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材料二: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墨法在书法中有重要地位,尤其是
江西省2026届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
在行书和草书之中。“墨分五色”的概念最早出自于国画,也在国画领域被大家熟知,然而书法中也
讲求“墨分五色”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出书画中“墨分五色”的观点:“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
语文试卷
玄化无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
待五色而粹。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正如张彦远所说,“墨分五色”好似万物中的天然色彩。起源于中国水墨画的“墨分五色”,是一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种国画的技法,画家用水去调节墨色的浓淡,可以得到多层次的绘画效果。后来随着书法艺术的发
注意事项:
展进步,“墨分五色”也逐渐走入书法的技法范围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与绘画所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技法不同,书法中的“墨分五色”主要指的是“浓、淡、润、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焦、清”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
浓一浓墨是书法的主要墨法,“浓”指用笔非常的“实”,墨色的黑度,仅次于焦墨。焦墨可能
上无效。
有光泽,浓墨因为加入水分,虽黑而无亮光。墨不浮于纸面,力透纸背,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古人崇尚浓墨。早在汉末,韦诞便开始追求用墨的浓黑,如其所作的《游太行山记》,字体如龙
盘虎踞、剑拔弩张,墨迹浓黑而实。清代政治家、书法家刘墉有“浓墨宰相”之誉,他喜用浓墨,体骨
、阅读(72分)
丰劲,字迹沉稳厚重,字体雍容端庄而不笨重,结构严谨,超然独出。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淡一淡墨水分多,比浓墨多了清雅之气。清代书画家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将墨分为“老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与“嫩墨”,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浓墨”和“淡墨”。和主骨韵的浓墨不同,淡墨主气韵,色泽清丽、
材料一:
神采焕发。唐代欧阳询的《千字文》笔墨清淡,运笔流畅自然,透露出文人的俊逸之气。清代王文治
中国传统绘画一直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演进。文人绘画重情、重理、重神韵的审美观念
是乾隆时期的探花,因作书喜用淡墨被誉为“淡墨探花”“淡墨翰林”,其淡墨行书十分雅致,秀韵天
同样贯彻于传统人物画设色之中。“随类赋彩”的设色理念除了强化人物、场景等的固有色之外,更
成,曾被誉为“女即书”
重要的是在于把握整体色调与人物心境及场景氛围的关系。
润一润墨所用的水比浓墨多一些,又比淡墨少一些。润墨所写的字,笔酣墨饱。古人常借用
唐代之前的人物画多呈现水墨与色彩并用的形式,以墨线塑形,敷以颜色,墨与色处于同等地
唐代杜甫诗中“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对书法的用墨提出“丰润”的要求。
位。如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人物、山石、树木以高古游丝描勾勒而
焦
一又称作“渴笔”“燥笔”,即把墨汁放置在砚台内,经过一定的挥发,再用来写书法作品。
少皴,设色上注重以白色或青色服饰衬托暖色衣着,凸显人物的不同身份,使之在全卷浅灰绿色的
毛笔蘸墨后连续书写,会呈现墨色由浓到枯的渐变,含墨量减少让线条有干皴之笔,且大多用在笔
基调中格外醒目。唐代王雏“水墨之变”的理念倡导和吴道子“融水墨于人物”的技法革新,将绘画
画的中后部分。明代徐渭、清人虚谷擅用此法。此法“于浓墨、淡墨之间运以渴笔,视若枯燥,意极
由宫廷装饰与道释叙事转变为个人情境的外化。王雏提出“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逐渐提升了水
华滋”,如果用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
墨的地位。墨色在传统水墨形式中摆脱了色彩的简单含义,强调主观意义上的合理性,“墨分五色
清一一墨彩中的清而有神,是由其他深浅不同的墨彩衬托出来的,这在墨彩上仅仅有一些淡灰
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随着技术的改进,墨锭与生纸更能抒发文人的心性,尤其在
色的影子,用这影子去表现朝雾夕烟似的模糊形象。
宋元时期,由于文人画的兴盛,传统人物画“墨色并重”的观念逐渐被崇尚水墨的审美所取代。南宋
虽说墨色有浓淡有焦清,但是书法作品的浓淡枯湿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历代书家更多的是注重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将人物五官的刻画压缩至极小的空间,大面积的墨色挥洒烘托出人物胸、腹结
用墨的浓淡相兼,所以用墨的虚实总是对比出现。
构的留白,描绘出一位低眉敛目、似醒非醒、憨态可掬的仙人形象。作品中单色水墨的样式替代了
其实用墨的分类不仅取决于不同书体和书法形式风格,还取决于时代人文心理与社会审美习惯。
唐人明艳色彩的格局。至明清之际,陈洪绶造型古雅的人物画《右军笼鹅图》《扑蝶仕女图》,以及任
(摘编自青小书《书法如何“墨分五色”?》,有删改)
