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4.17《安塞腰鼓》课件(9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4.17《安塞腰鼓》课件(9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2 10:4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6张PPT。2018/11/151 安 塞 腰 鼓
刘 成 章安塞腰鼓刘成章2018/11/152 刘成章,1937年生,陕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羊想云彩》中的一篇。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抓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
走进刘成章腰鼓陕北的安塞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鼓吗? 你们知道中国的“腰鼓之乡”是哪里吗? 陕西省的安塞县素有“鼓之乡”的美称,安塞腰鼓场面宏大, 动作奔放, 节奏铿锵,人鼓合一,气势磅礴,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在古代既是激励边关将士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凯旋的欢迎曲.如今,安塞腰鼓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18/11/158安塞腰鼓:奔腾的力量安塞腰鼓:变换的舞姿安塞腰鼓:淳朴的后生安塞腰鼓:沸腾的生命安塞腰鼓:宏大的场面安塞腰鼓:快乐的舞者安塞腰鼓:整齐的队列陕北风光打腰鼓时要求鼓手:
挥腿有股狠劲,
踢腿有股蛮劲,
转身有股猛劲,
跳跃有股虎劲,
看了叫人带劲,
听了给人鼓劲。 liánɡ zhòu bèng
高粱地 骤 雨 蹦 跳
zǎo bó lì
酸枣树 搏 击 战 栗 chuí liáng zhòu zǎo
捶 粱 骤 枣
捶背 高粱 骤雨 红枣
bó lì mò
搏 栗 陌
搏斗 战栗 陌生 liánɡ zhòu bèng
高粱地 骤 雨 蹦 跳
zǎo bó lì
酸枣树 搏 击 战 栗 蓬勃 亢奋 碰撞 元气淋漓
震撼 烧灼 威逼 奇伟磅礴
壮阔 豪放 火烈 惊心动魄 请听诗朗诵,整体感知文章、听课文朗读,请你在听读中把握生字词和本文的朗读语调(包括朗读的停顿、快慢、轻重和语气)。安塞腰鼓打鼓前1-4:(   )的腰鼓 打鼓中5-17:(   )的腰鼓5-8:宏伟的场面9-11:雄壮的(   )12-14:击鼓的(   )15-17:奇丽的( ) 打鼓后18-20:(   )的腰鼓 安静激昂响声后生寂静舞姿根据提示完成文章结构图 表演前(1—4) 安静
表演中(5—17) 亢奋
表演后(18—20)静寂 安 塞 腰 鼓概括段意第一段(1-4):写鼓响前的静,用寥寥几笔描述了一群茂腾腾、朴实、沉稳而安静的后生。
第二段(5-17):写腰鼓表演时的闹,分别从四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
第三段(18-20):描写了鼓声停止后的寂静。朗读课文,体会全文语速、语调的变化。 1-4自然段:语速较慢,语调沉稳有力,表现腰鼓表演前安静中蓄积力量的特点。 5-17自然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18—20自然段:语速较舒缓,语调轻柔,表现腰鼓表演结束后场面寂静的特点。 看读课文 体味文势 课件上会展示很多安塞腰鼓表演时的图片,看的时候想想用那些词语来概括这些场面?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 一群茂腾腾的后生。 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 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
他们的神情
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tóng)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tián)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kàng)奋了。







!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mò)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páng bó的能量! 黄土高原哪,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之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现实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凝聚 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
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jiá)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课件上展示的图片中有很多安塞腰鼓的场面,你会用那些词语来概括你看到的这些场面?
壮阔 豪放 火烈
狂舞 闪射 飞溅
亢奋 搏击 烧灼
奔突 翻飞 威逼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8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1节)
好一个安塞腰鼓!(第14节)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第16节) 喜闻乐见谈感受
1、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用原文中的三个连续的词语回答。)
(壮阔 豪放 火烈)
2、简单说说安塞腰鼓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 (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话说。)
(生命的强健刚劲 旺盛的生命力 强大的力量 气势宏大 气势磅礴等等)


  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但是: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激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作者在描写威猛宏伟的腰鼓场面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本体喻体鼓点
流苏
脚步
瞳仁
风姿骤雨
旋风
乱蛙
火花
斗虎急促
飞扬
蹦跳
闪射
强健比喻、排比直接描写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
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
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
变得亢奋了。
"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空气(冰冷--燥热),阳光(恬静--飞溅),世界(困倦--亢奋)
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用三组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奇伟磅礴、雷霆万钧的能量。
鉴赏 本文好词佳句俯拾皆是。既适合声情并茂地朗读,又适合有滋有味地赏析。选择你喜欢的句段做有感情的朗读,然后做美点赏析。
句式:我喜欢朗读第_______自然段(朗读),因为它用________修辞手法(或者其他手法)表现(达)出了________ 。
赏析角度提示:修辞、短句、叠词、文章结构等。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品读1★这一段,综合运用排比、比喻,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舞蹈场面的壮美,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品读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 ……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叠词的运用,反复和排比的综合运用,表现出“安塞腰鼓”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找出全文中感情最炽烈、音调最高亢的句子。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间隔反复四次。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好”包含着什么?或者说作者想要歌颂什么? 本文运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形式美 “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⑴句内部的排比:⑵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起豪壮,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为什么说“当它嘎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当闹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象炽热后的寂静。这时以“鸡啼”反衬寂静。合作探究1、第一部分“安静的腰鼓”和最后一部分“寂静的腰鼓”中的“静”是否一样?
2作者写腰鼓的响声,为什么要写“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 1、第一个“静”看似静,却是生命在积蓄激情,等待爆发;第二个“静”是安静。2、这是用环境和观众的感受来烘托鼓声,使鼓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更能表现腰鼓的震慑力。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放出那么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得那么强大的力量?
4、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3、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4、当鼓声停止时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写


巧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
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反复
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从写法上说: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描写,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同时也印证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小 结 这是一篇描写抒情性散文,
通过 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这是生命和力量的渲泄,这是人情和自由的挥洒,这是中华民族和黄土高原特有的一种文明、一种文化。
1.铿锵的短句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间接的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忘情了,没命了,有力的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2.多样的修辞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如:连用的排比句式,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愈捶愈烈,
痛苦和欢乐,
现实和梦幻,
摆脱和追求,
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
交织!
旋转!
凝聚!
升华!改变文章的形式阅读,品味中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主题) 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达了什么?歌颂了生命和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春雨一样
是谆谆的告诫;

是细心的爱抚;
阳光一样,


是高大的身影。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