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7.30《曹刿论战》课件(5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下华东师大版7.30《曹刿论战》课件(5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02 11:1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曹刿论战《左传》1.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2.学习课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3.了解“之”、“其”的用法。学习重点: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编年体史书,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53年)。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 《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关于《左传》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长勺之战”的背景刿( ) 孚( )
辙( ) 轼( )
盈( ) 靡( )
玉帛( ) 鄙( ) guìfúzhéshìyíngmǐbóbǐ读准下列字音:听录音: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翻译课文原文:译文:十年的春天。攻打。十年春:伐: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乡亲们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到这件事中)呢?”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未必能深谋远虑。”(曹刿)于是就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接见。原文:译文:深谋远虑。见:远谋:见:拜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并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原文:译文:何以:凭借什么专:独自享用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以, 把。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不敢虚报,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原文:译文:牺牲:加:福:猪、牛、羊等祭祀品虚报赐福,保佑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原文:译文:明察按照察:以: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鲁庄公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交战。鲁庄公(一上阵)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还不行。”齐国军队击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击鼓进攻)了。”齐国军队大败。原文:译文:击鼓之:大败鼓:败绩:音节助词,无实义.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庄公正打算(下令)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还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庄公)就(命令鲁军)追击齐军。原文:译文:驰:察看。瞭望。视:望:驱车(追赶)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曹刿)
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 靠的是勇气。原文:译文:夫:发语词既:已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第二次(士兵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士兵的勇气)就泄尽了。敌军的士气已尽,我军的士气旺盛,所以战胜了齐军。原文:译文:减弱。消失。那,指敌方。衰:竭:彼:旺盛。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推测(它的虚实),(我)担心(他们)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留下的痕迹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知道他们真的败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原文:译文:测:伏:预测,预料埋伏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结构内容第一段第一层:简明交待事件发生的时间、原因和庄公被迫迎击的打算 。
交代齐鲁长勺之战背景的句子是:十年春,齐师伐我。
第二层:表现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①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鄙”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同时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③ “远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第三层:曹刿和庄公的问答。说明: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读第一段,讨论下列问题:
(1)长勺之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对鲁国来说当时的形势如何?
  长勺之战是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同自己争做国君而兴师问罪,企图吞并鲁国扩张领土的侵略战争,是大欺小、强欺弱的非正义战争。而对鲁国来说,则是抵御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这从“齐师伐我”一句可以体现出来。
  当时的形势对鲁国很不利,不仅鲁国弱小,军事力量对比悬殊,更因为当权者鲁庄公目光短浅,准备迎战,却不知凭什么去迎战。由于鲁国充满着危险,所以曹刿挺身而出,主动要与鲁庄公“论战”。(2)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3)从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可以看出鲁庄公认为迎战齐军的条件是什么?曹刿对此是怎样认识的?这体现了他怎样的军事见解?  齐军来犯,鲁庄公认为可以迎战的条件是衣食分人不独专,对神诚实不虚夸,大小案件尽诚心。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认为“衣食分人”得到好处的不过是些近臣,这是小恩小惠,未能遍及众人,人民是不会跟你去作战的;对神诚实,也不过是小信用,还不能取得神的信任,神是不会保佑你的;而对第三个条件,曹刿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曹刿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说明了他充分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当权者来说,战争能不能打,能不能胜,最重要的一条是能否取信于民。曹刿的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表明了他正确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第一层:概括交待作战的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
第二层:曹刿抓紧有利时机决定击鼓进军致使齐军大败。
第三层:曹刿戒骄戒躁、沉着果断,指挥鲁军取得战斗胜利。
本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证明曹刿指挥正确的句子:齐师败绩、遂逐齐师。齐读第二段,讨论下列问题:(1)在这一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
b.选择了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
