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地球的转动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9.宇宙中的地球
9.2地球绕地轴自转7~9年级:⑤知道经度不同的两地之间存在时差,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通过现察生活现象及图片,知道经度不同的两地之间存在时差,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差计算。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实验、对比分析、推理论证等方法,形成地球转动的空间思维,从而理解相关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探究实践:能仔细观察自然现象,并从中提出探究问题,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并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
态度责任:了解地球上许多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昼夜交替对人类生活的有利影响,形成规律作息、保护地球的意识;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提升团结协作、尊重他人、认真倾听的品质。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学过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知道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地球自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想象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过程,因此对地球自转的概念理解存在困难。在生活中,我们很少直接感受到地球的自转,学生可能觉得与自己的日常经验不符,难以理解地球自转对日出、日落等现象的影响。时区概念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要理解“为什么地球上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有一定的难度。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地球的转动》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知道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描述与所选参照物有关的基础上,学习地球的转动。教材通过一张星星绕北极星运动的轨迹照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教材首先简单回顾了相关概念,再通过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接着,通过思考讨论以及“偏东的地方先看到日出,偏西的地方后看到日出”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使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之后,学生通过对全球时区分布图的分析,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时差计算,同时感受到昼夜交替对人们生活的有利影响。教材充分运用日常生活事例和模拟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转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构建了具体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活动 播放视频: 教学活动 星星绕北极星运动的轨迹照片
从空间站的视角,观察我们生活的地球。 运动具有相对性,通过这张照片,我们
你在视频中观察到了什么 能否推断地球到底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分享视频中看到的地球转动、昼夜 学生思考并分享,并回顾地球自转轴、自
交替等现象。 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等。
产生昼夜交替、时差等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过程诊断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倡从真实情境中识别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同时获取学生对地球的自转轴、自转周期和自转方向的前概念,为后续学生探究昼夜交替现象莫定基础。
学校任务② 探究地球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学习活动 设计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 引导开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参考教材 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实验,但地球太大,
147页“探索活动”。 其中一些变化无法直接研究。我们可以采
依照方案完成探究活动并思考问题: 用什么办法
(1)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之分 学生讨论,得出借助模型的方法。
(2)地球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什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地球昼夜之
么 (3)地球上昼夜交替一次的时间是多 分与昼夜交替现象的区别,并解释昼夜
少 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对人类生活的有利影响。
过程诊断
地球的自转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为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天体东升西落等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采用具体模型来演示,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同时,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通过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了观察、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探究地方时及时差产生的原因,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
学习活动 开展小组活动 教学活动 播放科普视频:地方时
四人小组依照方案完成探究活动并思考问题 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
(1)阅读教材148页图4.2-3所示四个点的 的时间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
位置,此刻D位置与B位置的时间分别为 (1)在地球仪的赤道上用橡皮泥均匀标注
几点 A位置与C位置的昼夜情况如何变化 A、B、C、D四个位置,转动地球仪,分
(2)在教材149页图4 .2-4全球时区 别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观察这四个点的
分布图上找出自己家乡、北京、伦敦 转动方向及亮暗的情况(2)对这四个点所处
等地所在时区,认识北京时间的由来。 时间进行推算进而对全球地方时进行分配
过程诊断
地方时和时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昼、夜半球和时差,形成感性认识;通过设计探究活动,加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通过小组活动与交流,培养相互合作、勇于探索、创新质疑的精神。
学校任务④ 总结应用,归纳提升
学习活动 教学活动 联系生活,应用知识
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分享观点,教师 ①播放其他国家观看杭州亚运会开幕式
引导点拨,总结学习方法与科学精神。 直播的视频,计算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开始
科学方法:模型法、归纳法、对比法等 时英国伦敦的时间。
②制订出国旅行路线和时间规划安排表,
并讨论、修改,进一步认识时差,得出地
方时设置的必要性。
过程诊断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时差的计算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时差的本质及地方时设量的必要性。对自然现象的原理进行解释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比较与分类的思维能力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标检测
某电影情节中,人们想要将地球推出太阳系,于是,第一步先将地球停转,称之为刹车纪元。地球停转了!试想一下,假如地球停止自转,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请你写出1-2点。
解析:本题体现了学生对地球自转及所产生现象的理解和分析。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现象。假如地球停止自转,昼夜交替周期不再是24小时,而是随着公转长达1年左右;1个昼夜交替周期内,地球上白昼时间过长,温度会很高,许多生物将灭绝,黑夜时间会过长,温度过低,也会引起许多生物灭绝;日月星辰不再是以24小时为周期进行东升西落等。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