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一节 机械运动 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3.1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7~9年级:②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科学观念: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的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认识到生活中物体运动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可以根据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和归纳的方法学会识别直线运动的两种形式,通过理想化的运动模型理解匀速直线运动。
探究实践:通过时间和路程的测量活动,建立速度测量的一般方法,并能绘制路程一时间坐标图;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态度责任:通过小组合作开展测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认识限速标志,了解公路测速的方法,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已有 一 定的认知。本章前面已经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及公式。如何根据速度的定义进行有效的测量,并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分类归纳,这是需要突破的难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正处于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需要结合具体的、直观的事例,逐渐学会处理抽象的概念和假设。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1节《机械运动》第三课时,介绍了有关速度测量的内容。教材指出研究物体的运动,就要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先测直线运动的速度。依据速度公式,测得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通过计算可得到速度。教材中的探索活动是基于运动信息和实验测量速度,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两种直线运动的路程一时间坐标图,对比发现直线运动按照速度变化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接着,利用小车从斜面滑下的活动,通过测量时间和路程,计算各段时间的速度,以验证小车究竟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基于速度测量的探索活动、进一步学会在真实情境中识别和判断运动的形式,掌握简单化的理想模型,将生活中的一些运动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判断速度变化特点
学习活动甲车相同时间行驶路程相同,乙车 教学活动 仔细观察教材141页图4.1-11,
相同时间行驶路程不同。根据上述数据,通 计算各段时间内速度,判断甲、乙两辆汽
过描点、连线,绘制教材141页图4.1-12 车在各段时间内速度的特点。
路程一时间坐标图。 比较两车坐标图像存在的差异。
学生作图,分享交流。 甲车速度不变,图像表示为直线;乙车速度变
教师加以引导,重点关注构建坐标图时需要 化,图像表示为曲线。
注意的事项。
过程诊断
本环节旨在通过分析简单的直线运动情境,寻找速度变化的特点,建立路程一时间坐标图模型,并根据图像总结规律作出判新,为下一探索实践莫定基础。
学校任务②测量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度
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将斜面固定在桌面上, 教学活动 测量并计算小车从斜面滑下的速
调整斜面的倾角,确保斜面固定且稳定, 度。
使小车能够沿斜面平稳下滑。 ①搭建实验装置。
用刻度尺测量斜面长度,并标记出小车下 ②测量斜面长度。
滑的起点和终点。 ③释放小车并记录时间。
根据测量得到的路程和时间,计算小车各 ④计算各段时间的速度。
段时间的速度。 ⑤实验数据处理分析。
小车沿斜面直线下滑,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同。
过程诊断
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过程,准确进行实验操作及数据记录。同时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数据处理的合理性,鼓励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提问和质疑,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分析真实情境中的运动特点
学习活动 我们把物体沿直线运动且速度 教学活动经过刚才的探索活动,我们有什
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在 么发现 请尝试给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
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 线运动下定义。
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根据教材142页图4.1-14计算某同学赛
根据速度公式,依次计算各时间段的速 跑过程中不同时间段的速度,判断他在这
度,发现该同学赛跑过程中速度是变化 个过程中的运动快慢变化情况。
的,属于变速直线运动。 请联系生活,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匀速直
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过程诊断
通过对运动特点的描述,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本质。学会基于真实情境中的应用。进一步交流计算方法和结果,是为了更好地巩固速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真实情境中运动快慢的判断。
学校任务④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解决问题
学习活动呈现教材中的例题,要求根据 教学活动 在绿灯熄灭前他能否穿越斑马线
题意先绘制示意图,在图上标注已知 你有几种判断方法
和未知条件,再针对问题进行计算。 有比较s、比较t、比较v三种方法。
先思考物体的运动过程,建立物体运动的图
像,再进行列式计算。计算过程需要先写所
依据的公式,再代入计算,要求各个物理量
的单位统一。
过程诊断
教学时,允许学生暴露问题,通过相互评价纠正错误。在互评过程中总结运用速度公式解题的注意事项,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优化解题习惯,提高解题能力。
达标检测
题目: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
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在“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的活动中:
(1)实验原理是 ,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2)实验中发现纸锥下落的时间太短较难测量,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基础上完善实验方案方案一:选择如图乙中 (填“A” 或 “B”) 纸锥进行实验;
方案二:
(3)在其他操作无误的情况下,以下操作导致测算出的纸锥下落速度偏小的是 。A.测量下落高度时米尺倾斜放置 B.释放纸锥时未及时按下秒表计时
C.将纸锥锥面至地面距离当作下落高度 D.纸锥下落到地面未及时停止计时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