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党费 提供者 -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王愿坚的《党费》,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多维度深入探讨小说的魅力及其对当代学生的意义。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小说中黄新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与情感共鸣,以及第一人称叙述在构建故事情境中的作用等知识点。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蕴含的深刻主题,如对党的忠诚、牺牲精神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等,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反思和应用这些价值观,培养自身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同时,学生也能掌握通过细节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和典型细节描写,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小说情节结构和线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形象,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理解小说题目 “党费” 的多重含义,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主义和革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典型细节描写,分析黄新人物形象的特点,理解其对党的忠诚与无私。 (2)难点:结合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探究小说情节结构与主题表达的关系,体会革命情怀与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党费》原文及相关背景资料,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使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角色扮演道具,如简单的服装和场景布置材料,用于模拟小说中的情景,让学生更加投入地体验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从古至今,无数中华儿女演绎了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当祖国面临困境时,诸如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忧心如焚,不遗余力地寻求强国之道;而戚继光、郑成功、林则徐则在侵略者面前毅然挺身而出,捍卫国家尊严。回望近代史,当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们美丽的家园,当敌机在我国领空嚣张示威,多少仁人志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教师充满激情地朗读这段话,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生:深深被老师的话语触动,点头表示认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作者介绍 王愿坚(1929 年 - 1991 年),山东省相州镇相州七村人,当代著名作家。他曾在多个领域工作,包括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6 年至 1966 年,他参与了《星火燎原》系列丛书的编辑工作,这使他有机会系统学习党和军队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教师简要介绍王愿坚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经历对作品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党费》是王愿坚的代表作之一,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小说中的黄新这一形象,其原型是王愿坚的大姐王辩。王辩在 “五四” 运动的影响下积极投身革命,于 1924 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东最早的女共产党员之一。 (教师讲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特别强调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型是王辩,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背景对小说创作的重要作用) (三)题目解说 《党费》不仅记录了一段关于红军留守部队的故事,还通过 “党费” 这一核心对象,间接展现了作品的主题和主旨。题目的选择具有深刻的意义,点明了小说的核心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初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四)课文结构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5 段):介绍了 “我” 接受任务的背景,为后续故事铺垫。 第二部分(第 6-29 段):“我” 与黄新的第一次见面,黄新试图用银洋缴党费但被拒绝。 第三部分(第 30-37 段):描述了黄新为了缴党费不顾女儿的饥饿,买盐腌菜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 38-60 段):黄新为了保护 “我” 而牺牲,临终前不忘缴党费。 (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结构,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 第一人称叙述的意义 ①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贴近读者,真实可感。开篇用 “我” 缴纳党费为引子,采用倒叙的方式引出故事,增强读者的兴趣。 ② 通过 “我” 的视角,不仅使得故事真实可信,还压缩了篇幅,突出典型的场景和细节,凸显人物形象。 ③ 最后通过 “我” 的视角,将自己对黄新的感情融入其中,加深了对她的认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文章标题是《党费》,但从内容上看却是用 “我” 第一人称来叙述?) (生:用第一人称可以拉近读者与故事的距离,增强真实感;还可以通过 “我” 的视角,更好地展现黄新的形象) 2. 黄新的人物形象特点 ① 一心向党:她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在 “并村” 之后积极组织地下活动。即使在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她依旧焦心不已;重新取得联系时,显得异常高兴与激动。她不顾生活艰难,省吃俭用,把丈夫留下的两块银洋作为党费,托 “我” 转交给党组织;被拒收后,又用一块银洋买盐腌咸菜作为党费。 (师:黄新在艰苦条件下,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你认为这种精神体现了什么?) (生:黄新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 ② 聪明机警:她担任地下党联络员时,能准确识别暗号,保密工作到位。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她对革命仍抱有坚定的信仰,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白匪的突然搜查,她临危不乱,沉着指挥,确保各项事务井井有条。 (师:黄新在面对敌人搜查时的表现,体现了她怎样的品质?) (生:黄新聪明机警,坚毅乐观) ③ 热情质朴:第一次与 “我” 接头时,她虽然自己已穷得揭不开锅,但仍倾其所有招待同志。黄新五岁的女儿瘦弱不堪,但她宁愿让孩子受委屈也要支援山上的游击队。 (师:黄新对孩子的态度,体现了她怎样的情感?) (生:黄新热情质朴,无私赤诚) ④ 临危不惧:面对生死关头,她首先想到的是保护革命同志和党的事业,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同志的安全。这一壮烈举动,把黄新的思想境界推向了最高峰,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最崇高、最纯洁的党性。 (师:黄新在面对生死考验时的选择,体现了什么?) (生:黄新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3. 本文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 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情节发展更加自然,节省笔墨。 ① 小说开头交代了 “我” 上山之前是干侦察员的,职业敏感使然,对于人物和环境都观察得非常仔细。魏政委交代黄新的耳朵边上有个黑痣,“我” 凭着这一特征很容易认出了她。 ② 第一次见面时,黄新拿出党章和银洋要缴党费,而 “我” 没有收。敌人搜捕前,黄新又嘱咐了党证和银洋的事,“我” 在黄新牺牲后从砂罐里找到了党章和一块银洋;第一次见面时,几个党员分别拿菜回去脆,也为后面成菜有不同的颜色以及敌人凭不同颜色的成菜而发现了黄新的身份埋下伏笔。 ③ “我” 初到黄新家时,通过观察,发现黄新的住所靠房顶用几根木棒搭了个小阁楼,上面堆着一些破烂家具和几捆甘蔗梢子,这为后面敌人搜捕时,黄新让 “我” 躲进阁楼做了铺垫。 (教师提问: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对展开故事情节有什么作用?) (生:前后照应的细节描写使小说的情节发展得自然,同时又节省了笔墨) 4. “妞儿” 这一人物的作用 “妞儿” 作为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着映衬作用。课文中关于 “妞儿” 的描写一共有五处: ① 黄新第一次见到 “我” 时,带着 “妞儿” 一起出现,她对 “妞儿” 非常疼爱。 ② 在黄新与 “我” 交谈时,“妞儿” 在一旁玩耍,表现出天真无邪的孩子气。 ③ 黄新为了让 “我” 躲避敌人,安排 “妞儿” 和其他孩子一起出去玩,确保安全。 ④ 当黄新买盐腌菜时,“妞儿” 因为饥饿而馋嘴,黄新却坚决不让 “妞儿” 吃一根菜。 ⑤ 最后,在黄新牺牲时,“妞儿” 哭泣不止,突显了黄新对孩子的关爱和无私。 (教师提问:你觉得 “妞儿” 这一角色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妞儿” 这个角色反映了黄新作为一个母亲的温情,同时也衬托出黄新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些问题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党费》这篇小说的内涵和人物形象,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作业布置
(1)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分析黄新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2)结合本文的教学难点,探讨 “党费” 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