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助力历史教学疑难
问题的思考与解决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4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一
图面之意
二
图作之意
三
图用之意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1
2
3
4
(一)借助榜题初识图意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张骞出使西域》局部
①“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榜题
1
(一)借助榜题初识图意
汉武帝礼拜金人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张骞出使西域》局部
②“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榜题
2
(一)借助榜题初识图意
汉武帝礼拜金人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张骞出使西域》局部
④“[至]大夏时……”
——榜题
③风化不清
2
3
4
(一)借助榜题初识图意
张骞队伍持节西行
张骞队伍抵达大夏国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一)借助榜题初识图意
张骞出使西域和佛教传入中国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①“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②“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④“[至]大夏时……”
《史记·匈奴列传》:“其明年(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 年)春,汉使骠骑将军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
《魏书·释老志》最早记载了这件事情:“……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金人率长丈余,不祭祀,但烧香礼拜而已。”
疑问1:金人身份?
(二)借用史料辨伪求真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①“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②“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④“[至]大夏时……”
《后汉书·章帝纪》载:“二祖谓高祖、世祖。四宗谓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宣帝为中宗,明帝为显宗。”
(前 156 年—前 87 年)
(前 91 年—前 49 年)
公元前 60 年,设立西域都护。
疑问2:帝王身份?
(二)借用史料辨伪求真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①“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②“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④“[至]大夏时……”
《史记·大宛列传》
《汉书·张骞列传》
第一次:
前 138年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第二次:
前 119 年联络乌孙夹击匈奴
疑问3: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魏书·释老志》:“及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二)借用史料辨伪求真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①“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②“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④“[至]大夏时……”
《后汉书·西域传》中有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疑问4: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借用史料辨伪求真
——《纲要(上)》第8课引言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还用白马驼来佛经。汉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这就是洛阳的白马寺。”
——《纲要(上)》第8课引言
一
教学分析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面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①“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②“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④“[至]大夏时……”
疑问1:金人的身份?
疑问2:帝王身份?
疑问3: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疑问4: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三)尝试思考史料价值
二
图面之意
教学设计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作之意
(一)研究图像出处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二
图面之意
教学设计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作之意
(一)研究图像出处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二
图面之意
教学设计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作之意
(一)研究图像出处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莫高窟者,厥初,前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僔,戒行空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从东届此,又于僔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于二僧。”
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圣历碑》)
二
图面之意
教学设计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作之意
(一)研究图像出处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前秦之后,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十一个时代,十四个时期,历时千年。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综合性立体艺术。” ——敦煌研究院
1. 尊像画
2.佛教故事画
3.佛教史迹画
4.传统神怪画
5.经变画
6.供养人画像
7.装饰图案画
二
图面之意
教学设计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作之意
(二)结合时代背景
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纲要(上)》第8课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唐高祖李渊武德八年(公元625年)
《先老后释诏》:
“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
二
图面之意
教学设计
图用之意
按图索意
图作之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二)结合时代背景
①时间提前,加强佛教对中国本土的影响。
②附会张骞,使中原在信仰传播中占主动。
③提升佛教,在儒道佛的竞争中形成优势。
(三)再思史料价值
①对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价值
②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价值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一)遵循教材编写逻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点击输入文字
75%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一)遵循教材编写逻辑
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2.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7.古代的商业贸易
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一)遵循教材编写逻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点击输入文字
75%
东西方文化交流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一)遵循教材编写逻辑
东西方文化交流
〇佛教本土化发展
东西方文化交流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二)利用图像关联资源
东西方文化交流
西魏285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二)利用图像关联资源
西魏285窟窟顶
伏羲
女娲
摩尼宝珠
〇东西方宗教汇合
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二)利用图像关联资源
〇乐舞跨文明对话
东西方文化交流
莫高窟220窟的初唐壁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二)利用图像关联资源
〇多种文字的交融
东西方文化交流
汉字
梵文
藏文
西夏文
回鹘文
八思巴文
元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三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教学过程
按图索意
图用之意
(二)利用图像关联资源
东西方文化交流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1986年3月季羡林
(三)三思图像史料价值
①对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价值
②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价值
③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价值
四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教学反思
按图索意
△甘肃敦煌莫高窟323窟的初唐壁画《张骞出使西域》
图面之意
图作之意
图用之意
反映
蕴含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甄别使用
充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