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0-14 09:0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 。他的诗以 见称。
(2)李白(701—762),字太白,号 ,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合称“ ”。
(3)《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 _”。
(4)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如本课的《 》。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 》。
2. 阅读下面句子,给加点字注音。
巨大的碣 石山,竦 峙海边,澹 澹的海面上,萧瑟 的风吹过,海浪涌起,一派壮美的景象。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何澹澹
(2)山岛竦峙
(3)秋风萧瑟
(4)星汉灿烂
(5)次北固山下
(6)客路青山外
(7)海日生残夜
(8)乡书何处达
(9)左迁龙标
(10)断肠人在天涯
5.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
B. 秋日的田野就像一张没有边际的金色毛毯。(明喻)
C.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拟人)
D. 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拟人、比喻)
6.按要求填写相关内容。
活动课上,张老师教同学们制作书签。在制作书签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诗歌中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第一个书签是小文根据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制作的,描绘了“ , ”的画面,从书签中仿佛感觉到夜风送来凄凉哀怨的芦笛声,唤醒了征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第二个书签是小语根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制作的,描绘了“ , , .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在萧瑟的秋景中道尽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第三个书签是小河根据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制作的,描绘了
“ , , ”的画面,波平浪静、舟行江上的开阔美景,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第四个书签是小南根据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制作的,描绘了“ , ”的画面,诗人以暮春之景衬托听到友人被贬至偏远之地的伤感之情。
阅读理解
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汉末]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此诗的开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下面这幅画作可以作为本诗的配图吗?请结合相关诗句或诗歌创作背景简述理由。
曹操的 《观沧海》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请结合诗歌内容和下面的知识卡片,从诗人情感的角度,谈谈“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之特点的。
知识卡片 建安年间,群雄逐鹿,战争不断。文坛上,以曹氏父子三人为中心的文人学士,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在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文学风格,风骨遒劲、雄浑豪迈、慷慨悲凉是其特点。
10、小语准备为本诗配乐。请你为他推荐下面的一种乐器,并说明理由。
笛子  古筝  唢呐  编钟  二胡
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 请默写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与下面这幅图片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图片蕴含的诗情画意。
宋代洪迈在其著作《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之说,请你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说说你的理解。
小豫同学在默写“归雁洛阳边”一句时,误将“雁”字写作“燕”字,请你给他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写。
本诗表达了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哪两句诗最能表达这种感情?为什么?
(三)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诗起笔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请简要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回答问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
19.下面所示为某AI助手给《天净沙·秋思》创作的插图,小语认为,如果在人物、景物等方面对插图进行修改,能更契合散曲传达的情感。请你任选一个方面给出修改建议并简述理由。
20、小语和小文讨论如何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设计朗读脚本,请你补充完整他们的对话。
小文:“‘夕阳西下’应该有一处重读,我不知道应重读‘夕阳’,还是重读‘西下’。”
小语:“我认为应重读‘西下’。因为‘西下’强调了夕阳落下的过程,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黄昏的来临,给人一种苍凉、萧瑟的感觉。我也有一个困惑:‘断肠人在天涯’的‘在’字后,是否
要停顿?”
小文:“我认为可以停顿,因为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①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注】①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颔两联展现了一幅清新灵动的谷雨采茶图,其中“绿嫩”一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指谷雨时节娇嫩的茶芽。
B.“并手”指双手同时采摘,即使这样,采茶数量依然“难盈笼”,写出了采茶不易和茶的珍贵。
C.诗人通过写谷雨采茶、邀人品茶、以泉煮茶、朋友赠茶等活动,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D.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感情真挚朴实,字里行间弥漫着宁静温暖的气息,令人愉悦。
22.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试分析“试煮落花泉”一句是如何运用联想的意义丰富诗歌的意蕴的。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秋雨过后,溪水涨满,天光水色浑成一片,天上地下融为一体,清澈空阔。
B.临溪的屋宇清新宁静,仿佛平卧水上,岸上水痕被雨冲刷抚平,别有一番风致。
C.山映水中、草声细微,视听结合,以草声衬托环境之静,体物入微,极有趣味。
D.诗人希望芦苇不要长高,以免遮断欣赏溪月的视线,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
2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文学家 慷慨悲凉 (2).青莲居士 诗仙 李杜 (3)散曲 秋思之祖 (4)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jié sǒng dàn sè
3.(1)水波荡漾的样子 (2)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3)秋风声 (4)银河 (5)停宿 (6)旅人前行的路 (7)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8)书信 (9)降职
(10)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5.C 6.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7.“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大海景色的描绘。
8.可以。画面中波涛翻涌、一望无际的大海与诗句“水何澹澹”“洪波涌起”相吻合;画作中主人公勒马远眺的身姿、气度与曹操当时写作此诗的背景颇为吻合;画作中开阔的意境与诗歌也很相符。
9.“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通过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体现出“建安风骨”的特点。
10.示例一:我推荐古筝。古筝之声古朴、刚劲、悠扬,与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相符,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示例二:我推荐编钟。编钟之声庄重、洪亮、悠远,符合本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有助于表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
11、示例一: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这幅图片借游子的行舟与清丽的江水,表达淡淡的羁旅之愁。
示例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幅图片借广阔的江面和高悬的船帆,表达开阔的心境与豪放的激情。
1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既是描写美景,也是揭示哲理。“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海日”“江春”的生机与活力,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的情怀。这两句又蕴含着一个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3.诗中用“归雁”是因为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说法,即“鸿雁传书”。诗人看到北归的大雁,希望大雁能把自己的家书带回洛阳,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而“燕”一般代表春天的生机,和“传递书信”关联不大,所以不能用“燕”代替“雁”。
1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两句运用设问手法,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呼应首联,突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15.①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②取其形象意义,给读者以画面感;③取其象征意义,杨花暗喻征人前途命运未卜,借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16.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人格化,把明月当作友好的使者,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和同情。
示例二:运用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将诗人对友人的挂念和同情带到夜郎,极具艺术感染力。
示例三:情景交融,把明月之景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交融在一起,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挂念和同情。
17.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思念,表达了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之情。
18.示例:天色昏黄,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潺潺,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游子牵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19.示例:这首散曲描绘了游子骑着瘦马,在苍凉古道踽踽独行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乡愁之苦。画中应该有“瘦马”“断肠人”等形象。把“小桥流水人家”安排得远一点,让古道的纵深感强一些,游子应憔悴、满脸愁容,这样能很好地表现他的乡愁。
20、可以突出‘断肠人’在‘天涯’的孤独和无助,使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
21.D
22.①“试煮落花泉”的本来意义是指用飘着落花的泉水来煮茶,由此可联想到茶中弥漫着花香,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②由“落花”可联想到暮春时节,与首联的“春山谷雨前”相承接,符合联想的时间规律,同时也让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感。③“煮落花泉”是为了招待“邻院客”,由此可联想到邻里之间的友善和温情,并感受到其中的人情之美。
23.B
24.①对秀丽山水的喜爱和赞美。水映天空,宽广清澄,临溪屋宇清新宁静,雨后秋溪明丽幽静,作者着重描写的美景,隐含着作者的关注和喜爱。
②表现了高洁脱俗、宁静恬淡的情怀。无相院离尘脱俗,雨后西溪洁净如镜,诗人希望芦苇不要长高,以免妨碍赏月的视线,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