更真实,避免“高大上”的刻板印象,同时为后续“我”出面协调、新媳妇态度转变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解析:分析细节作用需从“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主题深化”三个角度切入,避免仅谈“感人”,需明确细节与文本要素的关联,体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自主发现细节与分析(示例)
细节:“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通讯员牺牲后,卫生员想揭掉被子时的描写)
分析:“脸发白”的神态体现新媳妇的悲痛,“劈手夺过”“狠狠瞪”的动作,体现她对通讯员的珍视——被子是她献给通讯员的最后礼物,不容他人随意触碰;这一细节进一步强化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崇敬,也凸显了军民情谊的真挚。
象征探究:解读“百合花被子”
“百合花被子”出现的场景:①新媳妇的嫁妆,通讯员借被时首次出现,新媳妇不愿借出;②“我”出面协调后,新媳妇将被子借出,用于包扎所;③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将被子盖在他的棺材上,成为送别战士的信物。
“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
象征一:象征“纯洁的人性美”。百合花的花语是纯洁、美好,被子作为新媳妇的嫁妆,凝聚着她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而她最终将被子献给牺牲的通讯员,体现了她放下个人私利、关爱战士的纯洁心灵,也象征通讯员天真、质朴的人性光辉。
象征二:象征“真挚的军民情谊”。被子从“不愿借”到“主动献”的过程,是军民之间从“有隔阂”到“心相通”的过程,百合花被子成为连接群众与战士的纽带,象征军民一家亲的真挚情感。
解析:象征意义需结合“花语”与“情节”,避免脱离文本空谈象征,需明确“百合花被子”与“人物(新媳妇、通讯员)”“主题(军民情谊、人性美)”的关联,体现象征手法对主题的凝练作用。
巩固训练
人物评析(示例:通讯员):通讯员身上兼具“平凡”与“伟大”的人性光辉。他平凡——面对女同志时会“飞红了脸”“忸怩数扣眼”,借被子受挫时会抱怨“老百姓死封建”,像普通年轻人一样有腼腆、急躁的小情绪;他伟大——主动申请送弹药,不顾危险奔赴前沿,牺牲前扑在炸药包上保护战友,用生命诠释了革命战士的忠诚与牺牲精神。枪筒里插着的野菊花,更让他的“伟大”多了几分温度——他不是冰冷的英雄符号,而是热爱生活、守护他人的普通人,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最动人。
解析:评析需结合“细节描写”,突出“人性美”或“革命美”,避免泛泛而谈;需体现人物的“立体性”,既谈优点,也谈“小缺点”(如急躁),让评析更真实。
小组讨论核心观点(示例):若去掉“百合花被子”,小说主题表达会严重削弱。首先,“百合花被子”是“军民情谊”的核心载体,没有它,“借被”“献被”的情节无法展开,军民之间从“隔阂”到“相通”的过程失去依托;其次,“百合花被子”的象征意义(纯洁、美好)无法传递,小说对“人性美”的展现会变得抽象,无法通过具体意象让读者感知;最后,“被子”作为新媳妇的嫁妆,其“个人价值”与“革命价值”的对比,是新媳妇心理转变的关键,去掉后人物转变会缺乏合理性,主题也会变得空洞。
第三课时参考答案与解析
主题深化:探究“小叙事”中的“大主题”
“以小见大”写法的好处:①避免了革命题材小说对“战争场面”的刻板描写,聚焦“借被”“缝补”“送葬”等小事,让故事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增强真实感与代入感;②通过“小事”展现“大主题”——借被子体现军民关系的变化,缝补体现人性的温暖,送葬体现牺牲的意义,用“小切口”深入挖掘“军民情谊、人性光辉、革命精神”的核心,让主题更细腻、更有温度,避免空洞说教;③“小事”中的细节(如野菊花、破洞)更能凸显人物的立体性,让革命战士与群众的形象摆脱“符号化”,更易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小说核心主题:小说通过前沿包扎所里“我”、通讯员与新媳妇的互动,以“借被”“献被”为核心情节,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真挚的军民情谊,歌颂了革命战士(通讯员)舍己为人、忠诚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赞美了普通群众(新媳妇)在革命影响下展现出的纯洁人性美,体现了“革命叙事”与“人性关怀”的融合。
