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复习大串讲
考点大串讲
统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晨读晚诵一遍过
(1-12课)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1.虎门硝烟的意义是什么?
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答: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直接原因(借口)——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3.《南京条约》内容、性质及《南京条约》附件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主要内容:
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便利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权
③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4.列举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答:①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②广州军民三元里抗英斗争;
③关天培领导的虎门之战等。
5..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次战争有何历史影响?
答:战败根本原因:清朝专制制度腐败。
影响: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
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
③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打开中国市场
走私鸦片
鸦片战争
禁烟运动
清政府战败
签订《南京条约》
英国
清政府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南京条约》等不 平等条约的签订”。三目分别对应鸦片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和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 叙事。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1课 鸦片战争(1840--1842)
1.(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
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
B
2.(2024·甘肃兰州·中考真题)2023年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主题是“健康人生,绿色无毒”。国际禁毒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 )
A.虎门销烟 B.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简述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目的及借口。
答:时间:1856年——1860年(咸丰帝在位期间);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2.《天津条约》的内容有哪些?有何影响?
答: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结合P11地图分析列强侵略势力变化);
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火烧圆明园发生在哪一年?随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主要内容:①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
③割九龙半岛南端给英国; ④赔款数额也大幅增加。
4.简述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概况?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共侵占我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成为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瑷珲条约》——割占领土最多)
5.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影响?
答:①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
②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③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 订”“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一目和第二目分别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 阶段的情况,在时间上是递进关系。第三目专门讲述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内容,与前 两目在时间上是并行关系。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政府战败
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英法主凶
美俄帮凶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制造“纷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小华在参观圆明园遗址时,看到残垣断壁,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火烧圆明园的是( )
A.葡萄牙殖民者 B.荷兰殖民者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C
2.(2024·新疆·中考真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侵占大片领土 B.索要巨额赔款
C.增开通商口岸 D.获得领事裁判权
B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说出金田起义发生的背景、时间及领导者。
答:背景:①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②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③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广泛传教。
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根据时间顺序梳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按时间梳理要点)
答:①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②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③定都天京,之后北伐和西征,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④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⑤天京陷落: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纲领性文件?
答: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绝对平均主义)
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未能推行。
4.如何评价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有何启示?
答: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②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③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
启示: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即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京陷落”,分别讲述太平天国 运动的爆发、高潮和失败,按时序呈递进关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叙事。
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太平天国运动
自然灾害频发
民不聊生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 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1.列举洋务运动起止时间、目的、思想主张及主要代表人物。
答:①起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②目的: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
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
④代表人物:(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2.简述洋务运动的主要活动。
答:①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口号,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李鸿章共同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②开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口号,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等;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记忆口诀:李轮开,张湖汉)
③建立新式海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建成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其中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④兴办近代教育: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京师同文馆);派遣留学生出国。
3.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答:①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由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洋务运动求强求富的目标没有实现。
补充: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即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4.列举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边疆危机。
答:东南海疆:19世纪60年代,美国军舰进犯台湾,遭到当地人民坚决抵抗;
19世纪70年代,日军进攻台湾,勒索白银50万两后撤兵。
1885年,清政府建立台湾行省。台湾建省加强了台湾的海防地位,强化了对台湾的治理,推 动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西北边疆: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收复新疆。
西南边疆:1883年—1885年,中法战争。
5.简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概况。
答:19世纪中后期,阿古柏和英、俄两国侵略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后经外交谈判,收复伊犁地区大部分领土。1884年,清政府改称西域为“新疆”,建立新疆行省。新疆建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巩固了西北边防,维护了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
6.简述中法战争概况。
答:19世纪中后期,法国侵略中国西南,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刘铭传反击法国侵略台湾,取得胜利,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收复谅山。清政府和法国签订中法《越南条款》,承认越南受法国'保护”,同意中越边界开埠通商,中国以后修筑铁路要同法国人“商办”等条件。从此,法国的势力侵入中国云南、广西。
补充: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中国不胜而胜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四目,分别是“洋务运动”“美、日侵略台湾”“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第一目和 后三目在时间上是并行关系,同时又相互影响,洋务运动的进程受到边疆危机的干扰和刺激, 洋务运动的成果又在清政府应对边疆危机的过程中经受检验。
清政府内忧外患
洋务运动
开明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甲午中日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19世纪60--90年代)
1.(2025·广东广州·中考真题)1887年,某刊物发表了《中国先睡后醒》一文,该文作者认为中国现在已有醒来的迹象,如展开海防建设,开办新的海军陆军,开工兴建铁路等。该作者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
A.洋务运动的开展 B.闭关政策的实施
C.君主立宪的推行 D.清朝统治的覆灭
A
2.(2025·山东泰安·中考真题)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不仅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还主动接触西方军事训练体系,将西方军事体操引入中国,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这一举措( )
A.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B.完全取代传统武术训练
C.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D.革新了封建军事制度
C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简述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1894年~1895年)结合地图P31
答:背景: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主要战役:①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叶志超逃跑 ②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
③辽东半岛战役:旅顺大屠杀。 ④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④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有哪些?
