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秦朝的统一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秦朝的统一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川教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9-01 16:2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秦朝的统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动手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掌握历史图表的制作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3、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评价历史人物应当辩证地看,注意“一分为二”。
2、认识统一对历史发展影响,统一是历史的主流,进行维护国家统一观念的教育。
●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
秦王朝的性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容。度量衡的统一。
●课型:新课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
●教师课前准备: 多途径查找资料,
●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课外阅读、查找资料、观看影视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业。”师简述,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熟悉吧,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
学习新课:
一 “秦王扫六合”——完成统一
(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容。老师在黑板上标注:嬴(yíng)政)
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谁能告诉老师和你的同学呢?
生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生2:秦国用远交近攻的办法,灭掉六国的。……(肯定还有学生要回答,师应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根据学生回答,师简结,然后再请学生回答灭六国的过程。
过渡:偌大的中国要实现统一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我们就来领略一下七国归一统的艰难历程。
《战国七雄示意图》
学生:公元前230年,秦王派兵灭韩破赵后,又派兵攻打燕国,燕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的危亡,就派荆轲刺杀秦王,上演了一场悲壮的历史故事。
(荆轲正要向秦王提条件,秦王猛地站起将衣袖扯断拔腿就逃,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
学生甲:荆轲不该刺杀秦王。秦王统一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有利于减少战乱和社会动荡,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是伟大的事业;如果荆轲把秦王劫持或刺死,秦国也不会放弃讨伐六国。
学生乙:荆轲舍生取义刺秦王的精神令人敬佩,虽然他刺杀秦王未获成功但他不辱使命,吓得秦王胆战心凉,不寒而栗。荆轲是顶天立地大丈夫。
师提问:秦国完成了统一的重任,那么秦的统一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呢?(生答略)
学生回答后,师要强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特别是“第一个统一的”。然后要求学生把意义读2遍,争取掌握它。
过渡:秦国利用远交近攻的策略: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统一完成。
那么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六国的使命呢?(请学生分组讨论,师可在巡视过程中点拨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原因来分析,本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分析表述能力,也是为了更好地处理课后习题。)
(3-5分钟后,师可激励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能说多点说多点。)
生1:秦国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师可略加赞许)
生2:秦国有一些雄心勃勃的国王,特别是赢政。
生3:秦国有贤人辅佐,如李斯、吕不韦等。
生4:秦国计谋正确,远交近攻,六国不团结,容易被各个击破。(学生能说到这点应大加赞扬,师可强调“团结”的重要性,渗透德育)
生5:秦统一六国,顺应了民心,人民渴望统一。
(生能想到这点,师也可简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学生肯定还要说的,师可讲同学还有要说的下课再告诉老师可以吗?然后适时总结以保护学生发言积极性。
过渡:刚才同学们认识到历史中缺少不了英雄人物,下面我们就来认识这位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吧!
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13岁(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22岁(公元前238年)亲政后,平定了宦官嫪毐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任用李斯、王翦等进行统一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都城定在了咸阳。李白的诗句描述了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
要求学生看课本62页的《秦朝的形势》图。要求在图中标出秦朝东、西、南、北各到什么地方?都城的位置。(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识图、绘图能力,史地综合能力。)
长城一带
陇西 咸阳 东海
象郡
《秦朝的形势图》
过渡: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统一(政治)
师:秦王嬴政认为他的功绩“功高三皇,德过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贵的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他自称“始皇帝”。后人称其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国与秦王朝,秦王嬴政与秦始皇的区别:秦国是指春秋战国时间的诸侯国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建立的王朝。灭六国,称皇帝前称为秦王嬴政,称皇帝之后称为秦始皇。
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员,他们都由皇帝任命,构成对全国发号施令的总枢纽。
在地方,秦朝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使西周的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被郡县制所取代,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郡县制在我国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总之,这种君主专制,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以及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自秦开创后,历代封建王朝基本沿袭下这种政治体制。
过渡:我们知道了秦王朝巩固统一政治方面的措施,其它方面的呢?
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措施——经济、文化
1.展示战国时期货币
教师: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齐、燕通行的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韩、赵、魏通行的铲币,是由古代除草的农具演变而来。楚国通行的蚁鼻钱是从贝壳型的铜币演变而来的。周、秦用圆形的钱。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
2.算一算:模拟战国时期不同货币间的兑换
教师:假如1个圆形钱换3个铲币,4个铲币换5个刀币,2个刀币换1个蚁鼻钱。问题:(1)1个圆形钱能换多少蚁鼻钱?(2)1个蚁鼻钱能换多少铲币呢?
学生:(1)1个圆形钱能换15/8个蚁鼻钱。(2)略。
朗读另一故事:
战国时,有个秦国人在国内做了一条长裙。她去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她的圆形货币而要她付刀币。
结合上述故事,请你说一说货币和文字的不统一可能会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甲:货币、文字和度量衡的不统一,使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学生乙: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生丙: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
学生丁: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等。
4.想一想:作为秦始皇应该怎样解决货币、文字和度量衡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呢?
学生:我想作为秦始皇应该统一六国的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如果人们使用同一种货币和文字就不会有繁琐的货币换算问题了。现在欧洲人就统一使用欧元。
教师:同学们太聪明了。当年秦始皇就是这样干的。
过渡:统一后的度量衡,文字、货币分别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显示统一后的文字字体:小篆;货币: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及度量衡相关信息。
组织学生讨论: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有什么作用?对后世产生什么影响呢? (作用学生可能会答出,但影响往往答的不理想。)
师总结:文字的统一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便利国家政令的发布和民间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响汉字的演进和发展,后世各种文体都溯源于秦。圆形方孔钱与古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一定关系,我国历史依照秦钱的样式铸行,它通用了两千多年。货币的统一解决了赋税征收和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度量衡的统一,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困难,便利经济的发展。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结合歌谣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秦灭六国计谋精,远交近攻二步行;灭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统一完成。秦代统一政策新,始称皇帝后代承;中央集权置“三公”,废分封制郡县行;文字统一为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知识要点要记全,学习才能得成功。
问题探究: 简要评价秦始皇的功绩。
教学反思
作业 练习册
板书 秦朝的统一
1 秦灭六国 时间 地点 意义
2 巩固统一措施
A政治 中央 地方
B 经济 统一货币 度量衡 文字
3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