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文档属性

名称 7.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3 政治与法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思想政治
更新时间 2025-10-14 11:1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 题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选自统编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本单元围绕“全 面依法治国”展开阐述,在回顾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理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基本观点基础 上,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明确总目标统领下的重点任务,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 守法。 本课内容是第七课第二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与原则” ,在本单元学习中具有重 要地位。其中,第一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阐述了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内 涵;第二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五条原则。两目内容从总 目标与总原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 “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将往哪儿走、怎 么走这一根本问题,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是实现这 个“总目标” 的具体遵循。学生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为学习第八、九课提供 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为学好整个单元内容打下了坚实基础。 2.课标解读 本框对应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必修课程模块3 “政治与法治” 的内容要求:“3. 1简述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战 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一脉相承,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法律,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等坚持宪法至 上相关的法治教育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涉猎,同时伴随德育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渗透,学生对 于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战略举措比较熟悉。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 能通过各种传媒了解与全面依法治国相关的新闻报道,在学校、社区、公园等一些场所能够 看到法治宣传教育的海报、展板等科普内容,也能够接触到一些诸如“宪法广场”“法治长廊” 等相关的设施,在其中接受法治教育的熏陶。因此,学生对于依法治国有一定常识性了解, 具备一定感受性知识积累。 但是,多数学生缺乏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科学内涵的系统认识,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及其原则了解不多,更缺乏对其深入思考。对于总目标的具体内涵及其内在联系,各构成要 素的地位作用以及原则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体现,如何辩证全面地理解相关原则等问题,学 生缺乏理性思考,同时也缺乏对于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认同,个别学生的法治意识还比 较淡薄。因此,教学内容设计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三、 目标确定
1.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选读以及课堂讨论如何以“法”之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活 动,分析归纳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通过学生的梳理展示进一步全面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的科学内涵,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的正 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 2.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的背景及过程的分析整理依法治国的原则,感知党的 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从而坚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3.拟定组织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共铸中华民族魂” 以及“ 时代青春向祖国表白”活动进 一步明确法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定尊法守法学法的信念,增强公共参与的能 力。
四、学习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突破策略: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的背景及爱国主义教育在当 下所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构建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 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还有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明确必须要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通过学生进行梳理展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总目标的 理解和把握。 ②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突破策略:通过分析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引导学生概括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要 坚持的原则。并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能够通过 现象抓住本质,认识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 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2.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将法治观念融入生活实际,坚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信念。
五、设计思路
六、学习评价设计
学习评价量表教学过程评价维度评价方法分值权重评价主体课前认真阅读教材, 自主完成预 习。导学案 提问1020%他评 师评积极参与资料搜集整理。调查纪录10 课中小组成员积极主动配合。讨 论时,大胆的发表自己的看 法,认真倾听别人意见,气 氛较为热烈。 观察 倾听 提问15 60% 自评 他评 师评展示时语言表达流利,观点 鲜明,学科术语准确。15建议合理合法,切实可行, 具有创新新性。15能够对组内存在的问题进 行修正;并对其他组展示中 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15 课后完成检测题且正确率较高作业批改10 20%他评 师评拓展作业有新意,有切实可 行的想法书面材料10
七、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新课导入
课前由小组进行材料搜集:2024年新出台或修订的法律 法规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展示《中华 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 这也是我国今年开始实施的 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爱国主 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它是“常思奋不顾身,而 殉国家之急” 的赤诚、是“祖国如有难,汝当作先锋” 的气概、 是“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的担当。爱国主义是 一个永恒的话题,而今天,我们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法制化 轨道又具有着怎样的时代价值,我们又应当如何以“法治”之 力,助力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 着这部法律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探究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 标与原则。 课前材料搜集 课上交流展示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材料搜集及课上交流展示,孩子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 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感知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 要求,从而坚定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环节二:讲授新课 总议题:如何以法治之力,铸中华民族之魂
活动一:读法 ——探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依法治国的原因)
播放视频 1. 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思考并回答问题: 2.提问,点评,总结。 问题: 以“法”之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价值 1.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爱 国主义教育法》部分条款 2.观看视频并思考把爱国 主义教育纳入法制轨道的 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初步了解《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有关内容,通过宣读法律,有利于 让学生将法律法规内化于心,进一步了解法治的意义所在。
活动二:学法 ——立爱国主义教育的保障之举
图片展示 材料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的背景 及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下所存在的问题 问题:如何以“法”之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材料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过程 问题: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 的?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分析回答问题。(每组选 出一位中心发言人代表本 组进行总结发言。) 2.学生上台展示依法治国 总目标的体系梳理 3.结合教材内容及爱国主 义教育法的出台过程分析 依法治国的原则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的总目标及其具体内容,认同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正确性,增加我国对建设法治 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的信心。 2.孩子们将课前设计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示意图进行展示,并派代表交流分享。这 也为孩子们打造了想象的空间,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3.通过对《爱国主义教育法》的出台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读 材料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三:宣法 ——爱国主义教育校园进行时
教师出示要求:法制宣传进校园,共铸中华民族魂 拟定组织开展“法制宣传进校园,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以小 组为单位,确定宣传的形式与内容,撰写宣传提纲。 发起 “ 以时代青春向祖国表白” 的活动 1.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拟 定方案,撰写宣传提纲, 进行分享展示。 2.一句话表白祖国
设计意图: 1.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营造爱国主义的浓厚氛 围。
2.通过撰写宣传提纲,进一步明确法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定尊法守法 学法的信念。
环节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但爱国主义教育仍将继续,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同样没有完成时。 作为时代新人,要坚持以法治之力唱响新时代爱国主义主旋律,永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建 设者,永做传递希望火炬的追梦人。
八、板书设计
九、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1.基础作业:完成导学案易混易错。 2.拓展作业:将“法制宣传进校园,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提纲进一步完善整理,以小组为 单位,以书面形式上交。
十、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1.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进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爱国主义教育法》的有关内容。 2.借助视频资源,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落实学习目标的达成。 作用:依托情境材料,结合网络资源,课内与课外相互配合,激发兴趣,创设问题,实现能 力提高,达成学习目标。
十一、教学反思与改进
亮点: 1.本节课围绕议题设计教学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核心问题,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 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素质。 2.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紧密结合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强化价值导向,培养学生学 科思维。 3.体现了知识性与活动性的统一。从单元的整体设计到分课时的设计中,都是在一定的情 境活动中去进行探究,既分析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又增添了创新式的活动,促进学生学科 素养的落实。 不足: 1.本节课对于班级中较为安静的学生关注度不够。每次提出问题,为节约时间,都选择了 积极举手的同学来回答,忽略了班级中较为沉默的同学。今后教学中应做好关注,督促这部 分同学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训练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培养学生们提取关键信息能力上还需下功夫,在对依法治国原则的分析上,孩子们不 会提取有效的、关键的信息,很难和所学知识点进行对应,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 此方面素养的培养。 改进方面: 1.重视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只有把握了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采 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2.加强对安静学生的关注度。对问题的设计因人而异,不同的问题可以由不同学习层次的 同学们来回答,调动学生们的全员参与。 3.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们对关键信息提取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运用知识分析材料 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