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2.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4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10-13 08: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2.2构造地貌的形成
——踏遍青山人未老:重返1955,我们是韶关找矿人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1、通过简易实验模拟褶皱的形成,理解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基本类型和形态特征。
2、结合课本案例,阐明背斜、向斜、地垒、地堑等地质构造与相应地貌(山岭、谷地、断块山、裂谷/盆地)之间的关系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认识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运用地质构造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貌现象,并解释其在油气勘探、找水、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
4、理解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如交通线路布局)的制约,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利用和改造,树立人地协调观及爱国情怀。
课标解读
韶关地处南岭山脉的构造带,地质构造极其复杂,经历了多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以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广泛发育为显著特征。其山脉的形成与褶皱运动密切相关。正是这些复杂的地质构造(尤其是褶皱和断层),为矿液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和场所,从而形成了韶关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床。
今天,我们将化身成为第一批中南地质勘探局29大队的青年队员,我们将奔赴素有“南方矿都”之称的广东韶关,为祖国寻找宝贵的矿藏!
任务一:【野外勘察】—— 识别地质构造
勘察大队抵达韶关芙蓉山、凡口等地进行野外勘察,队员们拍下了一些照片。
问题1:观察以下的岩层发生了哪些形变?地理学上将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
含义:地壳中的岩层因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岩层形态,称为地质构造。
分类: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两种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与地貌 断层与地貌
变形
变位
一、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与地貌 断层与地貌
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类型: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向斜
背斜
背斜核部向上拱起
向斜核部向下弯曲
岩层新老关系(变形是否改变?) 核部和两翼的岩层新老关系 背斜 向斜 形成地貌 背斜 构造地貌
向斜 最容易产生裂隙的地方 请同学们来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并思考以下问题
任务二:【破解谜题】—— 构造(褶皱)与地貌的关系
山岭
中间新、两翼老
中间老、两翼新
谷地
观看视频,注意观察学具被挤压的情况下,什么地方先出现裂缝。
任务二:【破解谜题】—— 构造(褶皱)与地貌的关系
思考:
图4.11 被侵蚀缺失的褶皱





背斜
向斜

中间老、两翼新




中间新、两翼老
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地质构造 地貌


①根据岩层弯曲形态
②根据岩层新老关系
问题2:队员在韶关芙蓉山某处看到以下情况,并绘制了地质剖面图。
向斜
背斜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①根据岩层弯曲形态:背斜(向上拱起)向斜(向下弯曲)
②根据岩层新老关系:背斜中间老、两翼新;向斜中间新、两翼老;
任务二:【破解谜题】—— 构造(褶皱)与地貌的关系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地形倒置(逆地形)是内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
背斜顶部
向斜槽部
受张力
岩性疏松
建立思维过程:
易侵蚀
谷地
受挤压
岩性坚实
不易侵蚀
山岭
注意原因描述
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区别(易错点)
①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导致的岩层变形变位,主要有褶皱(向斜、背斜)、断层。
② 构造地貌是由地质构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特征,它的主要类型有山地、谷地、平原、盆地、陡崖等。特别注意向斜谷、向斜山、背斜山、背斜谷、断块山均为地貌类型。
题组一 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通过研究地层和地质构造能推测地理环境的演变。下图为希腊克里特岛上某处裸露的岩层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图示岩石特点判断其最可能属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中反映的地质构造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褶皱 D.断层
3.推测该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是( )
A.固结成岩→风化侵蚀→地壳挤压抬升
B.风化侵蚀→地壳挤压抬升→固结成岩
C.风化侵蚀→固结成岩→地壳挤压抬升
D.固结成岩→地壳挤压抬升→风化侵蚀
C
D
A
沉积岩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广东卷2024)当气温下降,湿度上升时,硫硝钠会吸水形成芒硝,使得裂隙中的容积增大;当气温上升,湿度下降时,芒硝会脱水产生反硝化。该过程涉及主要化学方程式为:Na2SO4+10H20 Na2SO4·10H2O。 四川仁寿县牛角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岩石表层紫色砂岩以及雕刻石像(牛角寨大佛)的裂缝中均发现了硫酸钠。下左图示意仁寿牛角寨地质剖面图。
(1)说明甲、乙两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地层年代特征,判断甲、乙哪个区域的地表剥蚀作用更强。(8分)
地质构造:甲区域为向斜
乙区域为背斜;
地层年代特征:甲区域岩层中间新,两翼老,乙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乙区域比甲区域地表剥蚀作用更强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背斜找油气
向斜找地下水
水、油、气密度差异及埋藏位置
大队指挥部下达最终任务:“各小队,根据地质构造原理,确定钻井找矿的靶点!为了减少误差,请同学们思考油/气/水应该在地质构造呢?
任务三:【为国寻宝】—— 构造(褶皱)地貌的应用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与地貌 断层与地貌
5、褶皱的实践运用
勘探石油、天然气、地下水
三者
密度
石油、天然气
背斜
向斜
地下水
任务
选择位置及原因
提示
修建地下隧道
隧道结构
岩层呈天然拱形、结构坚固且不易储存地下水
背斜
采石
岩层受张力,岩质疏松,易开采
背斜顶部
开采难度
岩层受挤压力,岩质坚硬,可承受静水压力
修建大型水库
安全性
向斜
找固体矿(煤铁)
保存程度
向斜
背斜顶部易被侵蚀,煤铁等矿产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1.图中甲处地质构造是( )
A.挤压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B.挤压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C.张裂作用下形成的向斜
D.张裂作用下形成的背斜
2.图中乙处的构造地貌为( )
A.背斜山 B.背斜谷 C.向斜山 D.向斜谷
3.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丙处构造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C.乙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甲处最为理想
(2025河南延津一中期中)下图为某同学野外地质考察时绘制的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题组二 构造地貌的应用
A
D
C
(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分析选择在甲处钻探的理由。(4分)
(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4分)