答: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记忆口诀:割赔开工厂)
(侵华方式改变: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
影响: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的表现有哪些?(时局图P32)
答: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②抢夺路矿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4.简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时间、初步发展的概况。
答: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洋务运动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发展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民族 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目和第二目是因果关系,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通过《马关条 约》获得极大的侵略利益,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第三目与前两目总体上是并行关系, 是同一时期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同时,前两目的内容也是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蓄谋已久的大陆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
朝鲜东学党起义
清政府战败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1.(2025·山东威海·中考真题)2024年5月18日,“纪念甲午海战130周年暨山东省水下考古成果展”在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地举办,定远舰、来远舰等甲午沉舰出水文物首次面向公众开放。据此,该成果展的举办地是( )
A.威海 B.旅顺 C.青岛 D.大连
A
2.(2025·河南·中考真题)19世纪末,全国各地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利用诗歌、散文、小说、漫画等多种形式,号召人民起来进行反割台斗争。与这一斗争史事相关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C
第6课 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的背景、主要领导人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背景:1895 年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严重。 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
影响: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维新运动是如何开展的?
答: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人士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推动维新思想传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
3.百日维新时间以及开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答:时间: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又称“戊戌变法”)。
开始标志: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4.从改革内容上看,戊戌变法主要学习西方的哪方面?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答:戊戌变法主要是以改革的方式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利益。1898年9月21日,慈禧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变法失败。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①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②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③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第6课 戊戌变法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开展”“百日维新”。第一目讲述
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才能救国
1895公车上书(序幕)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1898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高潮)
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6课 戊戌变法
1.(2025·四川泸州·中考真题)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一些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他们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等,宣传变法图强。这一运动( )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D.直接推动了文学革命
B
2.(2025·重庆·中考真题)《马关条约》签订后第三天,光绪皇帝下诏,表示“嗣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于练兵筹饷两大端尽力研求,详筹兴革。”材料表明( )
A.洋务派筹建海军举步维艰 B.民族危机刺激了革新意识
C.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 D.实业救国的团体纷纷涌现
B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结果分别是什么?
答:背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口号:“扶清灭洋”(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2.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是什么?列举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战役(1900-1901年)。
答:直接原因: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帝国主义在华利益。
主要战役:廊坊阻击战;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保卫战。
3.《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影响?
答:时间:1901年;
主要内容:①惩办“首祸诸臣”,在华北等地区停止科举考试5年;
②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④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⑤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⑥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的签订”。义和团运动 是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反应,同时又成为帝国主义发动和扩大侵略的借口,而《辛丑条约》的签 订是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结果。这三目按时序呈递进关系。同时,《辛丑条约》的签订,也是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标志。以此作为本单元的结束,是对中国近代史前半段的 总结,也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登场作了铺垫。
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攻占北京,大肆屠杀、劫掠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1.(2025·吉林·中考真题)梳理线索是学史方法之一。针对下列内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A.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 B.各阶层人民的抗争
C.清朝统治的彻底终结 D.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A
2.(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由清朝近支王公主管。”该情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 D.《辛丑条约》的签订
D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
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1.写出兴中会的成立时间、建立者、宗旨及性质。
答: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简述《辛丑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的表现?
答:《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种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和光复会。
3.简述中国同盟会成立的概况,指出其政治纲领、性质及其成立的意义?
答:概况: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机关报:《民报》)
性质: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4.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答: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前提);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核心);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补充和发展)
评价: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5.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有何影响?
答: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徐锡麟安庆起义,秋瑾响应;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党人发动 的武装起义”。第一目介绍了孙中山早年的革命经历,展现了孙中山从一名进步知识分子到革 命者的转变。第二目讲述了在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发展的过程中,孙中山作为革命党公认的领 袖,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了系统的革命指导思想。 第三目讲述了革命党人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这三目内容以时间为线索,层层递进。孙中山走 上革命道路,并为革命不懈奋斗、积极奔走,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激发了仁人 志士的奋斗并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孙中山弃医从政
上书变法遭冷遇
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
策划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
1894年成立兴中会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领袖
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2.(2024·山东东营·中考真题)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此语旨在说明( )
A.孙中山是“反清英雄第一人”
B.孙中山是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C.孙中山是武昌起义的领导者
D.孙中山是黄花岗起义的指挥者
B
1.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屡遭挫折,但从未放弃理想即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正义的民主社会;他一生策略多变,但目标坚定不移即实现中国的统一和富强,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为拯救和改造中国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强学会 D.中国国民党
B
第9课 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主力军及结果分别是什么?
答:时间: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主力军:湖北新军 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
结果: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伺候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2.中华民国建立于何时?有何意义?
答: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
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它的颁布有何意义?
