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计划
课题 第三节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 课时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9.宇宙中的地球
9.4月球是地球的卫星7~9年级:⑦学会运用三球仪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知道日食和月食产生的原因,了解日食和月食是可以预报的。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发生月食时日、地、月相对位置,月食类型、形成的过程和产生的原因。
科学思维: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模型构建、推理论证的能力。
探究实践:能自制简单的模型,对月食的形成进行模拟实验;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模拟实脸的现象,对观测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
态度责任:增进探索宇宙的兴趣,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知道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四种月相,并能说明月相变化的情况,同时上节课学习了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学生也有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经历。因此,学生对月食的成因与过程的学习会更容易接受。地球上哪些范围内可以看到月食现象,为什么有月全食、月偏食,没有月环食,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有月食现象等是学生面临的新问题。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3节《日地月的相对运动》第三课时。本课通过月食这一天文现象,开展太阳系天体运动的研究。教材利用月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月食,直观地感受发生月食部分的月球并非黑色,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通过探索活动进行模拟,理解并验证月食产生的原因及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月食有正确的理性认识。结合光学原理,引导学生画出月食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月食形成的根本原因。结合日食、月食,让学生经历认识天文现象的一般流程,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习活动为什么发生月食时月球并非全黑, 教学活动播放我国境内某次月全食视频。展
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呢 示教材164页图4.3-15月食过程。
地球大气对太阳光有折射,所以月食时呈暗
弱的古铜色。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地球居中时,遮挡太阳 教师追问:为什么会发生月食现象呢
光,产生月食。
过程诊断
创设情境,通过月全食视频,让学生先感性地认识月食现象,再引导学生分析月食时为什么月亮并非全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了解此现象与地球周图的大气有关,太阳光经过大气层发生折射。老师迫问:为什么会发生月食现象呢 根据前一课时对日食的学习,学生提出推测:日地月的相对运动,地球居中。通过观察现象,产生问题,提出推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激发学生探究月食现象的兴趣。
学校任务② 探究月食的成因和过程
学习活动结合摄像头拍摄的照片或视频,在 教学活动白炽灯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
教材164页图4.3-16的圆圈内记录小球光亮 乒乓球模拟月球,摄像头模拟人的眼睛。将
部分形状的变化。 摄像头放在地球仪背光的一侧,把白炽灯和
月食是由于地球挡住太阳光,月球进入地球 地球仪置于同一水平而的视线上,让乒乓球
的影子而形成的;月食发生的过程是先亏损 自西向东绕地球仪转动,逐渐经过地球仪的
于东缘,再复圆于西缘。 阴影部分,用摄像头录像。
为什么在模拟实验中要让小球自西向东转动
模拟月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过程诊断
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通过摄像头录像记录现象并分折,理解月食的成因和过程。通过思考讨论,理解月食并不是每个月都发生的。让学生认识到模拟实验是我们研究天体运动的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探究不同类型月食形成的根本原因
学习活动 展示教材164页图4.3 - 17月食 教学活动 结合日食产生的根本原因,利用光
形成示意图。 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出月食形成示意图。在月
结合所拍摄照片得出月食的类型。 食形成示意图上,把手电筒、大球、小球依次
地球上哪些范围内可以看到月食现象 固定在太阳、 地球、月球的位置(注意三者的
学生分析月食形成示意图,得出:月食发生 中心在同一高度)、同时把摄像头放在大球的
时,在地球处于夜半球的人都能看到月食现 背光侧,在小球处于半影、部分处于全影、全
象。 部处于全影时,用摄像头拍摄照片并展示。
过程诊断
运用简单的几何和教学技能,引导学生画出月食形成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月食形成的根本原因。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月球进入地球影子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的观测者将看到月全食或月偏食现象。通过分析现象、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掌握天文现象的认识方法。
学校任务④ 绘制示意图,分别说明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
学习活动 天文现象:日食 教学活动 月食
现象 日全食时 全黑 月全食时 呈古铜色
类型 日全食、 日偏食、 日环食 月全食、月偏食
位置 月球居中 地球居中
过程 先亏于西缘,复圆于东缘 先亏于东缘,复圆于西缘
发生时间 农历初一 农历十五
见食区 呈一条狭窄的带状 可达整个地球
共同点:1. 日地月的相对运动,日地月正好排成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 2.光的直线传播。
3.不是每个月都会发生日食和月食现象。
过程诊断
通过绘制日食和月食示意图,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食、月食发生的根本原因及过程,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问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归纳日食与月食的异同点,让学生能更好地辨析日食和月食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实践活动体现了做中学,思中学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达标检测
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当日、地、月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居中时,由于月球体积较小,特别是月球离地球又较远时,月球的阴影区较窄,因此就形成日环食;地球居中时,由于地球体积大,地球的阴影区较宽,足以容下几个月球,就不可能发生月环食。
日偏食和月偏食所处的阴影区为什么不同
这是观察角度问题,日食时,地球上的人处于“被遮掩”的区域,位于半影区,太阳光被部分月球遮挡,地球上的人看到日偏食。月食时,“被遮掩”的是月球,地球上的人其实是“旁现者”的角度,当月球进入半影区,一部分阳光还能照到月球,地球上的人看到的月球只是光暗一点,当月球部分进入全影区,地球上的人才能看到月偏食。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