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历史
高中道德与法治(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生物
高中音乐
高中美术
高中体育
高中信息技术
高中通用技术
资源详情
高中数学
人教A版(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年级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年级数学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0-16 10:07:14
点击下载
文档简介
第1课时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学习目标: 1.能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2.初步掌握用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
知识归纳
知识点一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常见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
文字 语言 大于、高 于、超过 小于、低 于、少于 大于等于、 至少、不低于 小于等于、 至多、不超过
符号 语言 > < ≥ ≤
知识点二 实数大小比较的基本事实
依据 a>b a-b>0; a=b a-b=0; a
结论 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转化为比较它们的差与 0的大小
(1)利用作差法比较大小,只需判断差的符号,通常将差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或多个因式的积的形式.
(2)对于两个正值,也可采用作商的方法,比较商与1的大小.
(3)对于某些问题,也可采用取中间值的方法比较大小.
知识点三 重要不等式
一般地, a,b∈R,有a2+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基础自测
1.(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P40练习T1改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与b的和是非正数可表示为“a+b<0”
[B]甲的体重为x kg,乙的体重为y kg,则甲比乙重可表示为“x>y”
[C]某变量x至少为a可表示为“x≥a”
[D]某变量y不超过a可表示为“y≤a”
【答案】 A
【解析】 因为非正数小于等于0,所以不等式应为a+b≤0,故A错误,其余选项都正确.
故选A.
2.(x+1)(x-1)与x2的大小关系为( )
[A](x+1)(x-1)>x2
[B](x+1)(x-1)
[C](x+1)(x-1)=x2
[D]不能确定
【答案】 B
【解析】 由x2-(x+1)(x-1)=x2-(x2-1)=1>0,得x2>(x+1)(x-1).故选B.
3.若A=a2+2ab,B=4ab-b2,则A,B的大小关系是( )
[A]A≤B [B]A≥B
[C]A
B [D]A>B
【答案】 B
【解析】 由A=a2+2ab,B=4ab-b2,得A-B=a2+2ab-(4ab-b2)=(a-b)2≥0,所以A≥B.故选B.
4.某商品包装上标有质量500±1 g,若用x(单位:g)表示商品的质量,则该商品的质量可用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表示为 .
【答案】 |x-500|≤1
【解析】 根据题意知该商品的质量与500 g作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1.
故不等式为|x-500|≤1.
题型一 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例1] 某公司因发展需要,需购入一批汽车,计划使用不超过1 000万元的资金购买单价分别为40万元、90万元的A型汽车和B型汽车,根据需要,A型汽车至少买5辆,B型汽车至少买 6辆,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组).
【解】 设分别购买A型汽车和B型汽车x辆、y辆,则
(1)仔细审题,注意同一个题目的单位是否一致.
(2)用适当的不等号连接,多个不等关系用不等式组表示.
(3)注意隐性不等关系,如由变量的实际意义限制的范围.
[变式训练] 在某校新生军训考核评比中,甲班的分数高于乙班的分数,甲班和乙班的分数之和大于170,且不大于190.设甲班和乙班的分数分别为x,y,则用不等式组表示为(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由题意得故选D.
题型二 作差法比较大小
[例2] 设m≠n,x=m4-m3n,y=n3m-n4,比较x与y的大小.
【解】 x-y=(m-n)m3-(m-n)n3=(m-n)(m3-n3)=(m-n)2(m2+mn+n2),因为m≠n,所以(m-n)2>0,又m2+mn+n2=(m+)2+≥0,当且仅当m+=n=0,即m=n=0时,等号成立,但m≠n,
所以m2+mn+n2=(m+)2+>0,所以x-y>0,所以x>y.
[典例迁移1] 比较(a-1)(a-3)与(a-2)2的大小.
【解】 因为(a-1)(a-3)-(a-2)2=a2-4a+3-(a2-4a+4)=-1<0,所以(a-1)(a-3)<(a-2)2.
[典例迁移2] 已知a,b>0,比较+与a+b的大小.
【解】 +-(a+b)=(-a)+(-b)=+=-
=(a-b)(-)==.因为a>0,b>0,所以a+b>0,ab>0,
当a=b时,+-(a+b)==0,此时+=a+b;
当a≠b时,+-(a+b)=>0,此时+>a+b.
综上所述,当a=b时,+=a+b;当a≠b时,+>a+b.
作差法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基本步骤
题型三 作差法证明不等式
[例3] (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P25例2)试证明:若0
0,则 >.
【证明】 -==.
因为a
0,
又b>0,m>0,故>0.