体现主题的语句/场景与分析(示例)
场景:“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然后,她低下头,把自己的脸埋在被子里,肩膀微微地颤抖起来。”
分析:这一场景中,新媳妇“夺被子”“瞪人”的动作,体现她对通讯员的珍视;“埋脸”“颤抖”的神态,体现她的悲痛。被子是她的嫁妆,也是她对通讯员的敬意,这一场景将“个人情感(悲痛)”“军民情谊(珍视战士)”“人性美(无私奉献)”融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小说的核心主题,让读者直观感受到革命年代的温暖与力量。
艺术总结:归纳小说的写作特色
艺术特色表格解析:表格已明确“艺术特色、具体表现、作用”,需重点理解“各特色之间的关联”——第一人称叙事为细节描写提供了“观察视角”(如“我”看到通讯员拭汗、新媳妇缝补),细节描写为象征手法提供了“具体载体”(如百合花被子的细节描写,让象征意义更鲜活),三者共同服务于人物塑造与主题深化,形成有机整体。
最成功的艺术手法(示例):最成功的艺术手法是“细节描写”。例如,通讯员枪筒里的野菊花,用“装饰性的树枝”展现他热爱生活的性格,让“革命战士”的形象摆脱刻板;新媳妇缝补破洞的动作,用“细细地、密密地”的细节,传递出她对通讯员的愧疚与崇敬,让“军民情谊”不再是口号;通讯员“偷偷拭汗”的细节,让他的“委屈与尴尬”更真实,避免人物“完美化”。这些细节像“显微镜”,放大了人物的情感与人性的光辉,让小说的“革命叙事”充满温度,也让主题更细腻、更易引发共鸣。
拓展思考:革命题材的“温度”与“力度”
“人性关怀”是否削弱“革命力度”:不会削弱。传统革命题材小说侧重“高大上”的英雄形象与激烈的战争场面,虽能体现革命的“力度”,但易让人物符号化、情感扁平化;《百合花》的“人性关怀”,通过描写通讯员的腼腆、新媳妇的私心,让人物更真实——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或“完美的群众”,而是在革命中成长、转变的普通人。这种“真实”反而让“革命力度”更具说服力:通讯员的牺牲不是“英雄的义务”,而是普通人对革命信仰的坚守,更能凸显革命精神的感染力;新媳妇的转变不是“被动的服从”,而是对革命意义的主动理解,更能体现革命获得群众支持的必然性。“人性关怀”让革命题材的“力度”有了“温度”,更易引发读者的情感认同与思想共鸣。
好的革命题材小说应具备的特质
真实性:需贴近历史背景与普通人的生活,避免“悬浮”的英雄形象与情节。如《百合花》中“借被受挫”的情节,符合解放战争时期群众对革命的认知过程,让故事更可信。
情感性:需融入“人性关怀”,关注人物的情感与成长,避免空洞的说教。如《百合花》通过“缝补破洞”“献被子”等细节,传递军民之间的真挚情感,让读者在情感共鸣中理解主题。
思想性:需通过“小叙事”挖掘“大主题”,避免仅描写战争场面或革命口号。如《百合花》通过“借被”“牺牲”等小事,展现“军民情谊”“革命精神”“人性美”的深度,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思想启发。
巩固训练
写作练习(示例):《百合花》中的“新媳妇缝补破洞”的细节让我读懂了军民情谊。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不顾周围的忙碌与悲伤,“细细地、密密地”缝补他衣服上的破洞——那个破洞是他生前执勤时磨破的,或许他自己从未在意,但新媳妇却将其视作对战士的最后慰藉。她缝补的不仅是衣服的破洞,更是军民之间曾经的“隔阂”(借被子时的矛盾),是对战士牺牲的愧疚与崇敬。这一细节没有华丽的语言,却让我读懂:革命年代的军民情谊,不是口号式的“一家亲”,而是藏在缝补的针线里、盖在棺材的被子里,是普通人之间最真挚、最温暖的情感联结。