(3)分析乙处便于储藏地下水的原因。(6分)
(2025广东东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4分)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泥岩粒径细小,砂岩粒径较大,对水的下渗和储藏有不同影响。
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在此处钻探开发效益高;
甲处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影响,岩石比较疏松破碎,利于钻探。
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
丁处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该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因而山体高耸。
向斜构造利于地下水汇集和储存;
泥岩粒径细小,孔隙小不易透水;
砂岩孔隙大,利于水的下渗。


2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二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板块运动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褶皱山
断块山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向斜、背斜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与地貌 (二)断层与地貌
1、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断裂+位移)。
2、分类:垂直断层和水平断层
断裂
垂直断层
水平断层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与地貌 (二)断层与地貌
2、分类:水平断层
如果断层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称为平移断层,也叫做走滑断层。平移断层一般只出现在挤压作用下。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新构造地貌。
向斜、背斜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与地貌 (二)断层与地貌
2、分类:垂直断层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
垂直向上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垒
垂直向下的构造结构称为地堑
地堑
地垒
地质构造:地垒(上升岩层)
构造地貌:断块山、高地
实例:泰山、庐山、华山
地质构造:地堑(下降岩层)
构造地貌:构造盆地、谷地或低地
实例:汾河谷地、渭河谷地、东非大裂谷
断层线:
因岩石破碎,
易发育成沟谷、
河流
汾河
渭河
华山
泰山
庐山
鄱阳湖平原
汾河谷地
泰山
长江
九江32米
庐山汉阳峰
1474米
鄱阳湖
我国常见的垂直断层与地貌




下列4处哪一处最有可能有地下水出露?
断层面常见的地貌景观: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向斜、背斜
二、地质构造与地貌: (一)褶皱与地貌 (二)断层与地貌
地质构造 地表形态 举例
断层
上升岩块
庐山、华山、泰山、黄山、峨眉山等
谷地、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吐鲁番盆地等
下沉岩块
山地、高地
河谷、河流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断层面
任务五:【双重人格】——断层是“敌”是“友”?
问题8:断层是地壳的薄弱带和危险带。成矿期,断层是‘无私奉献的建造者’,打通了道路,提供了房间;成矿后,它又是“调皮隐蔽的破坏者”。断层,究竟是敌是友?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断层 是友
或敌
找水: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找矿:成矿通道
泉: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
湖泊:断层活动常形成地堑(中间陷落)或断陷盆地,极易汇水,从而形成湖泊
河谷:断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作用(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沟谷、河流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A
B
C
D
E
F
G
N
3.图中各处,可能有地下水出露的是 地。
4.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在何处?说明理由。
5.C处适合搞大型工程建设吗?为什么?
1.图中A、B、C各是什么地质构造?
2.欲在图中B、D两处分别打地下
水井和油气井,推测B是 井,
D处是 井(填地下水/油气)。说明理由。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地下水
油气
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天然气重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背斜底部;石油居中;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存储,因为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
C
A
背斜部位为天然拱形,结实坚固、不易塌陷,而且无积水
不适合
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滑坡、地震、渗漏等
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高考检验】
(2023年广东卷)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8分)
区域属于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2分)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的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2分)德南隆起,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2分)地下水通过河道两侧断层处的通道,溢出地表。(2分)
(2)如图b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km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a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b示意图a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地质构造
向斜
背斜
断层
地下水在河道以南溢出的原因: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南侧断层处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核老两翼新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即板块。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且板块之间还有小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主要有相向、相离等形式,并产生不同的地貌形态
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相向运动相离运动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与地貌
勘察加半岛
日本群岛
千岛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新几内亚岛
所罗门群岛
斐济群岛
新西兰南北岛
勘察加半岛
日本群岛
千岛群岛
琉球群岛
菲律宾群岛
新几内亚岛
所罗门群岛
斐济群岛
新西兰南北岛
千岛海沟
日本海沟
菲律宾海沟
马里亚纳海沟
汤加海沟
克马德克海沟
阿留申海沟
中亚美利加海沟
秘鲁-智利海沟
安第斯山脉
落基山脉






