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复习课件(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复习课件(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3 12:5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夏、商、周(西周和东周)
国之兴替:
青铜器、甲骨文、都江堰
国之文明:
政治上;变法改革(代表:商鞅变法);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都江堰
思想上:百家争鸣
三大社会变革:
02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综述
一、时空定位
问题:根据以下年代尺,把1-14补充完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二、重点突破
线索1: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
说一说“國”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
“國”是由土地、人口、军队和疆域组成的。
早期国家的建立

考点1
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都城 建立 时间 建立 者 灭亡时间 亡国 君主 重要
事件


西周
阳城
约公元前2070年
BC1600年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约公元前1600年
BC1046年


镐京
约公元前1046年
BC771年
武王
周幽王
盘庚迁殷
分封制
国人暴动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军队、法庭、监狱、政府等统治机构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诞生)
材料一:手持戟把女仆当椅凳坐的桀。
——山东武梁祠汉刻拓片
材料二:商纣荒淫无度,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且刑罚严酷,设置了炮烙等酷刑。
——《史记˙殷本纪》
探究一: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夏、商、周三朝灭亡的
共同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原因:三个朝代的亡君都是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启示: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任用贤才,广纳谏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朝代更替:兴衰感悟】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早期国家的建立

考点2
制度的演变




禅让制
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 下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历史上将这种把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称世袭制。

二、重点突破
西周分封制
肆·单元重点详解
考点1.3: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分封标准
分封对象
内容
实质
作用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宗亲、功臣
权利——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义务——镇守疆土;向周王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
积极——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消极——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为春秋诸侯争霸埋下隐患。
二·重点突破
线索3:文明繁荣、文化自信
请为下面这组的文物拟定相应主题。
主题1:灿烂的青铜文明
主题2: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名称 青铜器 甲骨文
类型 食器、礼器 龟甲、兽骨
作用 反映权力大小和等级界限 记载内容丰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意义 早期文明的象征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考点5
文明的见证者

青铜文明
出现
发展
灿烂
丰富
原始社会后期
夏朝
商朝
西周
食器为主
礼器
2.青铜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象征了身份地位和国家权力。
3.商周时期青铜器特点: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4.典型器物:商朝___________(也叫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朝_________ 是精美的代表。
5.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1 .青铜器的发展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肆·单元重点详解
考点3:甲骨文
含义 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地位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造字 特点 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
(1)象形: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2)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肆·单元重点详解
考点6:李冰与都江堰
都江堰 修建 公元前256年(战国后期);李冰 ;成都岷江(秦国蜀郡)
构成 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 功能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意义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成都都江堰
动荡中的社会变革
第三部分
动荡中的社会变革

方面 表现 作用
经济
政治
思想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步瓦解
各国变法改革,封建制度开始确立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新的生产关系出现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大国兼并小国,为以后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铁农具和牛耕
为取得胜利,采取不同思想学说
百家争鸣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农业深耕细作,
生产力提高
分封制瓦解
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产生私田,
井田制遭破坏,
经济和政治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战国列国形势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春秋五霸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宋襄公 秦穆公
战国七雄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到中央
争霸
兼并
动荡中的社会变革

考点3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朝代更替:历史趋势】
探究二: 结合图片以及所学,描述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200多年打了400多场大战,诸侯国的数量由100多个减到20多个了”
消极影响: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积极影响:促进了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推动了政治变革。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内容 影响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有利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掌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以法令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提高劳动积极性,经济发展 3、统一度量衡; 方便税收和商贸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有利于军事强兵
加强中央集权
富国
强兵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探究四:结合材料,思考商鞅变法的影响,由此得出关于改革的哪些启示呢?
十年 “行法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
百年 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前260年)
百三十年 “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阿旁宫赋》
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富国强兵)
启示: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可以推动历史的的进步
【先贤智慧:百家争鸣】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孔子
老子
墨子
韩非子
主张 思想上 顺应自然
辩证法思想
政治上 “无为而治”
主张 思想上 核心思想是“仁”
政治上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制专制统治。
【先贤思想:古为今用】
夏商周时期
物质文明
思想文明
政治文明
分封制
商鞅变法
动荡中的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商鞅变法
政治
经济
军事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
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
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功者
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中央集权
军队战斗力增强
强兵
经济发展
富国
建立封建土
地所有制。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意义:
改革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二、重点突破
线索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请为以下的文物拟定相应主题。
主题: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
主题:生产工具的革新
1
2
3
4
5
二、重点突破
图1
春秋争霸形势图
图2
战国
形势图
发展趋势:国家走向统一
影响: ①客观上促进国家统一、民族交融;
③给社会带来了灾难和动荡。
错题重练
夺冠P29 4.春秋时代,愈来愈多的人对“天命”产生了怀疑,“尊神”“敬天”
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轻天重民”的思想越来越突出。传统观念的转变反映了( )
A.迷信思想被打破 B.周王室的地位衰落
C.统治者实行仁政 D.儒家思想广泛传播
B.周王室的地位衰落
夺冠P30 9.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
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C.生产方式的变革
夺冠P30 15.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诸侯争霸战争促使了山戎的灭亡 B.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的交融
C.诸侯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诸侯争霸战争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的交融
二、重点突破
商鞅变法
目的 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
②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内容 (1)政治上: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最深远);
(2)经济上: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最能体现变法的封建性质)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③统一度量衡(作用:便于经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3)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观点/启示:制度创新和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错题重练
夺冠P33 3.“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
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
A.颂扬汤武功德  B.批评商朝暴政
C.强调以礼治国  D.宣扬变法图强
D.宣扬变法图强
夺冠P34 9.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商鞅变法( )
A.维护了旧贵族的利益 B.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壮大了秦国军事力量
C.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历史评价的方法: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坚持史论结合
夺冠P35 司马迁一面说商鞅变法使“秦民大悦”,一面又说商鞅被车裂罪有应得。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司马迁运用了什么方法评价历史。(2分)
能力提升:史料价值类
信息:商鞅曾担任秦国大良造;商鞅变法时统一了度量衡。(任意一点2分)
判断:材料一更可信。理由:材料一属于出土文物,是研究商鞅变法的一手史料,
材料二是属于文献史料,文献史料往往会受到个人因素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二、重点突破
姓名 派别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老子 道家 春秋 《道德经》 ①顺应自然;②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庄子》 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孔子 儒家 春秋 晚期 《论语》(孔子弟子 整理而成) 政治:①核心思想是“仁”;②主张以德治国
教育: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
评价: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 战国 《孟子》 ①主张“仁政”;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荀子 战国 —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子 墨家 战国 《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选贤,提倡节俭
韩非 法家 战国 《韩非子》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错题重练
夺冠P39 7.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许多
问题亟待解决。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他
们之间相互批驳又相互影响,这一思想繁荣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由此可以
看出( )
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  B.百家争鸣推动社会进步
C.百家争鸣导致时局动荡  D.社会变革导致诸侯混战
A.社会变革推动思想繁荣
夺冠P40 12.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 B.铲除周制弊端以加强集权
C.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为改善君主统治出谋划策
D.为改善君主统治出谋划策
错题重练
夺冠P40 13.右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学派
关系图,从中可以看出( )
A.孔子是传统思想的源头
B.儒家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C.思想在交流演变中融合
D.战乱导致士人四处游说
C.思想在交流演变中融合
从春秋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