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单式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3.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难点: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复习铺垫
1、师生谈话
教师叙述:老师是一个气象爱好者,我收集了2006年每个月的平均气温,请看这些数据,同学们想想办法把这些数据整理的更完整些。
学生回答,引出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可能回答:
(1)每月的平均气温,8月平均气温最高,1月平均气温最低。
(2)横轴、纵轴各代表什么?每个格子代表什么?老师指导说出。
活动2【讲授】 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师:你们能用手势来表示平均气温的变化吗?
师生共同用手势来表示气温的变化。
师:这种变化的趋势可以用另一种统计图来表示。(出课件)
(1)列出板书“折线统计图”。
同学们观察统计图的特点。师生共同总结。
(2)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小组交流书上105页的3个问题,然后学生进行汇报。
老师出示课件中的三个问题。
(3)师生共同总结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折线统计图中的点代表每个月的平均气温。
老师提问:12.8这个点是怎样标出来的?
生回答,老师指导。
师:在折线统计图中,横格、竖格的作用是什么?
生:横格和竖格为了准确标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
(4)师:哪两个月间的平均气温升的最快?
学生回答。
老师追问学生是怎样得出的?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得出:可以计算两个数据间的差值;可以看看线的变化,线越陡,
温度变化越大。
(5)读图,明确哪两个月间的平均气温下降的最快。
师生共同小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相同、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什么情况应用折线统计图,统计数据。
活动3【活动】学生自主解决关于统计的问题
(1)教师出示2005年8月1日至8月6日水位变化统计图。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
师:通过读图,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当学生观察到图中有两条虚线时,教师可引导提问。
师:这两条虚线分别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看懂图中最下面横格虚线的表示。
学生回答。
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警戒水位、历史最高水位的含义,让学生懂得当河流水位上涨到历史最高水位时,我们要做好防范工作。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该地8月1日至8月6日汛情的变化情况。
(4)师:气象台预报该地区8月7、8、9三日将有大雨,你认为水位会
怎样变化?大胆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预测结果,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活动4【练习】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课本第106页“练一练“。
老师、学生共同处理练习题,在第(2)题,让学生说一说“集中”是什么意思?
在第(3)(4)题中,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进行个别指导。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欣赏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