解析:写作需紧扣“细节/人物/意象”与“主题(军民情谊/人性美/革命精神)”的关联,避免脱离文本空谈感悟;需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让感悟有依据。
拓展阅读对比(示例):《静静的产院》与《百合花》在人物塑造上均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前者通过谭婶婶在产院的思想转变,塑造普通妇女的成长形象;后者通过通讯员、新媳妇的互动,塑造革命战士与群众的形象,均避免人物符号化。主题表达上,两者均融合“时代背景”与“人性关怀”——《静静的产院》通过产院的变化,展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的提升与思想的进步;《百合花》通过借被、牺牲,展现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民情谊。不同之处在于,《百合花》侧重“革命中的人性美”,《静静的产院》侧重“和平建设时期的个人成长”,主题侧重点更贴近各自的时代背景。
小组辩论论据(示例:支持“更需要突出人性关怀”)
论据1:《百合花》中,通讯员的“腼腆”(如脸红、忸怩)与“伟大”(牺牲)同样动人,正是“人性关怀”让他从“英雄符号”变成“有血有肉的人”,读者更易通过他的“小情绪”理解其“大牺牲”,进而认同革命精神。若仅突出“革命精神”,人物会显得冰冷,难以引发共鸣。
论据2:《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描写,也融入了“人性关怀”——如毛泽东喜欢读书、周恩来温和亲切,这些“普通人的特质”让领导人的“革命精神”更具说服力,证明“人性关怀”能让革命题材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论据3:革命的本质是“为了人民”,“人性关怀”正是对“革命初心”的体现。《百合花》中,新媳妇的转变、通讯员的牺牲,最终都指向“守护群众的幸福”,“人性关怀”让革命题材的主题更贴近“人”的需求,避免革命精神成为脱离现实的口号,更能传递革命的“温度”与“意义”。
知识检测参考答案与解析
选择题
答案:C
解析:C项错误,“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既象征新媳妇的纯洁善良,也象征通讯员的天真质朴与革命精神(如他用生命守护群众,体现“纯洁的革命信仰”),同时还象征军民情谊的真挚,并非“与通讯员的革命精神无关”。A项正确,野菊花体现通讯员热爱生活,与牺牲形成反差,增强悲剧感;B项正确,新媳妇“不愿借被”因被子是嫁妆,体现人物真实性,为后续转变铺垫;D项正确,第一人称叙事让“我”成为纽带,增强代入感。
填空题
答案:茹志鹃;解放战争;通讯员;新媳妇(或“我、通讯员、新媳妇”,需包含核心人物)
解析:需准确识记作者、背景与核心人物,注意“解放战争”不能误写为“抗日战争”,核心人物需包含“通讯员”与“新媳妇”,二者是体现主题的关键。
答案:新媳妇;通讯员;真挚的军民情谊(或“革命年代的人性美”“军民一家亲”,需贴合主题核心)
解析:需紧扣“百合花被子”的情节脉络(嫁妆→盖在棺材上),主题需体现“被子”的象征意义,避免仅写“革命精神”或“人性美”,需突出“军民之间的情感联结”。
简答题
答案(示例):通讯员的“平凡”体现在他的“普通人特质”——面对女同志时会“飞红了脸”“忸怩数扣眼”,表现出腼腆、不善交际;借被子受挫时会抱怨“老百姓死封建”,流露出急躁与委屈,像普通年轻人一样有小情绪、小缺点,并非“完美英雄”。他的“伟大”体现在他的“革命精神”——主动申请前往前沿送弹药,不顾战争危险;牺牲前扑在炸药包上保护战友,用生命践行革命信仰,展现出忠诚、无畏的牺牲精神。此外,他枪筒里插着的野菊花,更让“平凡与伟大”融合——他热爱生活、有朴素的情感(平凡),却愿意为守护这份美好献出生命(伟大),这种“平凡中的伟大”正是人物形象的核心魅力。
解析:答题需紧扣“细节”,分别阐述“平凡”与“伟大”,避免只谈一方面;需结合文中具体描写(如神态、动作、语言),让分析有依据,避免泛泛而谈;最后需总结“平凡与伟大”的关系,体现人物形象的立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