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9课谈创造性思维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模式(mó) 渊博(yuān) 孜孜不倦(zī)
B.汲取(jī) 压榨(zhà) 持之以恒(héng)
C.机械(jiè) 路径(jìnɡ) 根深蒂固(dì)
D.探求(qiú) 典型(xín) 锲而不舍(qiè)
2.选择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丢弃 放弃 抛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获取 汲取 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3)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探求 探究 探讨)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4)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缺少 缺乏 缺欠)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这个战略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实现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昆明市交出了一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满意的成绩单。
C.据统计,地球上每天大约有2 000万公顷左右的森林被砍伐或毁坏。
D.《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的名著排行榜榜首的主要原因是学界对《红楼梦》汗牛充栋的研究和曲折探索太多了造成的。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B .“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
C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这是值得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D .让每一位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我们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①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②麻烦的是
③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
④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
⑤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
A.①②⑤③④ B.③②④①⑤
C.⑤③②①④ D.③②⑤①④
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5个字。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怀中映出的弓影误认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7.换个角度看问题”给人思考。请你仿照下句,给你自己也给朋友写一句吧。
玫瑰虽美,但花下荆棘丛生;其实,换个角度也可以看作:荆棘虽多,但刺上却盛开着美丽的玫瑰!
8.综合性学习。
创新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我们中学生要具有创新的意识,要敢于创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以“创新伴我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创新宣传】请你写出一条关于创新的宣传标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块设计】活动期间,每位同学都要办一期以“创新伴我行”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设计两个板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感言】在活动快要结束时,请你对同学们说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①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②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富于“临场感”。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
③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④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丘迟的《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性文章,但其传世之句,却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最富感性的这一段。反之,《前赤壁赋》原为感性抒情之作,但是苏子答客的一段,就地取材,因景立论,而以水月为喻,却转成知性的高潮。“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知性的哲理乃成为感性美文的脊椎,支撑起全篇的高超洒脱。
⑤准此,把散文分成知性与感性,往往失之武断,并无太大意义。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又像是水果,要是一味甜腻,便属软性,而纯然苦涩呢,便属硬性。最耐品味的水果,恐怕还是甜中带酸,像葡萄柚那样吧。
⑥所以太硬的散文,若是急于载道说教,或是矜博炫学,读来便索然无趣。另一方面,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抒情,便是只解滥感,亦令人生厌。只求唯美,其结果只怕会美到“媚而无骨”,终非散文之大道。要求作家下笔就得“载道”,不是自己的道,而是当道的道,固然是太“硬”了。反之,怂恿作家笔端常带“纯情”,到了脱离言志之境,又未免太“软”了。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有兼融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摘编自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材料二:
①中国传统散文呈现出如此神奇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其有学、有识、有情,从而达到了“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作家的学养决定了散文的厚度。好的散文,应当以知识为核心,闪烁着知性的光辉,流露出作家的学养、涵养、修养,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应该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识和深邃的历史感。有学未必有识,但有识必先有学。思想的深度决定着散文的高度。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古代散文传统,占据绝对优势和统治地位的是“文以载道”的创作主张。“情感”是散文的基底和内核,中国散文素有伟大的抒情传统。陈世骧认为:“抒情精神在中国传统之中享有最尊尚的地位,正如史诗和戏剧兴致之于西方。”我国古人没有情感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很多散文实际上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