伯年的肖像画《酸寒尉像》《蕉荫纳凉图》,均不再以绚丽的视觉审美作为表现诉求,人物画画家逐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水墨世界中找到情境表达的无穷乐趣,以墨色抒发心境。
A.中国传统人物画设色与文人绘画在一应审美观念上殊途同归,都在色与墨的此消彼长中不断
千年的笔墨发展使中国画独树于世界艺术之林,但在创作中也容易形成趋同的模式。随着时
演进。
代的发展和艺术理念的更迭,今天的艺术家的审美取向在追求意境营造的同时,也追求蕴含丰富笔
B.王维提升了水墨的地位,宋元时期崇尚水墨的审美,“墨分五色”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
意的设色形式和彰显个人心境的设色体系的构建。在“墨色之辨”的总体视域下,当代写意人物画
式语言。
设色语言的实践并非注重真实对象的光影关系和色彩变化,而是关注对象身份、神情及所处环境与
C.书法中的“墨分五色”是起源于中国水墨画的国画技法,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提
画者内心感受的交融。创作者利用中国画颜料自身的单纯性,将水墨的运用作为色彩表现的基础,
出书画中“墨分五色”的观点。
依靠色与墨的交融和对比,在不同意境、不同色调的表现中展现其丰富性。
D.“入木三分”“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渴笔”,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又精妙准确地概括了不同的
(摘编自刘艳辉《色墨流转意写神韵》,有删改)
墨色。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江西省2026届高三10月一轮复习阶段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项,“在一应审美观念上殊途同归”理解有误,材料一第一段只是提到二者在“重情、重理、重神韵的审
美观念”上都有体现,且并不一定是“殊途同归”。B项,“‘墨分五色'逐渐成为传统文人画特定的形式语言”并
非宋元时期的事,而是唐代王维的观点使水墨地位提升之后的事。D项,“概括了不同的墨色”理解有误,“入木
三分”概括的是浓墨的效果,“浓墨宰相”“淡墨探花”概括的是书法家的用墨特征,“渴笔”概括的是墨色。
2.【答案】B
【解析】“但也因趋同和因袭而影响了今天艺术家设色体系的构建”推断有误,“因袭”一词于文无据;另外,今天
艺术家设色体系的构建恰恰打破了以往趋同的艺术形式。
3.【答案】①渐向水墨发展:②调墨要得法:③枯焦润湿(每处1分,符合字数要求、意思对即可)
【解析】①处,由前文“自古以来,每以五色兼施”和材料一第二段唐宋“水墨为上”“崇尚水墨”等内容可知,此处
宜填“渐向水墨发展”。②处,由后文“以清水净笔,蘸浓墨调用”及材料二第三段内容可以推断并提炼出答案
③处,由材料二及后文“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港”可以提炼出答案。
4.【答案】①图1:淡墨。判断依据:其笔墨清淡,色泽清丽,运笔流畅自然,气韵雅致。②图2:浓墨。判断依据:墨
色黑度高,用笔非常“实”,墨不浮于纸面,力透纸背,有人木三分的效果。③图3:焦墨。判断依据:墨色呈现由
浓到枯的渐变,且笔画中后部分的线条有干皴之笔。④图4:润墨。判断依据:用水介于浓墨和淡墨之间,墨色丰
润,笔酣墨饱。(每点2分,其中判断1分,依据1分;任选两张图片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5.【答案】相同点:两者均强调通过墨色的层次变化突破单一墨色的局限(内涵),服务于主观情感与艺术意境的表
达,而非单纯的客观再现(作用)。(2分,意思对即可)
不同点:①内涵不同:绘画中“墨分五色”是水墨技法的体现,通过水调节墨的浓淡形成多层次效果;书法中“墨
分五色”指“浓、淡、润、焦、清”五种墨色状态。②作用不同:绘画中“墨分五色”是文人画的重要形式语言,能传
递人物画中人物的神韵与作者的心境;书法中“墨分五色”服务于书法的表现力,可体现不同书体和书法形式风
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6.【答案】A
【解析】“也象征着··苦豺制度的‘暮色’”过度解读,文中并无此意。物象的象征含义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和
小说的主题来进行解读。本文核心情节以豺群遴选苦豺应对野猪展开,在文中这一制度是根植于豺群优先保障
族群存续的生存策略,文中没有抨击这一制度黑暗的意思。
7.【答案】B
【解析】“也暗示作者对这一制度的认可”错误,文中在介绍“苦豺制度”时,写遴选的标准不是世袭制、运气、地位
等,突出“衰老度”的唯一性,其核心是客观呈现豺群在原始生存压力下形成的生存规则。
8.【答案】①索坨回忆霞吐曾咬开自己的乳房用血浆喂它,冒着中酸弹的风险救它出尼龙网,这些行为展现了霞吐
的母性本能,为结尾霞吐取代索坨赴死作了情感铺垫。②文中对豺群以“衰老度”遴选苦豺的传统规则的交代,
以及对霞吐“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衰老状态的刻画,为霞吐接受苦豺身份,取代索坨进入雪帘洞提供了客观依
据。③索坨为保护霞吐与四只大公豺产生冲突,以及引发豺群结盟、面临政变危机的情节叙述,也成为霞吐撞倒
索坨、取代儿子赴死的情节动因,让情节发展更合情合理。(每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9.【答案】①从动物的特性着眼谋篇布局:小说的核心冲突围绕豺群遴选苦豺应对野猪展开,这一制度完全基于豺
的生存本能,这符合豺群优先保障族群存续的特性。②对动物行为的自然动机观察入微:无论是苦豺将肩胛送
进野猪獠牙以拖出猎物的战术,还是豺群通过四肢直立、尾巴竖起表达反叛,或是尖嘴相对、嗥叫结盟的政变仪
式,角色细节描写真实,细致入微,且符合豺的特点,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③借动物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的思
高三语文第1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