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文档属性

名称 4.4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第一课时(教案 分栏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2 23:2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计划
课题 第四节 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 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目标类型/目标行为 10.地球系统
10.4地球内部圈层和地壳运动7~9年级:⑥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知道地壳运动是形
成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原因、说明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特点。
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读图析图等方式,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
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基本观点。知道化石对于追溯地球演化历史和生命演化历史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通过了解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形成对科学假说的整体认识,初步领悟科学假
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活动,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推导论证科学假说。
探究实践:运用探索活动、模拟实验、阅读材料的方式获取证据,探索地球板块构造假说
的形成过程。
态度责任:树立基于证据和逻辑形成科学理论的意识,认识到证据需要被不断地完善。敢
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以上目标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第 页 第 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了解了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集中释放产生的自然现象,并在本章学习了机械运动、地球的转动、日地月的相对运动。本节课在原有旧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大陆源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同时关注假说完善过程中的争论和所收集的证据,形成对科学假说的整体认识。但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借助探索活动、模拟实验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你分析一下哪些学生的原有知识不能支撑这堂课的学习?
课程内容分析 课表解读/教材分析/支持性材料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4节《地球板块的缓慢运动》第一课时。学习本节内容能让学
生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形成过程及基本观点,同时认识并理
解地壳变动的根本原因,为更好地学习火山活动和地震提供支持。教材通过探索活动、阅读
寻证、读图分析、思考讨论等方式,寻找支持假说的证据,经历原有的假说不断被解释、支
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科学假说的过程。这是初中学生第一次了解科学假说是对事物现象的
因果关系或规律性的假定性解释。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①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学习活动教师提问:通过探索活动,你能发 教学活动探索活动:经历板块运动的认识过
现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之间的关系吗 程。首先通过教材166页探索活动初步体验
学生分享: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的轮 大陆源移学说的形成。
廓吻合。 阅读寻证:仅凭轮廓的吻合就能说明大陆原
学生猜想:非洲和南美洲曾经是一个整体, 来是连在一起的吗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67
后来破裂、漂移分开了。 ~168页寻找更多的证据,同时小组讨论对教
舌羊齿化石;大西洋两岸褶皱山和岩石;大 材168页图4.4-3的理解。
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冰川沉积、煤层分布。
过程诊断
引导学生通过探索活动、阅读寻证等方式寻找更多证据进一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学校任务② 了解海底扩张学说
学习活动学生思考并分享不同观点。归纳出 教学活动当时科学界并不接受大陆漂移学
大陆漂移学说不能解决动力来源问题。 说,你认为该假说的不足是什么
阅读寻证: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狄茨提出了 模拟实验:在热水上放一块小木块,并将水
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物质从大洋中的地 烧开至沸腾,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壳裂缝(称洋中脊)不断涌出,把洋壳上较老 教材169页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并分享:
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①形成较早的是岩石;②海底扩张学说支持
阅读后播放海底扩张的视频。 大陆漂移学说,并对大陆漂移学说的动力
来源问题提供了一种解释。
过程诊断
尝试让学生进一步思考,通过模拟实验理解证据,领悟支持假说的证据要在实践中被检验。
教学过程
学习任务③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学习活动学生思考并分享后,认识到海底扩 教学活动教师提问:能否用海底扩张学说解
张学说存在局限性,因此需要寻找更多证据 释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
的创建一种新的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阅读思考:阅读教材169页图4.4-5以及教
地球的岩石图是由六大板块组成,被海岭、 材170页,说说能获取的板块构造学说的论
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六大板块:亚 点并分享。
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相互不断地发生碰撞与张裂。板块碰撞形成巨大的山脉,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
过程诊断
检测、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认识板块运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学校任务④学生思考并分享:
学习活动学生实验发现: 教学活动学生实验
两本书中间隆起。模拟感知板块碰撞形成巨 模拟实验一:请学生将两本书平放在桌面上,
大的山脉。 然后相互挤压,观察、描述现象。
由于大西洋海底有纵贯南北的洋中脊,洋中 模拟实验二:请学生拉泡沫板两侧直至拉裂
脊处会不断从中央分裂、向两侧扩张,因此 开,模拟感受板块张裂的过程。
大西洋会扩大。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处于大 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并用板
西洋的两侧,故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会远 块构造学说解释该山脉的形成过程。
离。
过程诊断
培养分析归纳能力,了解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到在科学探索中,科学假说的提出和验证是推动知识进步的关键步骤。
达标检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长的裂谷带,它南起非洲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它宽约50~80km, 底部是宽条带状的低地,夹嵌在两侧高原之间,仿佛是一条干涸了的巨大河谷在群山中延伸。裂谷底部比两侧高原表面平均要低 500~800m, 纵深地带相隔3000m左右。两岸悬崖壁立,附近有许多活火山和死火山。死火山中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的最高峰(海拔5895m)。 裂谷底部湖泊点点,使东非的湖光山色更具有雄伟多姿的风采。(1)请你说说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2)据推算,近1000万年来,东非大裂谷不断向两侧扩张,近200万年来,平均扩张速度为每年2~4cm 。请你根据板块构造学说,预测一亿年以后东非大裂谷的变化趋势。
课堂小结
反思改进 本节课作业
如果在上这节课,我会这样设计: 板书设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