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章第四节《海洋资源》教学设计
(1课时)
课题 3.4 《海洋资源》 单元 三 学科 地理 年级 八上
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本节隶属于人教版八上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四节,是继土地、水等陆地资源学习后的重要拓展,系统构建我国自然资源认知体系。内容紧密关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兼具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开发实践的融合价值。(2)内容结构:遵循“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开发现状—问题保护”逻辑链。具体涵盖了海洋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差异、开发利用概况、核心问题、保护策略等共五个部分。
2022新课标要求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开发利用现状,了解海洋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树立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识。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我国海洋资源的分布特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我国海运航线和沿海港口的分布特点,分析海洋空间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3)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认识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期,偏好图像化信息(资源分布图、数据图表)与情境案例(如休渔政策影响),对实践议题(如家乡海洋保护)兴趣浓厚,但复杂逻辑链条(如污染→生态退化→资源枯竭)需教师引导梳理。学习需求:关注中国海洋大国优势(海岸线长度、管辖海域面积)、海洋资源与生活关联(食用海产、海盐来源)、开发限制的科学依据(如再生周期)、新兴海洋科技(深海勘探、波浪发电)等议题。
重点难点 (1)重点:我国海洋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可持续措施。(2)难点:分析海洋资源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理解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平衡。
材料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我国海洋经济开局良好 从海洋经济的蓬勃发展作为学习切入点 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学习活动一】从鱼盐之利到开发海底矿藏【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75—P76,读图3.21中国主要渔场、盐场分布,图3.22中国海洋捕捞与海洋养殖产量变化图,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P75,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什么是海洋资源?读图3.21,说一说我国近海渔场、盐场和油气田的分布有什么特点?【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海洋资源是指赋存于海洋环境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有关的海洋空间。主要包括以下多个方面: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②我国近海渔场、盐场和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北起渤海、南至南海的近海大陆架上。四大渔场:黄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渔场、北部湾渔场。四大盐场:长芦盐场、淮北盐场、布袋盐场、莺歌海盐场。【学习活动二】海洋资源的发展特点【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75—P76,回答问题。【问题引领】读图3.22,简述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特点,以及海洋养殖量的变化。读图3.21,找出我国四大盐场,从气候、地形等方面说一说我国发展海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读图3.21,说说我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集中在哪里?在油气产量上有什么优势?结合课文,分析我国海洋能源有何特点?【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目前,我国海洋渔业总产量中海水养殖量已超过海洋捕捞量(图3.22)。海水养殖在保障消费的同时,又使野生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与保护。②我国北起渤海湾、南到海南岛,分布有规模不等的盐场。我国发展海盐的有利条件:一是海域辽阔,晒盐历史悠久;二是海水含盐度较高,水质好;三是产盐区降水少、晴天多;四是沿海滩涂平坦广阔。③我国已探明并开采的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集中分布在渤海和南海北部的大陆架,海洋石油的年产量约占全国石油生产量的1/4。④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也在快速增长。一方面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另一方面利用潮汐水流的移动发展潮汐能发电。【学习活动三】行舟楫之便,通四海之洲【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76—P77,读图3.23—图3.24中国沿海地区港口群示意图,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说一说什么是海洋空间资源?它有什么利用价值?读图3.24,找出我国的五大港口群,并说出各港口群中的主要港口,填写表格内容。五大港口群主要港口环渤海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东南港口群珠三角港口群西南港口群说一说我国各港口群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海洋空间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岸、海上、海中和海底的地理区域的总称。可分为:海岸资源—港口及其设施、滨海平原、滩涂、湿地等;海上资源—海上交通运输、海上钻井平台、海上风力发电场等;海中资源—海洋的水体部分,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底通信电缆等;海底资源—海洋的岩石圈部分,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砂矿、建设海底隧道等。②(见同步教学课件,略)。③我国的五大港口群成为全球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中的物流基地。目前,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世界首位。【学习活动四】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方法指引】认真阅读课文P78—P79,读图3.26中国海洋资源重点开发领域图,回答问题。【问题引领】研读课文,说一说我国在近海如何利用海洋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哪些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课文,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在远洋地区,我国如何利用海洋资源?【教师】用同步教学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①我国在近海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活动主要有: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油气开采、风力发电、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目前面临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近海资源锐减、环境压力增大等生态问题。②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远洋航运、渔业养殖和捕捞、矿产资源开发等等。③(见同步教学课件,略) 读图分析海洋资源的特点,为后面学习做铺垫。研读课文,了解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开发了解海洋空间资源的区域分布,认识港口群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读图思考,理解“近海保护、远海深海开发” 的可持续理念;树立科技兴海意识 引导学生认识海洋资源的用途和分类,为下面学习做铺垫,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结合地图与数据,认识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开发特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结合地图,从 “海洋空间资源(航运)” 角度,理解海洋对全球经济联系的意义,培养全球视野与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从 “问题—对策”角度,理解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方向,渗透人地协调观与科技强国意识。
课堂练习 见同步教学课件第37页—40页 完成作业 教师讲评
课堂小结 本节从“从鱼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切入,梳理了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及“总量丰富、人均不足、分布不均”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了当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最后强调保护海洋资源的必要性,介绍了主要措施,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梳理知识框架,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思维,利于承上启下。
板书设计 从渔盐之利到海洋资源的开发1.四大渔场:养殖量超过捕捞量2.四大盐场:盐场分布及成因3.海底矿产4.海洋能源二、从利用近海到开发远洋1.利用近海:海洋牧场、海水淡化等2.开发深海:油气资源、海底矿产资源3.适度利用远洋:渔业资源、海底矿产资源 突出教学重点,梳理学习思路,增强理解记忆,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学生基本掌握了海洋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理解了开发中的问题及保护措施,情感态度上增强了对海洋资源的珍惜与保护意识,但对潮汐能、深海采矿等技术型内容的理解较浅,需进一步强化。2.方法有效性: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参与度,但视频、图片等直观素材使用不足,对“海洋资源开发的具体过程”(如海盐晒制、潮汐电站)的展示不够,导致部分抽象内容(如化学资源提取)讲解效果不佳。 总结教学经验,了解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