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AACAC 6--10 DAAAC 11--16 CCCACC
二、材料题
17.(1)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2 分)
实际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7 分)
(2)侧重解读①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
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4 分)
侧重解读②贞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外交: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4 分)
18.(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4 分)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
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 分)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 分) 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2 分)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2 分)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
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3 分)
19.(1)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6
分)
(2)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
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
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却忽视了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
害。(6 分)
20.示例
人物:洪秀全(1 分)
片段:融汇中西,开展反清斗争。(2 分)
观点:洪秀全是晚清时期农民运动的杰出领袖,太平天国的主要创始人。(2 分)
阐述: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对封建社会极端失望,他吸收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及其
附近传播的部分宗教思想并加以改造,其平等、共享等主张吸引了众多农民和底层民众,
为建立革命组织奠定了基础。1851 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迅速席卷半壁江山,建立了
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前期,洪秀全主持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将农民追求社会平均的理想
同西方宗教理想相结合,从法律意义上彻底否定了封建制度。太平天国后期,他将对西方
有一定了解的洪仁玕封为干王,并对其撰写的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大加赞赏。
这体现了农民阶级中的先进人物对时代进步趋势的把握。洪秀全尽管带有农民阶级的局限
性,未能领导太平天国取得反清斗争的胜利,但他代表了晚清时期千千万万遭到封建统治
和列强双重压迫的底层民众,他们吸收和借鉴西方理论武器,在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中,
将中国传统农民战争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史实 3 分,史论 3 分,逻辑 1 分)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三上10月月考
8.宋代无论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立轴构图,还是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的横卷或者扇面构图,均遵循
若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试图真实表现出北方壮阔的山水和江南地区的秀丽烟雨等自然美景。由此可见,
历史试题
这一表现手法
A符合宋儒性理之学的认知
B.成为两宋绘画的主要风格
考试时间:75分钟
出题人:高三历史备课组
C.遵循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D.旨在展现艺术的科学价值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6题,48分)
9.南宋著名学者洪迈说:“唐世科举之柄,颛(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
1.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不同时期的遗址做过系统统计:早期代表半坡遗址中农、渔、猎、伐木工具比
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于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
例接近,衣若材料多用兽皮,彩陶纹饰以写实鱼纹为主:中期代表庙底沟遗址中农业工具占比显著提高,
者。”材料侧面反映出
衣着材料则多用植物纤维,彩陶常见回旋花瓣纹。据此可知,当时
A.宋完善科举制度促进公平竞争
B.科举制为选拔士族子弟而实行
A.农业技术进步推动社会分工扩大
B.长江流域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形成
C.唐代科举使门第观念日益强化
D.唐宋选官制度本质上存在差异
C.彩陶纹饰差异源于图腾崇拜不同
D.私有制的确立促使阶级分化加刷
10.茶叶作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很早就进入了羁縻体系之中,成为羁縻的重要手段。明朝将汉藏之间的
2.下表为西周采诗观风制度的部分文献记载。据此可知,采诗观风制度
茶马贸易收归官营,严格落实榷茶制,控制茶市开闭,严禁私茶。以上措施主要目的是
“天子五年一巡守(狩)…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礼记·王制》
A.以茶叶为载体促进汉藏民族的交融
B.官营贩运以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耆、艾修之,然后王斟酌焉。”
《国语·周语上》
C.以经济手段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D.严加控制汉藏之间的茶马贸易
A.蕴含了原始民主的色彩
B.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正确
11.清中期,福建武夷山茶叶闻名中外,“岁产数十万斤”,其运销基本为晋帮茶商主导,“水浮路转,
C.体现了儒家的民本理念
D.拓宽了官员选拔的途径
鬻之四方”;饶之瓷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海舶出海时,先向西洋行,行既远,乃复
3.春秋时期,位于西北地区的姜戎氏“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但亦能赋《诗》
折而入东海,嗜利走死”。这反映出
以明其志;位于东南地区的吴国贵族亦自称“周之胄裔”“比与诸夏”“周于先王”。据此可知
A.商帮积极参与政府间朝贡贸易
B.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B.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地位
C.商品经济推动跨区域商业活动
D.清政府闭关自守的政策已被废弛
C.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D.周边民族完全融入华夏族
12.魏源的《海国图志》被誉为“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部著作”,该书叙述了世界历史政治、风土
4.居延汉简是居延烽燧遗址(汉代张掖郡)出土的简牍。下表为居延汉简的部分简文。据此可知,汉
人情,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据统计,1842年成书时仅50卷,1847年为60卷,1852年扩展到100卷。
形
由此可推知,该书
口口郡县乡聚移史员户…口口北第十聚有…毋卷…
A.折射了向西方学习成为主流
B.颠覆了天朝上国传统观念
亭长廿一人受乐成使国三人,凡四人。
C.体现了强国御辱的忧患意识
D.开启了洋务运动的新局面
凡亭以下五十人,受乐成侯国四人定长吏以下五十四人。
13.下表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有识之士对社会形势的认识。这体现出当时
乡八,聚册四,户七千九百八十四。口万五千七百州五
人物
认识
A.重视边疆的基层组织建设
B.确立了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李鸿章
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C.自耕农经济居于主导地位
D.匈奴威胁己得到彻底解决
郭嵩焘
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法之基
5.研究发现,东汉时期“灾异”的出现显著增加了三公遭到贬职、下狱、甚至被杀的概率,特别是当日食
郑观应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和地震出现时,三公的平均任期显著缩短。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张之洞
沧海横流、外侮沓至,不讲新学则势不行
A.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B.灾异责任的划分更为细致
A.中体西用已成为社会共识
B.政治变革已是刻不容缓
C.天人感应说的初衷被异化
D.传统文化影响中外朝运行
C.对统治危机与变革的思考
D.洋务运动影响局势变化
6.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有:“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
14.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波及范围及其中爆发不同烈度战争的地域分布示意图。该事件应是
千里;以其远至,号日‘鹤觞’,亦名‘骑驴酒’。永熙年中,南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蕃,路逢劫贼,
盗饮之即醉,皆被擒获,因此复名‘擒奸酒'。”这表明当时
A.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B.地方监察体系完备
C.士族生活腐化堕落
D.品牌意识已经萌发
7.唐初宰相往往一身二任,一方面以宰相身份于政事堂中参与集体议政,另一方面以各司长官的身份指
挥相应机构的运行。《政事堂记》载:“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玄龄授左仆射,魏徽授太子太师,皆
知门下省(当时政事堂设于门下省)事。”这种制度设计意在
图例
A.通过职责整合提升行政效能
B.以分权制衡防范宰相专权
C.借助集体决策保障政策科学
D.强化中枢机构的垂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