因此>.
作差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要将不等式转化为两个式子差的形式,再通过恰当的等价变形来确定差的符号,从而证明原不等式成立.
[变式训练] 已知x,y∈R,求证:x2+2y2≥2xy+2y-1.
【证明】 x2+2y2-(2xy+2y-1)=x2+2y2-2xy-2y+1=(x2-2xy+y2)+(y2-2y+1)=(x-y)2+(y-1)2≥0,当且仅当x=y=1时,等号成立,所以x2+2y2≥2xy+2y-1.第2课时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等式的性质.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归纳
知识点一 等式性质
性质1:如果a=b,那么b=a.
性质2:如果a=b,b=c,那么a=c.
性质3: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4: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5:如果a=b,c≠0,那么=.
知识点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序号 性质 性质内容 注意
1 对称性 a>b b
2 传递性 a>b,b>c a>c
3 可加性 a>b a+c>b+c
4 可乘性 ac>bc c的符号
ac
5 同向可 加性 a+c>b+d
6 同向同正 可乘性 ac>bd
7 可乘方性 a>b>0 an>bn(n∈N,n≥2) 同正
(1)倒数性质:若a>b>0,则0<<;若a
>.
(2)不等式只有同向可加和同向同正可乘,没有减法和除法运算.
基础自测
1.已知a+b>0,b<0,那么a,b,-a,-b的大小关系是( )
[A]a>b>-b>-a [B]a>-b>-a>b
[C]a>-b>b>-a [D]a>b>-a>-b
【答案】 C
【解析】 因为a+b>0,b<0,所以a>-b>0,0>b>-a,所以a>-b>b>-a.故选C.
2.已知实数a,b,c,d满足a>b>c>d,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a+d>b+c [B]a+c>b+d
[C]ad>bc [D]ac>bd
【答案】 B
【解析】 因为a>b,c>d,根据不等式的同向可加性得a+c>b+d,故B正确;其余选项都可以举反例说明是错误的.故选B.
3.与a>b等价的不等式是( )
[A]|a|>|b| [B]a2>b2
[C]>1 [D]a3>b3
【答案】 D
【解析】 可利用赋值法.令a=1,b=-2,满足a>b,但|a|<|b|,a2
故选D.
4.(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P43习题2.1 T5改编)已知3≤x≤7,1≤y≤2,则x+2y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
【答案】 11 5
【解析】 因为3≤x≤7,1≤y≤2,则2≤2y≤4,所以5≤x+2y≤11,所以x+2y的最大值为11,最小值为5.
题型一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命题真假
[例1] (多选)对于任意实数a,b,c,d,下列四个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若a>b,c≠0,则ac>bc
[B]若ac2>bc2,则a>b
[C]若a
ab>b2
[D]若a>b>0,c>d,则ac>bd
【答案】 BC
【解析】 对于A,当a>b,c<0时,ac
bc2,可得c2>0,则a>b,即B正确;对于C,由a
b·a,即a2>ab,由a
b·b,即ab>b2,因此a2>ab>b2,即C正确;对于D,若a=2>b=1>0,c=-1>d=-2,则ac=bd=-2,即D错误.故选BC.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命题真假的两种方法
(1)直接法:对于真命题,利用不等式的相关性质或函数的相关性质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2)特殊值法:注意取值一定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满足题设条件;二是取值要简单,便于验证计算;三是所取的值要有代表性.
[变式训练]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则<
[B]若b
[C]若a>b>c,则(a-c)2>(b-c)2
[D]若<,则a
【答案】 CD
【解析】 对于A,当a=1,b=-1时,=1>-1=,故A错误;对于B,当a=1,b=-1时,a2=b2=1,故B错误;对于C,若a>b>c,则a-c>b-c>0,所以(a-c)2>(b-c)2,故C正确;对于D,若<,则a
题型二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证明不等式
[例2] (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P65例2)(1)已知a>b,c
b-d.
(2)已知a>b,ab>0,求证:<.
(3)已知a>b>0,0
.
【证明】 (1)因为a>b,c
b,-c>-d,
所以a-c>b-d.
(2)因为ab>0,所以>0.
又a>b,所以a·>b·,
即>,因此<.
(3)因为0
>0.
又a>b>0,所以a·>b·,即>.
(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不等式,其实质就是利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变形要等价,要善于寻找欲证不等式的已知条件,利用性质时要注意性质适用的前提条件.
(2)这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的题目一般也可以使用作差法,但是作差法的变形有时比较复杂.
[变式训练] 已知c>a>b>0,求证:>.
