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复习大串讲
考点大串讲
统编版·2024
说 明
八年级上册教材问题解答
【读地图、想一想、材料研读、课后活动】
本专辑汇编了2024版新教材读地图、想一想、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答案,依据最新教师教学用书精心制作,供教师新课分课和复习串讲使用。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 鸦片战争
材料研读丨教材P5
白银大量外流,危机国家统治;摧残国人的身体和精神。
读地图丨教材P7
1.第一阶段路线:封锁广东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北上到达天津大沽口;第二阶段路线:1841年初非法强占香港岛→进攻虎门炮台(关天培殉国)→占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1841年秋,攻占厦门、定海(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殉国)、宁波→1842年6月进犯吴淞(陈化成牺牲)→进攻镇江(海龄战死)→8月初到达南京下关江面。
2.五个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第1课 鸦片战争
想一想丨教材P7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2)主观原因:清政府腐败落后。鸦片战争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军备废弛。作为战争领导者的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组织指挥不力。
(3)根本原因: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专制制度无法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课后活动丨教材P9
项目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国家主权 中国史独立的封建国家,清政府行使全部主权 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等等
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使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社会性质 中国是封建社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提示】观看后结合自己的感受表述即可。如: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国家不断强大,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也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发展,以团结的力量面对挑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想一想丨教材P10
仍然会发生。“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只是英、法两国发动战争的借口,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读地图丨教材P11
1.营口、天津、烟台、镇江、江宁(南京)、汉口、九江、淡水、汕头、台湾(台南)。
2.鸦片战争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均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的10个通商口岸深入内陆及北方沿海,使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材料研读丨教材P12
英法联军侵略者烧毁圆明园是野蛮的行为,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圆明园被烧毁使中国的文化遗产遭到严重损失,同时,他也让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使侵略者的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它永远警示着中国人民,落后就要挨打,也激励我们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课后活动丨教材P14
1.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使中国丧失了北方大片领土;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等等。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荒谬的。英国和法国在俄、美两国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其真实目的是扩大侵略利益。西方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罪行:劫掠并火烧圆明园;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读地图丨教材P13
①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仅保留了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居民居住权。②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海参崴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③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斋桑淖尔(斋桑泊)南北共44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包括伊塞克湖等战略要地。④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以及此后5个勘界协定书割占了中国西北地区7万多平方千米的领土。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想一想丨教材P16
当时的社会矛盾激化,广大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洪秀全利用拜上帝会将贫苦农民组织在一起,农民有斗争的积极性。太平天国内部团结一致,太平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采取了灵活主动的战略技术。清军的腐朽衰败。
材料研读丨教材P17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但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
读地图丨教材P17
1.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1853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
2.全盛时期:包括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浙江、福建、河南、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占据了自武汉至镇江沿江地区。后期,随着清军的围剿和太平天国自身的衰落,活动区域逐渐缩小,主要集中在以天京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以及苏浙地区,如苏州、杭州等地。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后活动丨教材P19
1.
1851年 洪秀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1853年 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开始北伐和西征
1856年 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1860年 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救援失败
1862年 天京被湘军围困
1864年 洪秀全病逝;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当然,这个制度也带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在长期的战争环境下未能推行。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材料研读丨教材P24
观点: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的腐朽。
看待:“练兵”和“海军”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只学习西方技术而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读地图丨教材P26
1.北路进军路线:从宿州出发,经安西、哈密,进入北疆,直逼迪化(今乌鲁木齐)。这是清军的主力进军路线,清军在北路迅速收复迪化(今乌鲁木齐),奠定了收复北疆的胜利基础;南路从宿州出发,经安西、哈密、吐鲁番、库尔勒,进入南疆,清军在南路经过艰苦战斗,最终收复喀什噶尔,彻底击败阿古柏势力。
2.略。
想一想丨教材P28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新疆和台湾的管辖,巩固了我国的西北边防和东南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
第4课 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课后活动丨教材P28
1.洋务运动后,虽然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所以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1)对新疆:西汉时,设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分别在今新疆地区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时,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清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清朝军队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1884年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
(2)对台湾:元朝时,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清政府建立台湾兴盛。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材料研读丨教材P30
这一罪行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野蛮残暴的真面目,是对人类文明的严重践踏。
读地图丨教材P31
1.陆路:突破鸭绿江→九连城→辽阳;海路:从辽东半岛登录→直取大连湾、旅顺。
2.平壤、旅顺、威海卫、丰岛和牙山等重要战场。
想一想丨教材P31
(1)主观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清政府战和不定,贻误战机,妥协退让,致使其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
(2)客观原因:日本侵略中国早有预谋,准备充分。
(3)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课后活动丨教材P33
1.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大举外债,从而遭到列强进一步控制。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通过投资办厂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2.事件: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感情:表达了晚清爱国志士们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心忡忡、对大好河山被割裂的悲愤之情以及渴望统一的愿望。
第6课 戊戌变法
材料研读丨教材P35
梁启超认为最重要的措施是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即主张君主立宪。
想一想丨教材P36
【示例】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开启了经世致用的新学风;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为现代学术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这场教育改革,是中华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其他方面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活动丨教材P37
