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2 20:50: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目标 1. 科学观念 能说出水、风、地震、火山等是影响地表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能举例说明(如黄土高原沟壑、雅丹地貌等)。 能阐述植物覆盖能有效减轻雨水对地表侵蚀的作用,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治水土流失的意义。 2. 科学思维 能通过比较“有/无植物覆盖”的小山丘在模拟降雨后的变化,分析并推断植物在水土保持中的关键作用。 能通过对比单元学习前后的认知差异(如对第1课图片的解释),反思并梳理科学认识的发展过程。 3. 探究实践 能按照实验步骤,合作完成“模拟降雨对小山丘影响”的对比实验,并准确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能基于实验现象和班级记录表等证据,对自己的解释进行初步的论证和交流。 4. 态度责任 在模拟实验中养成严谨、合作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控制变量(如降雨量、地形)对实验结论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保护地表环境、植树造绿的意识,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影响地表变化的多因素及其作用。 通过对比实验,认识植物对地表侵蚀的减缓作用。 2. 教学难点 理解并应用“对比实验”的实验方法。 将模拟实验现象与真实世界中的大规模地表变化建立联系。
教具学具 教师:课件、视频资料
教 学 过 程 (板 书 设 计) (一) 情境导入:揭示“地球的伤痕”,激发修复使命(5分钟) 1.创设情境:(PPT依次展示教材第1课的五幅地貌图:弯曲岩层、长白山天池、雅丹地貌、黄土高原沟壑、黄河沙洲) “同学们,这些是地球表面独特的‘面孔’,有些壮丽,有些却像一道道‘伤痕’。特别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景象,更是触目惊心。今天,我们接到一个重要的使命——争当‘地球伤痕修复师’。 要修复地球伤痕,我们首先需要干嘛? (预设:我们首先得成为一名诊断专家,弄清楚这些‘伤痕’是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用“伤痕”与“修复师”的比喻,将知识学习转化为一个有意义的任务,迅速吸引学生,并点明本课“总结”与“应用”的双重目的。 探索一:诊断“伤痕”成因——梳理地表变化因素(8分钟) 提问:“作为诊断专家,请快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你认为造成这些地表‘伤痕’的主要‘力量’有哪些?” (预设:地震、火山;水、风、气温等) 这些力量可以主要分为2类,可以用什么标准进行分类呢? (预设:可以分为地球内部力量和地球外部力量) 3.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并快速完成“班级记录表”的梳理(利用教材表格)。 4.(聚焦PPT上的黄土高原沟壑图)“请专家会诊,黄土高原的这道‘伤痕’,主要是哪种力量造成的?你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预设:雨水和流水侵蚀/水的作用) 5.追问:“为什么同样是降雨,有的地方青山绿水,而黄土高原却被侵蚀得如此严重?可能和什么条件有关?” (预设:可能与地表植被、土质等差异、降水量、地形等条件有关) (设计意图:调整教材顺序,将“梳理记录表”前置,作为诊断活动。问题链由面到点,引导学生从泛泛归类到精准归因,并通过第3个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将探究焦点引向“植物作用”,使教学环节过渡自然,逻辑通顺。) (三) 探索二:寻找“修复”方案——模拟植物保持水土实验(15分钟) 1.你认为哪个因素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 (预设:缺少植被覆盖) 2.追问:“我们怀疑‘缺少植物’是水土流失的关键。如何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怎样的实验?”(课件出示用到的实验材料) (预设:学生用这些实验材料初步设计出一个实验) 优化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怎样实现比较公平,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预设:如小山丘大小、土质、降雨高度、雨量等) 唯一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预设:有无植物覆盖) 为什么必须这样?” (预设: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和准确性/为了确保整个实验只受到植物的影响) 6.现象预测:“请大家预测一下,有植物和无植物的小山丘,在同样的‘暴雨’后,会有什么不同?请带着预测进行实验,并重点观察:①流下来的水的浑浊度;②小山丘表面的变化;③土壤被冲走的量。” 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规范操作。学生填写观察记录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转化为由问题驱动的探究任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到具体操作,思维层层递进。) (四)研讨与拓展:发布“修复”报告——从现象到本质(10分钟) 1.提问:“你们的实验现象支持最初的猜想吗?请用‘我们观察到……这证明……’的句式,发布你们的‘诊断报告’。” (预设:学生按照基本句式回答现象) 2.追问:“我们托盘里的几分钟,模拟的是自然界中多长时间的过程?这个实验让我们对黄土高原的‘伤痕’成因有了怎样更深刻的理解?”(预设:自然界中每个地形景观形成的原因都很复杂,需要很长的时间。) 3.“基于我们的发现,作为‘地球修复师’,你能提出哪些具体的‘修复方案’?” (预设: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 活动:小组汇报后,教师播放一段“黄河治理中植树造林成效”的短视频,让学生看到科学知识在真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 (设计意图:研讨环节升级为“修复报告会”,提升仪式感。问题链引导学生从分析实验现象到解释真实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方案,完成“认知-实践-责任”的闭环,有效落实态度责任目标。) (五) 课堂总结与反思(2分钟) 1.总结反思:“对比我们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和现在的想法,你对地表变化的看法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2.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不仅总结了知识,更学会了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用实验寻找证据,并立志用科学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板书设计: 2.7总结我们的认识
教 学 反 思 本次教学中,学生活动丰富而有序。在“梳理地表变化因素”环节,学生能积极回顾、有效合作,快速完成班级记录表的填写。核心的“模拟降雨对比实验”更是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小组在制作山丘模型、模拟降雨时投入度高,操作规范。特别是在观察比较两个小山丘的变化时,他们表现出了浓厚的科学探究兴趣,对水流痕迹、泥沙沉积等差异充满好奇。研讨环节,学生能基于观察到的证据踊跃发言,清晰地阐述植物保持水土的作用。整体来看,学生在动手实践与思维碰撞中,不仅巩固了科学观念,更提升了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教学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