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细沙的是( )。
A.铁丝 B.木炭
C.红磷 D.蜡烛
2.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B.铁制品锈蚀
C.食品腐烂
D.电灯发光.放热
3.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以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C.氧气具有可燃性
D.氧气跟物质反应时都能发光放热
5.下列有关说法不符合实验事实(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B.将盛有硫磺的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D.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6.2003年10月15日,我国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使飞天的梦想成为现实,火箭发动机里使用的液态氧的作用是( )。
A.作燃料 B.用作火箭的助燃剂
C.供给宇航员呼吸 D.携带方便
7.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B.在常温下,硫与氧气不发生反应
C.鱼能在水中生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能使余烬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二、填空题
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_____色____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_______,氧气______溶于水,液态氧为___________色,固态氧为_______色。
2.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如:五氧化二磷(P2O5)、氧化镁(Mg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碳(CO2)等。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例:
碳+氧气二氧化碳
C O2 CO2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列变化中: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D.镁带在氧气中燃烧,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F.加热水。
(1)有火焰产生的是______ _____ ;
(2)有水雾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
(3)有白烟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
(4)有白光产生的________ ___ __;
(5)属于氧化反应的______ _ ____。
4.如图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
(2)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 _______ 。
(3)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 。
(4)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_反应。
(5)若将氧气换成空气,则该反应__________进行(填“能”或“不能”)。
(6)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通常比在空气中__________;在空气中________(填“易”或“不易”)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却______ __ 。
5.某同学对一个储气桶内存放的气体探究如下:收集满两瓶气体,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木条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结论是:该气体可能是_______它具有的性质是(1) ;
(2)__ _ 。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习题
一、选择题
1.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消耗空气中的(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2.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气体,它的一个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它,火苗遇到它窜的高,它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氧气 D.水蒸气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
A.铁丝 B.木炭 C.白磷 D.硫粉
4.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能供给呼吸 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具有可燃性 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5.为研究铁丝的粗细对铁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A.在同一瓶氧气中,先后进行不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B.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C.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粗、细铁丝的燃烧实验
D.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分别同时进行相同铁丝的燃烧实验
6.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需放少量水或细砂的是( )。
A.铁丝 B.木炭 C.红磷 D.蜡烛
7.使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 )。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B.氧气跟水起反应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氧气易溶于水
8.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 )。
A.氮气 B.木炭 C.红磷 D.铁
9.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能看到浓厚白烟的是( )。
A.氢气 B.硫粉 C.红磷 D.木炭
10.下列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胃出浓烈的黑烟,放出热量,生成黑色粉末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溅,放出热量,生成红色粉末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没有气味的气体
二、填空题
1.右图是某学生设计的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作原料制取氧气的装置图。
(1)写出图中所示仪器的名称:
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D._______E._______
(2)指出图中的四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开始前,应先检验装置的_______,目的是防止装置_______。
(4)停止加热时,应先_______,然后再_______,这是为了防止____。
(5)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集空气样品时,如果没有专业仪器,我们可用矿泉水瓶装满水到采样地点倒掉,这种收集气体的方法叫做________;实验室制氧气时,也可用这种方法收集,用该方法收集氧气时,收集氧气的装置内空气被排尽的标志是____________。
3.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图,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装置图中标有①②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或________(写出装置代号)。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B是实验室用________和_______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第1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学习观察和描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3)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对实验现象的全面观察、记录、分析和思考、归纳和总结、准确描述与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
问题:氧气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什么应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然后向学生展示一瓶新收集的氧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氧气的物理性质。
这里简单引入、提问的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自主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
(2)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3)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4)课件展示经过自主学习、观察实验、归纳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认识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
(1)问题1:如何检验一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让学生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得出结论,并学会准确描述的语言表达能力。
(2)问题2: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还有哪些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呢?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3)实验探究:以硫粉为例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得出结论并完成下表第一栏:
反应物
反应条件
反应现象
生成物
反应表达式
空气中
氧气中
硫燃烧
木炭燃烧
铁燃烧
接着完成木炭燃烧实验和铁燃烧实验,而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小结归纳,知识升华
本节课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实验现象和本节知识的小结和归纳、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准确语言描述和归纳概括能力。
5、质疑释疑,探索创新
组织学生讨论与交流:(1)物质在空气中和纯氧气中燃烧的剧烈程度为什么不同?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木炭要自上而下缓慢的伸入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
(2)集气瓶中放有少量水的原因?
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且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通过讨论与交流质疑释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