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指挥鲁军作战的有曹刿和鲁庄公两人,他们俩在战场上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鲁庄公鲁莽无知,再一次表现了“肉食者鄙”。战斗一开始他就要击鼓进军,忘记了自己是弱军之师;齐军一退他就要下令追击,全不知有诱敌、埋伏之事。而曹刿却知己知彼,重视调查研究,在“击鼓”和“逐师”上表现得果断、谨慎、仔细,能够正确地捕捉战机,战胜强敌,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才能。第三段第一层:总说一句指出士兵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第二层:阐述在战斗中要善于创造“彼竭我盈”的形势,并抓住这样的机会,实施反击。
①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②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
第三层:阐述在战场上,即使处于有利的条件,也要善于从最坏处设想,当敌方强大时,更应如此。
①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②追击开始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
③“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齐读第三段,思考问题: (1)课文是怎样由上段写战争经过过渡到本段总结战胜齐军的经验的? 齐国军队被赶跑了,战争胜利了,但鲁庄公并不知道战争是怎样打胜的,这一方面再次印证了“肉食者鄙”,另一方面“公问其故”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上段曹刿的两次“未可”,制止了鲁庄公的瞎指挥,两次“可矣”,打败了齐军,并把齐军赶出鲁国,就鲁庄公来说自然要问个明白。这一问就自然引出曹刿对战争的总结,进一步展开“论战”,也使课文由记叙战争经过自然过渡到总结作战胜利的经验上来。 (2)从曹刿总结战争胜利的经验内容看,为什么他仅就如何选择反击时机作了议论?你认为他总结得全面吗? 曹刿对战争胜利的总结是针对鲁庄公的疑惑而发的,鲁庄公的疑惑就是在战争中他两次要下令抢先反击进攻和追击敌人,但都被曹刿阻止了,于是曹刿有针对性的对庄公做了解释,并以此总结打胜仗的经验,这样使课文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发展自然。
当然,曹刿的总结是不够全面的,长勺之战中鲁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除曹刿总结的两方面外,最根本的原因是鲁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鲁庄公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还选择了有利于鲁军反击的交战地点,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战术等。战前准备 战争经过战后总结 求信于臣 求信于神 求信于民 齐人三鼓下视其辙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民弗从也 神弗福也 忠之属也 不可以战 可以一战 战 略 鲁军一鼓 登轼望之齐师败绩 故逐齐师 战 场故克之 故逐之 战 术内容图示研究性学习问题一: 课文中的记叙部分与议论部分谁的篇幅多?文章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为什么? ①本文是记叙文。
②里面对战争的看法好象是议论,实际上是人物的语言问题二: 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分析课文。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庄公十年;
鲁国长勺;
曹刿、鲁庄公、乡人、双方军队;
齐师伐我,公将战;
长勺之战;
鲁国以弱胜强,齐国战败。问题三: 理清事件的发展线索 ①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交战——评战 ②曹刿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问题四: 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曹刿做了什么分析? 战争胜利的因素 战略因素 战术因素 论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阵地----战于长勺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⑴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⑶“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问题五: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⑴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问题六: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⑵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⑶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⑷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问题七: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中心思想思考: 课文的三个段落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何特色?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本文的重点是“论”战,所以,第2段对战争的过程的叙述非常简略,只有“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八个字写战争的过程。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小结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主要的记叙方式是“记言”,这是《左传》记叙某些历时不长,规模不大的战争时常用的方式,目的是通过人物的谈论,总结战争的经验教训,阐述军事斗争的策略。本文就是这一类文章的代表作。它以曹刿为主,庄公为宾,通过他们对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对抗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以逸待劳,把握时机、后发制人等。 ⒈古今词义 伐 齐师伐我
古义:
今义:
间 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攻打、讨伐。砍伐。参与。中间。梳理总结鄙 肉食者鄙
古义:
今义:
牺牲 牺牲玉帛
古义:
今义:鄙陋,目光短浅。卑鄙。指猪、牛、羊等祭品。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加 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信 必以信
古义:
今义:虚夸,以少报多。增加。信实,诚实。书信。狱 小大之狱
古义:
今义:
虽 虽不能察
古义:
今义:案件。监狱。即使虽然再 再而衰
古义:
今义:
忠 忠之属也
古义:
今义:第二次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尽力做本分的事忠诚⒉词性活用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福,名词用为动词,赐福。鼓,名词用为动词。击鼓进军。小惠未徧。⒊通假字“徧”同“遍”,遍及。⒋一词多义 请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公问其故。
故克之。请求。请让我。跟随。服从。缘故、原因。所以。 ⒌虚词 以
何以战。
必以分人。

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公与之乘。凭把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他,指曹刿。⒍句式 ⑴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⑵省略句
再而衰。
⑶倒装句
何以战?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衰弱了。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 作业:思维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