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二节 地球的转动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9.宇宙中的地球
9.3地球围绕太阳公转7~9年级:⑥知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主要节气,理解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科学观念:知道地球公转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分析和模拟实验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通过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以及模拟实验,理解太阳高度同地面获得热量之间的关系。
科学思维: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分析等方法,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相关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分析推理能力,初步实现从平面思维到空间思维的转变。
探究实践:结合生活事例、提出科学问题,经历现象观测、数据分析、模拟实验等过程,探究四季变化和太阳高度变化与地球转动的关系。
态度责任:通过学习地球的公转以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进对宇宙的认识和敬畏,树立社会责任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质疑精神。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时学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和方向,理解四季的形成与地球公转有关,同时也能测量正午时物体的影长,能说明不同季节正午影长的变化情况。然而,地球公转相对于自转更为复杂、宏观和抽象。学生需要理解地轴倾斜引起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位置的改变,以及如何进一步影响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这种空间与时间变化,对缺乏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本节课采用模拟实验、图片分析等方式,注重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空间思维。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2节《地球的转动》第二课时。学生在学习了地球自转,知道地球自转会引起昼夜交替等现象的基础上,学习地球公转。教材通过春天里一些景象的措述,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通过图片和模拟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相同的地表面积上。太阳光斜射时所接受太阳的能量比直射时少;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前提下,简单回顾了公转周期、方向等相关概念,再通过分析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之后,教材创设了学校旗杆杆影长短变化的情境,通过探索活动分别探究一天中和一年中太阳运行轨迹的规律及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杆影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关系,以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实现从平面思维到空间思维的转变,为进一步从宇宙视角认识地球起到了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 形成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观念
学习活动 学生分享课前活动 教学活动 理解概念:
①将2张相同大小的滤纸喷上等量且适 相同地表面积上,太阳光斜射时所接受
量的酒精,分别固定在相同塑料板中央。 太阳的能量比直射时少。
②塑料板均用支架固定至相同高度,一块平 (1)利用动画和实景拍摄的结合,展示地
放,另一块斜放并保持与太阳光垂直。 球绕太阳公转的过程,并思考:
③记录并比较两张滤纸变干所需的时间 ①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某地太阳光的入
得出结论。 射角度是否发生变化 ②相同的地表面
积上接受太阳光的多少与太阳光的入射角度有什么联系
过程诊断
以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识为出发点,提出科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获取对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同期和方向的前概念,为后续探究地球公转引起的自然现象奠定基础。
学校任务② 探究四季变化的原因
学习活动视频和图片展示北半球主要节气 教学活动利用橡皮泥和火柴梗,在地球模型
的日期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得出 上判断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如图),观察、
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在一年中会有太阳照射 分析教材150页图4.2-5,进一步理解相同
角度的变化和照射时间长短的差异。 地表面积上,太阳光斜射时所接受太阳的能
探究活动并思考问题:春分、夏至、秋分、 量比直射时少。
冬至时太阳直射点分别在哪里 提出问题:一年中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引导开展活动。
(2)设计活动方案。
过程诊断
学生能感受到不同季节的变化,也能建立其与地球公转的联系,但是缺乏理性的认识,且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通过平面图很难理解太阳高度与温度的关系以及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同时也很难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直射点的具体位置。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 探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
学习活动 学生设计活动方案: 教学活动课前测量,课堂呈现:学校旗杆夏
(1)利用描有不同时刻杆影的记录纸、铁 季某一天与冬季某一天的两张杆影长短记
钉、透明胶带、透明半球盖、手电筒, 录图。
模拟冬至日一天中的太阳运行轨迹,确 提出问题:一天中和一年中杆影长短变化
定其变化的规律。参考教材151~152页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探索活动”步骤1~6。
(2)更换不同节气的杆影记录纸,进一步
模拟一年中不同节气太阳运行轨迹。参考教材152页“探索活动”步骤7。
过程诊断
太阳高度涉及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学生理解相对困难。通过太阳运行轨迹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分别对一天中和一年中的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理性认识。
学校任务④ 开展小组活动。
学习活动 分享交流成果。 教学活动 依照方案完成探究活动并思考问
学生交流后分享:一年中,不同节气太 题:①若活动中3张杆影记录纸分别代
阳运行轨迹变化的规律,得出太阳在不同 表当地春分、夏至及冬至的杆影记录,
季节的运行轨迹并不相同。 你如何判断哪一张是春分、夏至或冬至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太阳高度角的定义 ②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何
得出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与原因, 本活动中仅提供3张杆影记录纸
并总结杆影长度与太阳高度的关系。
过程诊断
同时,通过对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解释,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标检测
某同学在浙江某中学操场上测绘旗杆的影子,分别在冬季某日和夏季某日的正午测得的俯况如图甲A、B所示。
如图甲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更大的是_ (填“A”或“B”)。
(2)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一楼中午时间的采光,建造楼房时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图乙所示)。浙江的楼间距设计应该参考 (填节气名称)日的光照情况。
要使南北朝向、高度相同的前后两幢楼房,在冬至日的中午时一楼能有阳光照射,浙江省楼房的楼间距应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海南省楼房的楼间距。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