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5.1《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2 11:4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论语》十二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上课班级 - 讲授内容 《论语》十二章
上课日期 - 主讲教师 -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和分析《论语》十二章的核心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包括仁、礼、中庸等,并通过具体章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理解儒家思想对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行为规范的影响。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智慧应用于现代生活,实现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文白对译,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培养其对文言文的准确理解与表达能力。 (2)深入理解《论语》十二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立德树人、修身养性方面的现实意义,增强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
教学难点:
(1)理解《论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将其准确地应用于文白对译中。 (2)深入领会儒家思想中的 “仁”、“礼”、“中庸” 等核心概念,并将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理解其在立德树人、修身养性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论语》十二章中的关键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论语》各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考能力,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体会《论语》中的语言美与思想美,思考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与实践意义。 (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论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确保教室配备投影仪和音响设备,以便展示 PPT 课件和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材料,增强课堂互动性和教学效果。 (2)《论语》原文及相关注释:为每位学生准备《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详细注释,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3)文化背景资料:收集并整理有关孔子及《论语》的文化背景资料,包括儒家思想简介、孔子生平事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互动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简要介绍《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并突出孔子及其思想的重要性。(老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吗?”) 学生活动: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孔子和《论语》的了解。(生:《诗经》、《尚书》等;生: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至圣先师。)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历史文化背景,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 文化常识及作者简介 (1)文体知识 教师活动:讲解《论语》的编纂过程、主要内容及其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展示 PPT,介绍相关文学常识,如四书五经的构成,十三经的内容等。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编纂。现存《论语》20 篇,492 章,主要涉及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其核心思想是 “仁”。(老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四书五经’包含哪些书籍吗?”) 四书五经: 四书名单:《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名单:《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学生活动:观看 PPT,记录重点内容。(生: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 (2)作者简介 教师活动: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通过 PPT 展示孔子的主要成就及相关评价。 孔子(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为 “孔圣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影响,被誉为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之首。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生:记录孔子的生平和成就。)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孔子有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论语》打下基础。 2. 朗读文本,理解本文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原文,注意正确的读音和停顿。选择《论语》中的重要章节进行朗读和解释。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注释: 就:靠近、看齐。 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析: 君子应抵制物欲,追求理想和真理。 表现为: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榜样学习。 学生活动:跟随老师的节奏朗读文本,标注重点词句,并尝试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做好标记。)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古文的魅力。 (3)文白对译及解读 教师活动:逐句解释并翻译这段文字,重点讲解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的含义。 “食无求饱”:不追求食物的充足。 “居无求安”:不追求居住的舒适。 “敏于事而慎于言”: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德的人学习,纠正自己的行为。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讲解,进一步理解文本的意义,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生: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设计意图:通过详细的解释和翻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 (4)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教师活动:讲解这句话的含义,指出 “仁” 与 “礼”、“乐” 之间的关系。 原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礼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么对待乐呢?” 解析: “仁” 是内在的道德情感。 “礼” 和 “乐” 是外在的表现形式。 没有仁德的人,礼和乐都失去了意义。 学生活动:结合老师的解释,思考 “仁” 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并交流自己的看法。(生:讨论什么是 “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仁”。)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认识到 “仁” 在个人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 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默写,巩固所学知识。 练习题目: 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孔子在《论语 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饱,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早晨懂得仁义之道,当晚为它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 里仁》中的: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生活动:根据提供的题目,认真思考并写出答案。(生:默写答案并互相检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三、总结与拓展 1.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论语》的重要性和孔子的思想精髓。 总结要点: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 孔子的思想强调 “仁”、“礼”、“义”,对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生:回忆并整理所学内容。)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 课堂拓展 教师活动:拓展讲解 “语录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 语录体: 以语言记录为主,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 例如:《庄子》、《墨子》等也是经典的语录体著作。 学生活动:了解 “语录体” 的特点,并思考这种文体在现代的应用。(生:讨论为什么古代喜欢用语录体来记录思想。)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对不同文体的理解。
课后作业
(1)结合《论语》十二章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儒家 “仁” 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的短文,不少于 300 字。 (2)选取《论语》十二章中的任意一句,进行深入解读,分析其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不少于 2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