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第一课时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3.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第一课时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16 08:3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第一课时)说课稿
—基于数学抽象素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说理念:立足新高背景,聚焦抽象素养
在新课标“核心素养导向”的背景下,本节课以数学抽象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目标,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数学概念→构建几何模型→符号化表达”的完整过程。通过双曲线的学习,发展学生从实际现象提炼数学本质的能力,强化数形结合的思维品质,体现“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的课程理念。
二、说教材:结构定位与素养落点
1. 地位分析
本节课是继椭圆之后圆锥曲线的深化,是研究抛物线的基础。教材通过类比椭圆的研究路径(定义→方程→性质),构建知识迁移链,为抽象素养发展提供结构化支持。
2. 素养落点
数学抽象: 从几何操作抽象双曲线定义 → 将几何条件代数化为标准方程 ;
逻辑推理: 通过定义推导方程 → 辨析方程参数几何意义 ;
数学建模: 建立双曲线现实模型(冷却塔、天文轨迹等)。
三、说目标:素养导向的三维目标
1.抽象感知
通过实验操作抽象双曲线定义,理解“距离差的绝对值”的几何本质;
2. 符号转化
自主推导双曲线标准方程,掌握方程特征与参数关系(a,b,c);
3. 应用意识
能用方程解决简单几何问题,体会双曲线的对称美与科学价值。
重点 :双曲线定义的抽象过程与标准方程的推导
难点 :从几何条件到代数方程的符号化抽象(绝对值处理、化简技巧)
四、说教法:抽象素养培养路径设计
1. 情境抽象法
①操作情境:学生用拉链、图钉模拟双曲线绘制(如图),观察动点运动规律:
②操作思考:当动点P 满足“|PF | - |PF | = 常数”时轨迹如何?
③现实情境:展示冷却塔、天体运动双曲线轨道,感知数学抽象的现实意义。
2. 类比迁移法
构建椭圆与双曲线的对比框架,突破抽象难点:
椭圆 双曲线
定义 |PF | + |PF | = 2a ||PF | - |PF || = 2a
关系 a = b + c c = a + b
3. 问题驱动链
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引导抽象思维进阶:
问题1: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两焦点距离差恒定”?
问题2:绝对值的存在对方程推导有何影响?
问题3:方程结果为何有“ - = 1”与“ - = 1”两种形式?
五、说过程:抽象素养落地的关键环节
环节1:具象感知 → 初阶抽象(15分钟)
活动1:学生分组操作“拉链画双曲线”实验,记录轨迹特征;
活动2:对比椭圆定义,抽象双曲线核心要素:
“动点到两定点(焦点)” - “距离差的绝对值(定值2a)
环节2:符号转化 → 高阶抽象(20分钟)
关键突破:引导学生自主推导方程
1. 建系设点:以焦点连线为x轴,中垂线为y轴;
2. 代数表达:;
3. 抽象难点处理:
去绝对值:分类讨论 → 发现对称性统一为平方;
两次平方技巧:结合动画演示化解根号难点;
4. 对比抽象结果:得出标准方程 “ - = 1”强调“c =a +b ”的几何意义。
环节3:模型建构 → 应用抽象(10分钟)
例题:已知双曲线焦点F (-5,0), F (5,0),|PF |-|PF |=8,求方程。
设计意图:强化参数关系抽象(2c=10 → c=5, 2a=8 → a=4)。
六、说评价:素养达成的多维观测
1.操作评价:实验报告是否准确描述轨迹特征;
2. 思维评价:方程推导中能否突破绝对值与根号障碍;
3. 迁移评价:对比椭圆/双曲线定义时能否指出本质差异(和 与 差的绝对值)。
七、说反思:抽象素养培养的深化点
1. 需进一步设计”变式问题”(如焦点在y轴),检验抽象概念的完整性;
2. 加强“错误资源转化”:针对学生易混淆椭圆与双曲线关系的问题,设计辨析题组;
3. 拓展“数学文化链接”:介绍双曲线在天文导航(LORAN系统)中的应用,强化学科价值认同。
书设计框架(体现抽象思维路径):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现实原型 → 操作感知 → 抽象定义 → 代数推导 → 模型应用
|MF | - |MF || = 2a (2a < |F F |)
↓ 符号化
- = 1 (c = a + b )
本设计通过“具象→符号→模型”的抽象路径,将数学核心素养融入概念建构全过程,呼应新课标“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