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导学案
编号:82019
编制:
使用:
组长签名:
审批:
使用时间:5月18日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
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2.
通过分析移山的困难和众人的态度来感悟
愚公的精神
3.辨析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预习导航1.阅读语配P80导航塔,了解作者相关内容。2.自读课文,看注释或查字典正音。3.
用三行批注法翻译全文。4.
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性活用、一词多义(且、之、其、以、而、焉等)。预习检测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每空1分,共9分) 仞(
)
惩山北之塞(
)(
)
出入之迂也(
)
荷担者三夫(
)
始龀(
)
汝(
)
无穷匮也(
)
一厝雍南(
)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2分,共8分)
(1)何苦而不平?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甚矣,汝之不惠。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找出下面的通假字并解释。(每句2分,共8分)
(1)始一反焉(
)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河曲智臾亡以应(
)
(4)一厝朔东(
)
个性修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学生主持开课并组织同学完成预习检测①由学生运用精彩的语言导入新课;②主持学生和全班互动完成字词正音、寓言概念及课文朗读。2.教师宣布学习要点⑴学习目标①朗诵全文,疏通文意;②通过分析移山的困难和众人的态度来感悟愚公的精神;⑵学习的问题:见合作探究题1和题23.学生活动⑴学生自读思考问题;⑵小组合作研讨上述问题;⑶分工展示问题:1-4组依次展示回答;5-8组依次补充回答;9-12组依据回答完成板书;13-14组总结本节内容;学生自由质疑或拓展对问题的回答;4.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共同修改板书,并补充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足。5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6.教师布置作业⑴收集一些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名言和故事各2则;⑵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学生主持开课①由学生运用精彩的语言导入新课;②主持学生和全班互动完成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回顾。2.教师宣布学习要点⑴学习目标①朗诵全文,疏通文意;②通过辨析来理解感悟愚公的精神;⑵学习的问题:见拓展提升题1和题2(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一个问题,按照“表态+观点+引述课文原文和分析+引述课文原文和分析+引述名言和故事+小结”进行辨析陈述。)3.学生活动⑴学生自读思考问题;⑵小组合作研讨上述问题;⑶分工展示问题:5-14组依次展示回答;1-4组依据回答完成板书;1-4组总结本节内容;学生自由质疑或拓展已问题的回答;4.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质疑,师生共同修改板书,并补充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足。5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6.布置作业⑴读《愚公移山》有感;⑵背诵全文及作业案附:教师课堂板书提示第一课时
重点词
态度
困难
重点词其妻
两山家人
愚公遗男
愚公移山
人数智叟
工具蛇神
路途玉帝第二课时
观点
观点
愚公
愚公智叟
该不该谁智
移山
合作探究分别朗读反应移山五个方面困难的原句然后概括,再逐句翻译,并指出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解释;分别朗诵每个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或反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每个句子,并指出需要重点注意的字词解释,最后用一个词概括每个人的态度,.
拓展提升1愚公移山能成功吗,智叟
“智”吗?2.愚公该不该移山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作业练习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智叟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
。
6.选出与本文的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
)
A.愚公决定移山,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B.愚公一家排除困难,决心移山。
C.愚公移山,得到了邻人的帮助。
D.愚公虽有移山的决心,却无具体的办法和行动。
7.课文第三段说“帝感其诚”,所谓“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两堂课教与学内容充实,有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多向思维2.课堂流程紧凑,小组活动组织有序,做到了活而不不乱;3.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展示,且在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的愉悦;4.学生根据提示板书基本到位,总结到位。
不足之处:1.个别学生翻译字词还从在不准确的现象,说明个别组长还落实不够;2.在引述事例时,学生还存在啰嗦和不到位的现象;3.课文背诵并没有全部完成,还需课下督促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