1.(1)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戊戌变法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于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3)戊戌变法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宣传进步思想,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第6课 戊戌变法
2.同意观点A。因为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这对激发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同意观点B。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以增强国力;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实行君主立宪制。所以说,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一样,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同意观点C。因为戊戌变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材料研读丨教材P38
义和团主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但从揭帖中可以看出,他们没有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反动统治之间的关系,并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最终被清政府利用并镇压;没有把帝国主义侵略与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区分开来,“拆铁道”“拔线杆”“毁坏火轮船”等极端排外行为表现了他们对现代文明的盲目排斥;“神助拳”“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等内容则表明义和团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读地图丨教材P39
1.山东、直隶的广大农村和城镇都有义和团活动的踪迹,这些地方成为义和团反帝斗争的重要区域。
2.八国联军入侵路线:主要从天津大沽口开始,逐步向北京方向进攻,最终占领了京津地区。义和团抗击侵略的重要战场:京津地区。材料研读丨教材P40
义和团运动的打击使瓦德西得出:中国人民具有不屈的精神,西方列强不可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
第7课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
想一想丨教材P42
政治方面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沦为“洋人的朝廷”
经济方面 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外交方面 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失去了外交自主权
军事方面 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
课后活动丨教材P43
1.
战争 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海关税、盐税等作为赔款担保,使清政府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上: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外交上: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使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清政府完全处于列强的监控之下。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想一想丨教材P48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材料研读丨教材P48
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创建革命团体,建立政党,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等,他是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
材料研读丨教材P50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影响却很大。它促进了民主革命精神的进一步高涨,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发展,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课后活动丨教材P51
1.社会现实: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机加深。主张: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2.【示例】如黄花岗起义中,黄兴率领100余名革命党人攻入两广总督衙门。在战斗中,黄兴被打断右手两根手指,依然继续作战。
第9课 辛亥革命
读地图丨教材P53
1.略。
2.武昌起义后全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的省份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材料研读丨教材P54
孙中山认为临时大总统的职责为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谋求民生幸福;提高民国的国际地位。
想一想丨教材P55
因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否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课后活动丨教材P57
1.各地民众对清政府统治的不满,清政府瓦解是大势所趋;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想一想丨教材P59
“二十一条”是旨在灭亡中国的卖国条约,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等。
材料研读丨教材P59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主张讨伐袁世凯,维护共和制度。
课后活动丨教材P61
1.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全国人民的反对;护国战争的打击;北洋军队人心涣散。
2.【示例】救国救民,追求民主共和的革命精神、民主精神;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胸怀祖国,具有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意志坚强,永不言败,愈挫愈勇的不屈不挠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 五四运动
想一想丨教材P66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其正当要求被拒绝,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被全部转让给日本,这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封建反动势力和卖国贼不顾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卖国家利益。
材料研读丨教材P67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学生们对祖国深深的忧虑和热爱,他们不畏强权,勇于发声,为了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而奋起抗争。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激励着我们今天的人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机遇,积极投身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去。
课后活动丨教材P69
1.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构成了五四精神,核心是爱国主义。时刻关心国家前途7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示例】《我的1919》以巴黎和会为棱镜,折射出弱国在强权政治下的屈辱与觉醒。顾维钧以“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的雄辩撼动强敌,用拒签条约的壮举打破“沉默羔羊”的宿命。肖克俭的自焚与五四运动内外呼应,将个人悲鸣转化为民族觉醒的呐喊。影片撕开“公理战胜强权”的虚伪面纱,揭示“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真相。这部影片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一面映照民族精神的镜子。当代中国人更应守护每一寸山河,让1919年的悲鸣永远成为警钟而非宿命。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材料研读丨教材P71
以往的革命者只注重社会上层,经过五四运动,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主宰者。
读地图丨教材P72
北京、历城(济南)、武昌、上海、长沙、广州等。
想一想丨教材P73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明,中国人民终于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材料研读丨教材P73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我们要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课后活动丨教材P75
1.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方面 内容
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组织基础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2.【示例】影片《建党伟业》讲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观看这部电影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那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材料研读丨教材P79
这副对联体现该学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它集中体现了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读地图丨教材P80
1.吴佩孚占据河南、湖南、湖北等省,势力范围主要在中原地区及两湖流域,京汉铁路沿线;孙传芳统治着苏、皖、浙、闽、赣五省,盘踞在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张作霖的势力范围在东北三省,即辽宁、吉林、黑龙江,还包括京、津等地。
2.北伐军从广东出发,进入湖南,占领长沙。之后继续向北推进,经过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乘胜围攻武昌,占领武昌。
第13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想一想丨教材P80
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北伐军师出有名,属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北伐军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广大官兵英勇作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北洋军阀失道寡助,且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课后活动丨教材P82
1.李大钊等共产党员参加国民党一大,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作了准备;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为骨干,是北伐的主力先锋;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迎接北伐军进入上海。
2.略。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读地图丨教材P84
南昌起义:南昌;秋收起义:湘赣边界;三湾改编:江西永新的三湾;井冈山会师:井冈山。
想一想丨教材P85
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武昌起义、秋收起义,均受到挫折,这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道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地区寻找落脚点,积蓄力量、重整旗鼓。