②传统与现代从来都不是一对矛盾。相反,优秀传统文化是散文创新的发动机、助推器。把传统与现代截然割裂开来、把继承与创新对立起来,把传统视为负担,视为创新的障碍,是一种不可取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回望传统不是要回到传统,继承传统不是要固守传统。学习、继承古典散文中的优秀传统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守正创新”,根本在于守正,目的在于创新。散文创作要寻求突破,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要敢于挑战前人,也要敢于突破自我。散文是一个开放的文体,在语言、结构、叙事、抒情、说理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③纵观当下的散文创作,不少散文,可以说才华有余,学识不足,没有感情。也许有的作家忙于创新,不屑于学习传统,这是很危险的。不管散文如何创新,它的基本价值永远不会过时,学、识、情,这个本不能丢。广大读者之所以依然爱散文,爱的就是它所传达出的真善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
④当下散文创作中,有的以创新之名,滥用虚构的权利,破坏了散文的真实性原则,放弃了散文的真诚品格和写作伦理。有的把“真实”简单等同于“写实”,满足于生活琐事、日常经验、小情小感的记述,没有找到散文写作的大道,思想性、艺术性都欠缺。这两种看似处于两个极端的写作,其实都源于传统根基不牢。所以,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并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丰富的养分,借鉴其他文体优长的表现方法,敢于探索也善于创新,现代散文才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
(摘编自徐可《散文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
9.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的感性之美不仅包括在写景、叙事中把握感官经验而产生的富于“现场感”的美,还包括由于语言和写作技巧得当而产生的艺术美感。
B.材料一中把议论文归为知性散文,把描写、叙事、抒情文归为感性散文,这样归类仅仅是为了便于讨论,作者认为这是武断且无太大意义的。
C.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有学未必有识”,“识”是“学”的升华,散文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与价值判断比它传递出的文化意识更有价值。
D.材料二剖析当下散文创作弊病,认为传统根基不牢导致了一些散文滥用虚构,破坏散文的真实性,或仅满足于琐事的记述,欠缺思想性。
10.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第④段使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述了优秀的散文往往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文风高超洒脱。
B.材料一第⑤段以“旗子”“水果”这类生动的形象,从视觉、味觉激活读者感知,化具象为抽象,使论证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C.材料二第①段引用白居易名言、陈世骧观点,论证了中国传统散文有承担社会责任、发挥情感教育作用的传统,增强了论述的权威性。
D.材料二第②段以“发动机”“助推器”为喻,强调继承传统对散文创新的作用,印证了散文创新要敢于挑战前人、勇于突破自我的观点。
11.请分析材料二画线句的论证效果。( )
12.校文学社将召开主题为“承传统文脉,融情理风华”的散文写作交流会。请你根据文中两则材料,拟一则发言提纲。(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适时让理想转个弯
①很多人可能都有这么一个观点,认为要成功就得心无旁骛、坚持不懈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行。只有这样,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②这种观念有可取的一面,因为成功需要一种坚持的精神。不过,心中原有的目标如果并不适合自己,你就会在前进的路上举步维艰。只有确定了更适合自己的目标,才能够很快在新的领域有所突破。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说:“正确的选择加上不懈的努力,就会创造出奇迹。”所以,人要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③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因为外界条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制约。在闭塞、落后的条件下,很难树立宏伟远大的目标,而换了一方天地,眼界开阔之后,原来的目标自然就会随之改变。太行、王屋二山挡在门前,阻塞了交通,愚公当然要把移山作为目标。可是两座大山被移走了,难道愚公还要跟过去,继续凿石垦壤吗?鲁迅先生最初是抱定了学医救国的理想,但留学日本之后的见闻感受,使他发现了拯救人的灵魂比救治人的身体更重要。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枪,终成一代文豪。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才不会被社会丢在后面。
④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还因为自我认知也在发生变化。人的成长是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小时候,我们的人生目标大都停留在一个模糊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性格的逐渐成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也都会相应地发生改变,人生的目标也往往会随之改变。我们会更加了解自己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什么样的职业更适合,需要找怎样的人生伴侣,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等等。事实上,让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励人们走向成功。
化学家奥托·瓦拉赫最初也不知道选择怎样的人生目标,走了很多弯路,直到最后明白了自己的优势,重新调整了目标,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对于任何一个期待成功的人来说,既要有坚忍不拔、终生奋斗的进取精神,也要学会将明确坚定的目标和灵活机动的策略结合在一起。
⑤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因素有很多。无论来自外部还是内在的变化,我们都要明白,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找到自己的强项,避开自己的弱势,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够真正地走向成功。如果最初设定的人生目标被证明并不合适,那就让自己的理想转个弯。
(原文有改动)
13.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面事例可以放在第③段还是第④段中?请具体阐明理由。
张文举青年时期笔耕不辍,立志成为作家,但多年来一封封投稿信石沉大海,他逐渐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写作。他的钢笔字写得很漂亮,于是他毅然放弃写作,练起了钢笔书法,最终成为著名的硬笔书法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明学习很努力,但成绩一直很不理想。他从小喜欢玩泥塑,很有造型方面的天赋。有人建议他报考职专,学习面点专业,将来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面点师。但小明在大学里当教授的父母却希望儿子放手一搏,将来考上大学,成为一名学者。在这二者之间,小明需要做出选择,读了本文之后,你会给他提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岁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
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干,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8、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第②自然段在全文的论述中主要有什么作用
第③自然段列举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事实有什么作用