【证明】 法一 因为c>a>b>0,所以0
>0,又a>b>0,所以>.
法二 因为a>b>0,所以<,又c>0,所以<,所以-1<-1,即<,因为c>a>b>0,所以c-a>0,c-b>0,所以>.
法三 -===,因为c>a>b>0,所以a-b>0,c-a>0,c-b>0,所以>.
题型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6
【解】 因为-6
因为2
因为2
综上,-10<2a+b<19,-9
(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求取值范围问题,首先要明确同向不等式具有可加性及正的同向不等式具有可乘性,但是不等式不能相减,要求a-b的取值范围,只能先求-b的取值范围,再与a的取值范围相加.同理,不等式也不能相除,欲求的取值范围,只能先求出的取值范围后再与a的取值范围相乘.
(2)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同乘一个负数,不等号变为相反的方向.因此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时,要明确所乘数的正负.
(3)建立待求范围的整体与已知范围的整体的关系,最后利用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运算,求得待求的范围.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可以相加,但这种转化不是等价变形,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多次使用这种转化,就有可能扩大其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 已知实数a,b满足1≤a+b≤8,3≤a-b≤4.
(1)求实数a,b的取值范围;
(2)求2a-5b的取值范围.
【解】 (1)因为1≤a+b≤8,3≤a-b≤4,
所以4≤(a+b)+(a-b)≤12,
即4≤2a≤12,所以2≤a≤6.
b=[(a+b)-(a-b)]=[(a+b)+(b-a)],因为3≤a-b≤4,
所以-4≤b-a≤-3,又1≤a+b≤8,
所以-3≤(a+b)-(a-b)≤5,
所以-≤[(a+b)-(a-b)]≤,
即-≤b≤.
(2)设2a-5b=m(a+b)+n(a-b)=(m+n)a+(m-n)b,则解得
所以2a-5b=-(a+b)+(a-b),
因为1≤a+b≤8,3≤a-b≤4,
所以-12≤-(a+b)≤-,≤(a-b)≤14,
所以-≤2a-5b≤.第2课时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学习目标 1.了解等式的性质.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知识归纳
知识点一 等式性质
性质1:如果a=b,那么b=a.
性质2:如果a=b,b=c,那么a=c.
性质3: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4:如果a=b,那么ac=bc.
性质5:如果a=b,c≠0,那么=.
知识点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序号 性质 性质内容 注意
1 对称性 a>b
2 传递性 a>b,b>c
3 可加性 a>b a+c b+c
4 可乘性 ac bc c的符号
ac bc
5 同向可 加性 a+c b+d
6 同向同正 可乘性 ac bd
7 可乘方性 a>b>0 (n∈N,n≥2) 同正
(1)倒数性质:若a>b>0,则0<<;若a
>.
(2)不等式只有同向可加和同向同正可乘,没有减法和除法运算.
基础自测
1.已知a+b>0,b<0,那么a,b,-a,-b的大小关系是( )
[A]a>b>-b>-a [B]a>-b>-a>b
[C]a>-b>b>-a [D]a>b>-a>-b
2.已知实数a,b,c,d满足a>b>c>d,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a+d>b+c [B]a+c>b+d
[C]ad>bc [D]ac>bd
3.与a>b等价的不等式是( )
[A]|a|>|b| [B]a2>b2
[C]>1 [D]a3>b3
4.(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P43习题2.1 T5改编)已知3≤x≤7,1≤y≤2,则x+2y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
题型一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命题真假
[例1] (多选)对于任意实数a,b,c,d,下列四个命题为真命题的是( )
[A]若a>b,c≠0,则ac>bc
[B]若ac2>bc2,则a>b
[C]若a
ab>b2
[D]若a>b>0,c>d,则ac>bd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命题真假的两种方法
(1)直接法:对于真命题,利用不等式的相关性质或函数的相关性质证明;对于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2)特殊值法:注意取值一定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满足题设条件;二是取值要简单,便于验证计算;三是所取的值要有代表性.
[变式训练]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则<
[B]若b
[C]若a>b>c,则(a-c)2>(b-c)2
[D]若<,则a
题型二 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证明不等式
[例2] (人教B版必修第一册P65例2)(1)已知a>b,c
b-d.
(2)已知a>b,ab>0,求证:<.
(3)已知a>b>0,0
.
(1)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不等式,其实质就是利用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变形要等价,要善于寻找欲证不等式的已知条件,利用性质时要注意性质适用的前提条件.
(2)这种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证明的题目一般也可以使用作差法,但是作差法的变形有时比较复杂.