答: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享有各种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4.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谁窃取?他是如何破坏共和实行独裁统治的?革命党人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
答: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一再破坏《临时约法》,制造“宋教仁案”;孙中山和黄兴领导发动二次革命,但最终失败。
5.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
答:进步性: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③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第9课 辛亥革命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窃取 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三目内容按照时序,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第一目介绍了武昌 起义发生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并说明了“辛亥革命”名称的由来。第二目讲述了中华民国的 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意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 布是辛亥革命取得的两大重要成果。第三目讲述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和孙中山等人为 维护共和而掀起的二次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第9课 辛亥革命
1.(2025·河北石家庄·三模)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此事说明( )
A.君主立宪思想广泛传播 B.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
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 D.革命党人孤立无援
B
2.(2025·江苏盐城·三模)从1911年12月开始,上海某报纸连续刊登了下图所示广告。这则广告中所呈现的现象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促进了西方科技的传播 B.引发了复古思潮的兴起
C.推动了社会思想的解放 D.促使租界权益全部收回
C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1.简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
答:镇压二次革命—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6年称帝
2.简述护国战争爆发的原因、领导者及结果。
答:原因:袁世凯复辟帝制,举国反对;
领导者: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成功。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3.为什么袁世凯复辟帝制很快失败?
①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列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主要军阀派系、代表人物,简述军阀割据的影响。
答:直系:冯国璋、曹锟;皖系:段祺瑞;奉系:张作霖;滇系:唐继尧;桂系:陆荣廷
①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严重影响生产生活。
②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小结:“宋教仁案”1913年→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黄兴)→袁世凯复辟(1912年--1916年) →护国战争→军阀割据(1917年--1928年)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帝制复辟”“护国战争”“军阀割据”,讲述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 政局演变。三目内容基本以时间为线索进行介绍,又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目讲述了袁世 凯复辟帝制的经过。第二目讲述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而掀起的护国运 动。第三目讲述了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出现和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个子目之间 有着鲜明的因果联系。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
解散国会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登基
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孙中山发布讨元檄文,革命党发动护国战争
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绝望死去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1.(2025·福建·中考真题)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B
2.(2025·江苏盐城·三模)“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发端云南,牵动全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此役”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国民大革命
C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1.简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主阵地与口号?
答: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阵地,民主、科学是该运动的口号。
2.新文化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答:内容: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②提倡民主和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③提倡文学改革。(胡适首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文学)
意义: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历程:器物(洋务运动)— 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思想(新文化运动);
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第11课 五四运动
4.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及口号分别是什么?
答: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合约上签字”。
5.五四运动主力军与运动中心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五四运动取得了怎样的结果?
答:6月5日,运动主力由学生发展到工人阶级;运动中心由北京发展到上海。斗争方式由游行罢课发展到工人罢工罢市。结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6.五四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答:①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②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于部上的准备;
③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第11课 五四运动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 目讲述的内容相对独立,主要讲述初期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同时也是五四 运动的背景。第二、第三目主要讲述五四运动的爆发、基本经过和历史意义。三目共同构成对 五四运动的历史叙事。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
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发起新文化运动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引发五四运动
宣传民主科学,解放人们思想,对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第11课 五四运动
第11课 五四运动
1.(2025·河南·中考真题)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有400多种,刊登内容均采用白话文;一些著名的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刊登作品。材料表明
( )
A.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呼声
B.传统文化滋养了新文学发展
C.文化出版助力白话文普及
D.文学革命促进国民思想觉醒
C
2.(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以下关于五四运动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北京的学生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 B.6月,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C.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D.它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D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背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思想的传播;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做了系统的介绍。
影响: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答: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3.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代表、主要内容及意义分别是什么?
答:时间:1921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
内容:①通过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④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②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③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④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补充:焕然一新的“新”指的是: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新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
4.列举中共二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时间:1922年7月 地点:上海。
内容:①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纲领)
②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最低纲领)
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5.列举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时的史实一例,结果如何?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答: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结果:遭到帝国主义和军阀吴佩孚的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
启示: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同盟者,才能战胜敌人。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子目间逻辑关系
本课共三目,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第一目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五四前后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情况,说明了中国共产 党成立的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第二目首先讲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成 立的组织基础;随后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经过和伟大意义,以及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第三 目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工人运动的情况。三目之间总体上按时序呈递进关系,前两目存 在明确的因果关系。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各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中国共产党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1.(2025年河北省中考)下表是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著作的汇总表(部分)。他撰写这些著作的主要目的是
A.揭露清朝黑暗统治 B.阐述实业救国思想
C.介绍俄国十月革命 D.记述五四运动史实
C
著作名称 发表时间及报刊名称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俄国革命与文学家》 7月《言治》季刊第3册
《庶民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1月《新青年》第5卷第5号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2.(2025·山东滨州·中考真题)“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以为这些人掌握着权力,千方百计运动这些人来赞助革命。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能印证这一说法的是
A.维新变法的失败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周攻克
一个薄弱点,量变终会引发质变。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