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教学目标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阅读《红楼梦》,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背景,理解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象及其历史意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2)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品味《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掌握小说中重要人物判词的含义,提升对古典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小说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其精神世界,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深入探究小说所蕴含的复杂社会关系和人性内涵。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生能够从小说中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获得审美感悟,提升文学审美能力,并能够通过创作或评析活动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重难点 (1)从学生角度:理解《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分析宝黛爱情悲剧的深层原因,体会小说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2)从知识本身角度:把握《红楼梦》的网状叙事结构,分析前五回的纲领作用,探究小说通过日常生活细节展现的社会文化内涵。
教学方式与策略 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红楼梦》的书影及相关图片,帮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要概述《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并提问:“你们对《红楼梦》了解多少?谁能分享一下?” (生:一位学生分享了自己对《红楼梦》的一些了解,提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主要人物。另一位学生提到《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讲述了四大家族的故事。) (3)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作家作品介绍及阅读指导 1. 了解作者 (1)讲解曹雪芹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曹雪芹(约 1715— 约 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 出身于江宁织造世家,曹雪芹在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奢华的生活。 康熙去世后,曹家逐渐衰败。雍正五年,曹頫被革职,全家迁回北京,生活日渐困苦。 在困境中,曹雪芹以顽强的毅力创作了《红楼梦》,最终因贫困和疾病离世。 (2)介绍高鹗续书的情况: 高鹗完成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使故事有了完整的结果。 功劳在于:①将全书写完,使故事和人物有了圆满的结局。②依据原书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③部分章节和环境描写很精彩。 缺点在于:①安排了 “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削弱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量。②某些方面扭曲了人物形象,如黛玉支持宝玉读八股文的情节。 (3)提问:“高鹗续书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你认为这种续写对原著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生:有学生认为高鹗续书的优点是使故事完整,缺点是违背了曹雪芹的原意。其他学生则认为这种续写对原著有负面影响,因为它改变了原著的意图。) 2. 了解《红楼梦》 (1)概述《红楼梦》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绘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小说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人情世态,全面深入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揭示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讲解《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 前五回以 “通灵宝玉” 的来历为中心,勾勒出贾府百年的兴盛,预示了贾府未来的衰败。 “通灵宝玉” 是小说的重要象征,与贾宝玉的命运紧密相连。 (3)提问:“前五回在整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有学生认为前五回是整个小说的纲领,既介绍了背景,又预示了未来的走向。也有学生提到前五回中的太虚幻境对理解小说非常重要。) 3. 了解创作背景 (1)讲解《红楼梦》的诞生背景: 《红楼梦》诞生于 18 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康乾盛世背后隐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境衰败,生活在贫困中。 (2)提问:“《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影响?” (生:有学生认为创作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有很大影响。另一些学生提到曹雪芹个人的经历也体现在小说中,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深度。) 4. 阅读指导 (1)提供阅读指导建议: 把握前五回的纲领作用,注意 “通灵宝玉” 的来历。 抓住情节主线,包括贾府的兴衰和宝黛钗的爱情悲剧。 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理清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 品味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这些细节往往能反映深层次的社会现实。 从了解社会关系与生活习俗入手阅读《红楼梦》,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鉴赏语言,品味小说中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 (2)提问:“你在阅读《红楼梦》时,会采用哪些方法?” (生:有学生表示会先看前五回,再逐渐深入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还有一些学生提到会关注日常生活细节和人物对话,从中体会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三、合作探究与讨论 1. 任务 1:把握《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 (1)布置任务: 学生分组绘制《红楼梦》主要人物关系图,记录人物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情节。 选取一组人物,探讨其关系,并准备小组汇报。 (2)各小组进行讨论并绘制图表。 (3)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小组汇报,每组选择一对或一组人物进行讲解。 (生:第一组汇报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关系,第二组汇报了贾母与王熙凤的关系,第三组汇报了贾政与元春的关系。) 2. 任务 2:体会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布置任务: 学生分组细读《红楼梦》中描写某个人物的相关段落,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讨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准备小组汇报。 (2)各小组进行讨论并分析人物性格。 (3)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 (4)小组汇报,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进行讲解。 (生:第四组选择了林黛玉,分析了她多愁善感的性格;第五组选择了薛宝钗,分析了她冷静自持的特点;第六组选择了王熙凤,分析了她的聪明能干和奸险。) 3. 总结与小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学习《红楼梦》的作者、作品和创作背景,我们对这部伟大的小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人物关系和性格的探讨,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红楼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有学生表示对曹雪芹的生平有了更多的了解,对《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学生提到通过对人物关系和性格的探讨,更加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及其命运。) (3)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强调《红楼梦》不仅是文学的经典,也是历史和社会的镜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阅读中能够继续深入探讨和理解这部作品。
课后作业 (1)请学生基于《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选取一对或一组人物,绘制关系图并简要记录情节,分析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选择《红楼梦》中的一位人物,结合该人物的诗词作品,撰写一篇短文,探讨诗词中反映的人物性格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