一、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运动学说 板块运动与地貌
任务六:【矿产出路】——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同学们!29大队成功探明了凡口特大型铅锌矿,但新的挑战来了:如何将深山的宝藏高效、低成本地运往全国各地的工厂? 粤北群山环绕,地形破碎,这是一场硬仗!
问题9:韶关采矿山区先完善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为什么?
问题10:山区公路主要修建在什么地形区,这样选址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11:在翻越山岭时,以往的公路多采取什么形态?为什么?修建这种形态的公路有什么利弊?
问题12: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山区交通线路建设中,越来越多采用桥隧结合的方式,分析这种模式的利弊之处。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小于公路,说明其对地形的要求较高;山地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比平原、丘陵地区高。山区修建铁路较难,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
而平原地区发展交通的限制少,因此多种运输方式共存。
表1 修建铁路和公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运输干线类型 铁路 公路
最大限制坡度 3% 7%-9%
表2 不同地形区修建普通铁路的工程量比与造价比 项目 土石方 桥梁与隧道总长度 造价
山地/平原 1.5-2 7-11 2.2-3
山地/丘陵 1以上 2-3 1.5
问题9:韶关采矿山区先完善公路运输还是铁路运输?为什么?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问题10:山区公路主要修建在什么地形区,这样选址的理由是什么?
主要修建在地形相对和缓的山麓、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理由:地势相对和缓,修建难度小,工程量和造价较低,运行较安全。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问题11:在翻越山岭时,以往的公路多采取什么形态?为什么?修建这种形态的公路有什么利弊?
形态: 迂回前进,呈“之”字形。原因:减低道路的坡度。
利:减缓道路坡度,省力安全。
弊:破坏植被环境,易受地质灾害影响,公路线路长,公路等级受限等。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方式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
问题12: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山区交通线路建设中,越来越多采用桥隧结合的方式,分析这种模式的利弊之处
利:缩短里程,提高通行速度,减少通行时间,避免自然灾害威胁。
弊:增加建设费用和难度。
避免占用耕地
连接居民点,
方便人们出行
河流
沼泽
山谷
跨过河流时修建桥梁
山谷中的道路应避开陡坡
在陡坡上成“之”字型
陡坡
应避开沼泽地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及原因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自然环境特点:趋势起伏大
对交通的影响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合理选择交通运输线路
线路延伸方向
线路建设—桥隧相结合
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对山地景观的破坏和对耕地、林地的占用。
归纳总结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人地协调
2020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坐着高铁看中国》中提到了四川西部大凉山深处的“小慢车”。平日里很多彝族老乡不仅搭乘“小慢车”走亲访友,还通过“小慢车”将自家种植的农作物、饲养的家禽、采摘的土特产带到县城里出售,换取日常生活用品,或是采购日用品、副食品带回乡里,开起了小商店,“小慢车”成为当地群众的“赶集车”“致富车”。下图为“小慢车”景观图及该地区盘山公路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大凉山深处铁路运行密度小的主要原因是( )A.河流稀少 B.地表崎岖 C.冻土广布 D.技术落后2.图中的公路呈蛇形弯曲状,这样建路的目的是( )A.方便居民出行 B.减小建路工程量
C.方便采伐森林 D.减缓线路的坡度
B
D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图,完成1~2题。
1.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的地形是( )
A.平原 B.山地 C.高原 D.盆地
2.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甲丙之间虚线修建,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B
D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读西南地区铁路交通示意图,完成3~4题。
3.西南地区自然条件比较复杂,交通建设明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条件恶劣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资源贫乏,位置偏僻 D.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4.图中所示地区东、西部交通线路密度有很大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  )
A.河流 B.气候 C.资源 D.地形
D
D
等高线地形图、数字地形图
课堂练习
5.下图为现阶段重点投资建设开发的某区域。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交通线路密度比甲地区   (填“大”或“小”),原因是    。

(2)如果把乙、丙两地的矿产运到甲地发展钢铁工业,首先需要解决的是    (填“甲乙”或“甲丙”)间的交通问题,这需要以       条件为保证。
(3)在选择乙丙之间的交通干线时,人们选择了乙丁丙线路而没有选择乙丙直达线路,原因是  。

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密度小
甲丙
科学技术
乙丙间的直达线路需经过山地,地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且安全性差。


2
构造地貌的形成
第二章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板块运动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褶皱山
断块山
山地对交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