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习题
一、选择题
1.水是( )。
A.含有不溶物的液体
B.含有可深物的液体
C.纯净
D.混合物
2.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
A.氧气 B.水
C.蛋白质 D.脂肪
3.关于水的组成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是水元素组成
B.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水的组成很复杂,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
4.在电解水实验中如果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了a L气体,那么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 )。
A.a L B.0.5a L
C.2a L D.无法确定
5.下列有关氢气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无色、无味 B.能够燃烧
C.难溶于水 D.密度很小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水电解
B.蜡烛燃烧
C.呼吸过程
D.酒精挥发
二、填空题
1.下图是简易电解水装置图。试回答问题:
(1)电解一段时间后,A、B两管水位均下降,其中 管水位下降快,其原因是 。
(2)A、B两管理论上得到的气体体积比为 。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是正负两极气体的体积比小于1:2,则原因可能有:① ;② 。
2.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回答下列问题:
(1)取水口处的河水呈浑浊状,是因为水中含有许多 ;
(2)加絮凝剂(如明矾)的目的是 ;
(3)通过过滤池,可除去 ;
(4)活性炭吸附池,可除去 ;
(5)清水池里的水 (填“是”或“不是”)纯水;若要制得纯水,可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
3.程伟同学将浑浊的湖水样品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会儿后,采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过滤,请问:
(1)加明矾的作用是 ,图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其作用是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是为了 。
(2)操作过程中,他发现过滤速度太慢,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3)过滤后观察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有:
(4)改进后过滤,得到了澄清透明的水,他兴奋地宣布:我终于制得了纯水!
对此。你有无不同看法?理由是
若要制取纯水,还需采用的净化方法是
《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方法中能够用来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是( )。
A.观察颜色 B.加入明矾,搅拌
C.溶解食盐 D.加肥皂水搅拌
2.下列说法中有错误的是( )。
A.过滤操作可以除去水中的不溶物
B.蒸馏水是净化程度较高的水
C.锅炉用水硬度太高十分危险
D.活性炭可以把硬水转化为软水
3.下列不属于净化水的措施是( )。
A.吸附 B.过滤 C.电解 D.蒸馏
4.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保护水资源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在下列情况下,一般不会造成河水污染的是( )。
A.工业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的任意排放
B.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
5.为美化城市,各地政府都加大投入,改造市容环境,采取的措施有( )。
A.治理河道,修建污水处理厂
B.将水泥厂、化肥厂搬离城区,并对排放的尾气进行达标监测
C.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劣煤的燃烧
D.植树造林,增加居民区绿化带
6.某水域中鱼类大面积死亡,调查得到可能的结论如下:(1)居民向该水域排放含磷洗涤剂;(2)有大量的运输船在水里航行;(3)水域中有适量的水草;(4)上游化工厂向水域排放废水;(5)鱼类把水中的氧气消耗光了;(6)鱼呼吸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7)水域沿岸的农民种植作物时施用了大量化肥和农药。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 )。
A.(1)(4)(7) B.(2)(3)(6)
C.(4)(6)(7) D.(3)(4)(6)(7)
二、填空题
1.纯水是 色, 臭,清澈透明的液体,而许多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 的杂质,因此常呈浑浊。
2.在某些乡村,可以采用明矾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 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 出来。
3.含有较多可溶性 化合物的水叫硬水,硬水很容易使水壶或盛水的器具上结 。
4.在制取蒸馏水时,常在水中放入几粒沸石(碎瓷片),其作用是 。
5.在我国南方所饮用的水常是河水,由于河水中常含有大量的泥沙、悬浮物和细菌等杂质。可用次氯酸杀死细菌,将漂白粉溶于水可生成CaC12和次氯酸。下列是某户居民在饮用水之前对河水的处理步骤:河水→A(明矾)→B(沉淀)→C(过滤)→D(漂白粉)→净水。
(1)可以除去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的步骤是
(2)能够消毒杀菌的步骤为
(3)A步中加明矾的作用是
(4)该农户得到的净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其原因是 。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实验说明氢气具有 性;同时也说明了水由 组成;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属于 反应类型。
7.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水电解实验
(1)实验前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目的是 。
(2)实验时将水电解器与 电源(填直流或交流)相连接。
(3)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两者的体积比为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4)通过该实验能得出关于水组成的结论是 。
3.下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水电解实验装置,则与A试管相连的是电源的 极;与B试管相连的是电源的 极。
三、简答题
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1)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抄?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3)把生活污水回收处理,进行再利用的目的是什么?
《第3节 自然界中的水》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身边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质水,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个相逆的变化来探究水的组成,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并介绍如何净化水。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通过水的分解、水的合成两种变化分析水的组成;
2.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了解水与人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2.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掌握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难点
从元素的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四、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教师突出活动的组织设计与方法引导,为学生搭建参与和交流的平台。
(二)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课前的社会调查、课内的分组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等活动,采用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获得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
(三)教具准备
教材、讲学稿、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调查要求是:
1.调查学校用水情况
2.调查社会水污染情况
3.了解自来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二)情境引入
【水与人类】
1.播放“水与人类”的录像,展示水的应用图片。
2.你已经知道些什么?
(1)水有哪些什么性质?
(2)列举出水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3)请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冰和水蒸气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三)活动探究,学习新知
【水的组成】
1.问题情景:水对人类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设问)
2.化学史情景:早在18世纪80年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就在一次氢气和氧气混合爆炸实验中发现玻璃瓶内壁上布满了晶莹的水珠。你知道这说明了什么吗?(设问)
3.观察与思考
实验探究1:氢气燃烧实验
小结:实验探究1中,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烧杯内壁凝结有水雾,说明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了水。
实验探究2: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步骤:
(1)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如课本所示。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玻璃管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2)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平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实验现象。
(3)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实验现象。
小结:在实验探究2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另一根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该气体是氢气。
实验说明: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产氢气和氧气。
水 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引导学生从元素的角度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4.交流与讨论
(1)你对水的组成有什么认识?
(2)水的煮沸过程与水的分解过程有什么不同?
(3)有人说水可以开发成其他能源,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和总结。
【水的净化】
1.实物情景:展示四个小烧杯中装有的物质:分别是有混有泥沙的水,滴有红墨水的水,食盐水,蒸馏水。
2.问题与思考:
(1)自然界中的水能否直接饮用?
(2)无色澄清的水是否是纯净的水?
3.活动与探究:
实验探究3:如何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将全班学生分为12组进行实验,其中6组做蒸发食盐水的实验,另外6组做蒸发蒸馏水的实验。
实验探究4:如何鉴别硬水和软水?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讲解:硬水和软水的概念,以及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
实验探究5:如何除去水中的泥沙?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将展示的红墨水和混有泥沙的水混合进行过滤。并简单介绍活性炭的吸附作用。
4.拓展视野:
让学习小组代表介绍自来水的生产流程,认识水的净化方法。
【水的保护】
1.图片情景:展示小组拍摄的有关水资源使用情况和水污染情况的图片。
2.问题与思考:假如我们身边水很紧缺,生活会怎样?
(四)小结收获
1.你知道水的组成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