19、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本文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 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诗
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是今天,当我坐在宽敞明亮的写字楼里,打开电脑写这篇文章时,竟忽然觉得,母亲似乎写过一首诗——
十多年前,我上小学。冬天,家乡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田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把我家的门窗撞得哗啦啦地响。吃罢早饭,我背上书包上学去。打开房门,一股袭人的寒气迎面扑来;顿时让我打个寒噤。我赶紧把门撞上,哆哆嗦嗦地说:“哎呀,好吓人的风雪哟?”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缩头缩尾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风雪吓人吗?不,冬天的门就是风雪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上学去?” 踏着洒满积雪的小路,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季节的故事,而且全部和门有关。走到学校的时候,母亲有关季节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身上加的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身子热乎乎的。从此,我天天念着它去上学,再不畏惧风霜雪雨。年年如母亲所说,飞雪送来了春,花朵盼来了夏,绿阴又迎来了果实累累的秋……
岁月如流,人生如流,转眼十余年过去了。我从大学毕业了,正赶上就业艰难,许多单位下岗分流。毫无门路的我,只得像一只无头小鸟似的在人才交流中心乱闯,结果半年过去后,依然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那天,我又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走出人才交流中心。抬头望,天空灰蒙蒙,弄得我的心情更加灰黯。既然城市容不下我,我便想到了回家去。于是,我搭上一辆便车,当天傍晚就来到乡下。
乡村的夜说来就来,不一会儿,四周就拉起了黑色的帷幕,我独立门前,仰望长空,星星闪烁。可在我看来,那些星星却像在对我眨着嘲笑的眼睛。我低头哀叹道:“唉,人倒霉连星星都生厌啊?”然后咚地撞上房门,坐在屋内唉声叹气。
母亲从里屋出来,见我垂头丧气的样子,瞥我一眼,深情地说:“孩子,星星生厌吗?不,黑夜的门就是星星推开的呢。”说着她快步上前,哗地一声:房门大开,“走,我们看星星去。”
坐在满天星斗的院坝:母亲给我讲了许多有关人生的故事,而且全都和门有关。天快亮的时候,母亲有关人生的故事也讲完了,连缀起来,竟成了这么几句:“星星把黑夜的门推开了/黑夜把坚韧的门推开了/坚韧把成功的门推开了/成功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这是诗。但不知为何,母亲随口说的这些话,竟像母亲给我的心加了一件御寒的外衣,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我虽然未置一词,但是我却知道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
20.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些母亲的那两件事
21.母亲所做的两件事,分别对“我”有何影响
22.“母亲不是诗人,母亲不会写诗”,但母亲随口说的话,为什么竟被“我”称为诗?
23.本文在结构上颇具特色,请至少指出两点,并试作分析
24.仿照:“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阴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这一句式,写一组句子.
答案
1.A 2.(1)放弃 (2)汲取 (3)探求 (4)缺乏 3.B 4.B 5.B 6.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或:做人要心胸豁达,不要心存猜忌。)
7.彩虹虽灿烂,但其前总有暴风雨肆虐,其实换个角度也可看作,虽有暴风雨肆虐,但风雨之后,就有彩虹的灿烂。8.答案(示例):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人生因创新而精彩,民族因创新而永恒!
【板块设计】答案(示例):创新的宣言;创新座右铭;创新名人。
【活动感言】答案(示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中学生要具有并保持强烈的创新欲望,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让创新意识充实我们的头脑。让创新精神开出绚丽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9.C 10.C
11、①先破后立,强化正确观点。“不是”破除错误认知,“正是”强化正确观点“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新”。
②并列分句,增强论证力度。两个“不是”的否定语气与“正是”的肯定语气,并列存在形成强烈对比,比直接抛出观点更具有论证力度。
12.
①散文创作者应兼有心肠与头脑,追求散文知性与感性的平衡、相济,避免急于载道说教或一味抒情滥感。
②散文创作应坚守“有学、有识、有情”的传统。积累知识,沉淀文化意识;发挥情感共鸣与教育作用;深化思想、传递价值主张,让作品兼具温度与深度。
③散文创作应守正创新。反对割裂传统与现代,散文写作应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挑战前人,突破自我。在散文语言、结构、叙事、抒情、说理等方面大胆创新。
13.人要懂得适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14.举例论证,列举了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
因为外界条件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进而论证了中心论点。
15.放在第④段。第④段论述的是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因为自我认知也在发生变化。所以事例中张文举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写作而改变目标,最终成为硬笔书法家,能够论证第④段的观点。而第③段论述的是人的目标会发生改变,因为外界条件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不适合放在这一段。
16.我认为小明应该听从父母的建议,考大学,成为一名学者。要想做成一件事,需要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唯有认准目标,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
17、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意思对即可)
18、选做题。(1)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
(2)用该事例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19、这两种观点不矛盾,对正确的方向要矢志不移,但不适宜自己时也要敢于放弃。
20.母亲鼓励“我”克服困难去上学;母亲鼓励“我”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努力去创造成功
21 第一件事:母亲教育我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困难。第二件事:母亲教育我正确对待眼前的困难,把困难看成机遇
22 .母亲随口说去的话语言朴实,却给了我极大的教育和鼓励,因而在我看来母亲的话与诗一般优美。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3 采用倒叙的方式既揭示了我在母亲的教育下成才的主题,又引人入胜。 文章主题部分采用了大致相同的结构方式,这种循环往复的方式,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形成了如诗一般的意境
24、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勤劳把富裕的门推开了,真诚把爱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 智慧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