材料研读丨教材P86
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条件:一是需要革命阵地,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二是需要人民群众支持,即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三是需要有正式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读地图丨教材P87
1.从分布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南方各省的交界地区;从规模来看,已经建立起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说明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2.瑞金。
2.【示例】左右江革命军根据地又称“左右江苏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根据地之一,位于广西西部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1929年至1930年,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等革命前辈在左右江地区发动和领导了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建立了中国西南边疆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革命根据地。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想一想丨教材P90
遵义会议室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的会议。会议解决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
读地图丨教材P91
1.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到达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最终胜利会师。
2.贵州遵义。
材料研读丨教材P93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课后活动丨教材P93
1.主要有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缺少粮食给养;等等。
2.【示例】半条被子是红色经典故事。在1934年11月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徐解秀说,什么事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留给老百姓的人。这个故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和军民鱼水情深。
其他故事:如第五次反“围剿”、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和将台堡会师等。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想一想丨教材P96
(1)1929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导致日本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日本为摆脱经济和政治困境加紧侵略中国。
(2)日本妄想夺取中国、吞并亚洲、称霸世界。
(3)蒋介石集团积极进行“剿共”,使日本有机可乘。
(4)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材料研读丨教材P100
(1)根本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直接原因: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到达西安,威逼张学良、杨虎城继续进攻红军。
课后活动丨教材P100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2.【示例】感受到东北抗日联军在艰难的情况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斗争,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顽强精神。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想一想丨教材P102
(1)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2)1935年12月,一二·九运动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5)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加快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
(6)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材料研读丨教材P102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国民党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表示遵守三民主义、停止暴力推翻国民党、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接受军队改编等,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赴国难。
第17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材料研读丨教材P103
(1)史实: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先后出动70余万兵力,一次次打退日军的进攻;中国空军首次参战,击落3架日机,初战告捷;姚子青率全营守卫宝山,与日军苦战数日,全营官兵壮烈牺牲;谢晋元率部坚守苏州河北岸四行仓库阵地,与日军展开血战,消灭日军200多人。
(2)影响: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课后活动丨教材P105
1.(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意义: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形成,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2.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第18课 全民族抗战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材料研读丨教材P109
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想一想丨教材P111
(1)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全国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都投入抗战。青年、妇女、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部分地主买办、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文艺界人士等,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抗战,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
(2)台湾人民也积极抗战,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课后活动丨教材P112
1.(1)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对维持中国持久抗战的局面创造了有力条件。
(2)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3)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主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
(4)为中国革命保存和扩大了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给后来的新中国建设积累了政治、经济经验。
2.略。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想一想丨教材P114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对全国抗战具有战略指导意义,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材料研读丨教材P115
(1)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
(2)中国共产党是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提出者,对全国抗战方略的制定有指导作用。
(3)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施行的各项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5)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第19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材料研读丨教材P117
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精神启示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都要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课后活动丨教材P117
1.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铸就了伟大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重要基础。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中华民族赢得崇高的声誉。
2.略。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0课 国民党挑起内战
想一想丨教材P121
国民党企图在谈判桌上要挟共产党,充分说明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本质。
材料研读丨教材P122
毛泽东从人心向背、时期高低、经济支持等方面分析了支撑解放军军民自卫战争取胜的因素,增强了解放军军民夺取自卫战争胜利的信心和勇气。
读地图丨教材P124
青化砭战役和沙家店战役在陕西;孟良崮战役在山东。
课后活动丨教材P125
1.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2.【示例】莱芜战役是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在山东人民特别是鲁中人民的全力支援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运动歼灭战。这次战役在莱芜地区激战三昼夜,全歼国民党军5.6万人。生俘、击毙国民党将官23名,收复县城13座,重镇数十处,使鲁中、胶东、渤海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研读丨教材P126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地主富农占有大部分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而贫农、中农、雇农及其他人民只占有少量土地,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不得温饱。这种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中国共产党要实行土地改革。
想一想丨教材P127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军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读地图丨教材P129
辽沈战役主要战场:锦州、长春、沈阳;淮海战役主要战场:碾庄、双堆集、徐州、陈官庄;平津战役主要战场:张家口、天津、北平。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研读丨教材P130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还显示了毛泽东高瞻远瞩,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把敌人坚决、彻底、全面歼灭的决心。
课后活动丨教材P132
1.五四运动、国民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等等。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周攻克
一个薄弱点,量变终会引发质变。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