[变式训练] 已知c>a>b>0,求证:>.
题型三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求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6
(1)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求取值范围问题,首先要明确同向不等式具有可加性及正的同向不等式具有可乘性,但是不等式不能相减,要求a-b的取值范围,只能先求-b的取值范围,再与a的取值范围相加.同理,不等式也不能相除,欲求的取值范围,只能先求出的取值范围后再与a的取值范围相乘.
(2)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同乘一个负数,不等号变为相反的方向.因此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一个数时,要明确所乘数的正负.
(3)建立待求范围的整体与已知范围的整体的关系,最后利用一次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运算,求得待求的范围.同向不等式的两边可以相加,但这种转化不是等价变形,如果在解题过程中多次使用这种转化,就有可能扩大其取值范围.
[变式训练] 已知实数a,b满足1≤a+b≤8,3≤a-b≤4.
(1)求实数a,b的取值范围;
(2)求2a-5b的取值范围.第1课时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学习目标: 1.能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2.初步掌握用作差法比较两实数的大小.
知识归纳
知识点一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常见的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
文字 语言 大于、高 于、超过 小于、低 于、少于 大于等于、 至少、不低于 小于等于、 至多、不超过
符号 语言 >
知识点二 实数大小比较的基本事实
依据 a>b ; a=b a-b=0; a
结论 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可以转化为比较它们的 与 的大小
(1)利用作差法比较大小,只需判断差的符号,通常将差化为完全平方的形式或多个因式的积的形式.
(2)对于两个正值,也可采用作商的方法,比较商与1的大小.
(3)对于某些问题,也可采用取中间值的方法比较大小.
知识点三 重要不等式
一般地, a,b∈R,有a2+b2 2ab,当且仅当 时,等号成立.
基础自测
1.(人教A版必修第一册P40练习T1改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与b的和是非正数可表示为“a+b<0”
[B]甲的体重为x kg,乙的体重为y kg,则甲比乙重可表示为“x>y”
[C]某变量x至少为a可表示为“x≥a”
[D]某变量y不超过a可表示为“y≤a”
2.(x+1)(x-1)与x2的大小关系为( )
[A](x+1)(x-1)>x2
[B](x+1)(x-1)
[C](x+1)(x-1)=x2
[D]不能确定
3.若A=a2+2ab,B=4ab-b2,则A,B的大小关系是( )
[A]A≤B [B]A≥B
[C]A
B [D]A>B
4.某商品包装上标有质量500±1 g,若用x(单位:g)表示商品的质量,则该商品的质量可用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表示为 .
题型一 用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
[例1] 某公司因发展需要,需购入一批汽车,计划使用不超过1 000万元的资金购买单价分别为40万元、90万元的A型汽车和B型汽车,根据需要,A型汽车至少买5辆,B型汽车至少买 6辆,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组).
(1)仔细审题,注意同一个题目的单位是否一致.
(2)用适当的不等号连接,多个不等关系用不等式组表示.
(3)注意隐性不等关系,如由变量的实际意义限制的范围.
[变式训练] 在某校新生军训考核评比中,甲班的分数高于乙班的分数,甲班和乙班的分数之和大于170,且不大于190.设甲班和乙班的分数分别为x,y,则用不等式组表示为( )
[A]
[B]
[C]
[D]
题型二 作差法比较大小
[例2] 设m≠n,x=m4-m3n,y=n3m-n4,比较x与y的大小.
[典例迁移1] 比较(a-1)(a-3)与(a-2)2的大小.
[典例迁移2] 已知a,b>0,比较+与a+b的大小.
作差法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基本步骤
题型三 作差法证明不等式
[例3] (北师大版必修第一册P25例2)试证明:若0
0,则 >.
作差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要将不等式转化为两个式子差的形式,再通过恰当的等价变形来确定差的符号,从而证明原不等式成立.
[变式训练] 已知x,y∈R,求证:x2+2y2≥2xy+2y-1.
点击下载
同课章节目录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 集合的概念
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1.4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第二章 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
2.1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
2.2 基本不等式
2.3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
第三章 函数概念与性质
3.1 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
3.2 函数的基本性质
3.3 幂函数
3.4 函数的应用(一)
第四章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4.1 指数
4.2 指数函数
4.3 对数
4.4 对数函数
4.5 函数的应用(二)
第五章 三角函数
5.1 任意角和弧度制
5.2 三角函数的概念
5.3 诱导公式
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5.5 三角恒等变换
5.6 函数 y=Asin( ωx + φ)
5.7 三角函数的应用
点击下载
VI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