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期中复习大串讲)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期中复习大串讲)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0-13 09:26: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复习大串讲
考点大串讲
统编版·2024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单元
目录
01
单元概念
整体感知
03
知识拓展
能力提升
02
知识串讲
核心考点
04
习题演练
巩固考点
单元概念·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单元概念·整体感知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政府的统治等内容。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组建革命团体,传播革命思想,不断发起武装起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不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甚至复辟帝制,倒行逆施,最终遭到举国反对,忧惧而亡。此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单元概念·整体感知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5年
1911年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3年
二次革命爆发
1915年
袁世凯承认“二十一条”大部分内容;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单元概念·整体感知
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邹容、陈天华、章炳麟
同盟会建立: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农历辛亥年)
成果一:建立中华民国
成果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
建立兴中会;策划广州起义;流亡海外
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制造“宋案”,引发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复辟帝制——护国战争——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绝望中死去——军阀割据混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
革命成果
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帝制,打开近代思想闸门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二部分
导图串讲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孙中山弃医从政
上书变法遭冷遇
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才能救中国
策划广州起义失败,流亡海外
1894年成立兴中会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孙中山成为公认的领袖
同盟会领导武装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
考点一: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成立兴中会
成立兴中会 时间
地点
宗旨
口号
1894年11月
檀香山
“振兴中华”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1895年,成立香港兴中会
策划广州起义,建立革命据点,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陆皓东
中国有史以来,为共和革命而牺牲第一人
考点二:中国同盟会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时间
地点
构成
政治纲领
领导
机关报
性质
1905年8月
(日本)东京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
《民报》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意义:
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十六字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
考点三:革命志士的奋斗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
1906年
1907年
1911年
萍乡、浏阳、醴陵
安庆、绍兴
广州
刘道一、蔡绍南
徐锡麟、秋瑾
黄兴
失败
失败
失败
萍浏醴
起义
安庆起义
广州起义
刘道一
徐锡麟
黄兴
秋瑾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黄花岗起义
导图串讲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9课 辛亥革命
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
各省纷纷响应,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独立支持革命(1911年农历辛亥年)
宣统帝退位,清朝结束
成立中华民国
孙中山为大总统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
孙中山辞去大总统
袁世凯北京就任大总统
袁世凯背信弃义,破坏《临时约法》
革命党组成国民党,改组内阁
袁世凯刺杀宋教仁,制造“宋案”
孙中山、黄兴领导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被镇压,孙黄流亡日本
考点一:武昌起义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9课 辛亥革命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地点:
湖北武昌
主力:
湖北新军
过程:
全国响应,清朝瓦解
结果:
谋划起义
计划泄露
三镇胜利
成立政府
占领武昌
士兵首义
考点二:中华民国建立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9课 辛亥革命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纪年 机构 性质 意义 1912年1月1日
南京
黎元洪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孙中山
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





公元n年-1911=民国y年(n<1949)
纪年方式:民国纪年
公元1945年是民国多少年?
民国34年
考点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9课 辛亥革命
颁布时间 制定机构
目的 地位 意义 1912年3月
临时参议院
实现民主政治,维护民主共和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历史解释】结合教材知识,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
,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等。
平等(人民权利)
自由(人民权利)
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主权在民(国家体制)
考点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9课 辛亥革命
二次革命
⑴根本原因:
⑵直接原因/导火线:
⑶时间:
⑷领导人:
⑸结果: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宋教仁案
袁世凯专制独裁。
失败,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第一步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第二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第三步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导图串讲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镇压二次革命
解散国民党
解散国会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准备登基
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孙中山发布讨元檄文,革命党发动护国战争
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
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绝望死去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卖国行为
①1914年初,解散国会
③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②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准备在1916年元旦登基称帝
皇位非我袁氏不可!
考点一:帝制复辟
考点二:护国战争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原因
时间
人物
结果
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1915年-1916年
蔡锷、李烈钧、唐继尧
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在绝望中死去。
课后活动:为什么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很快失败?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袁世凯的帝制复辟行为逆历史潮流而动,必然为人民 所唾弃。
考点三:军阀割据
知识串讲·核心考点
第9课 辛亥革命
冯 国 璋
曹 锟
段 祺 瑞
张 作 霖
唐 继 尧
军阀将领 控制地区
直系 冯国璋、曹锟
皖系 段祺瑞
奉系 张作霖
滇系 唐继尧
桂系 陆荣廷
张作霖
段祺瑞
冯国璋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掌控北京政府,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东北
云南、贵州
广东、广西
第三部分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中华民国建立
学习西方制度
成立同盟会
领导武装起义
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民主共和制
建立中华民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革命党和袁世凯争斗:“宋案”——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比较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异同
兴中会 同盟会





同 性质
时间
地点
目的
纲领
产生
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
美国檀香山
日本东京
振兴中华
集中革命力量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产物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05年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遗憾: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 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唯物史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了吗?还有什么遗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chái)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竞之功。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 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 潮流的闸门。
知识拓展·能力提升
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历史解释】阅读教材P61知识拓展部分,小组讨论,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出现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
2
短暂春天
萧条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列强的侵略;
军阀混战
一战期间
一战后
第四部分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考向01·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概况
(2025·江苏镇江·中考真题)1906年,某政治家写道:“《民报》既刊行一年,革命思想充满学界,且输灌于内地。”据此可推知,《民报》竭力传播的政治主张是( )
A.师夷长技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扶清灭洋
B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核心主张为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2025·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革命党人秋瑾曾写下“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诗句,体现了革命志士( )
A.支持虎门销烟的决心
B.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C.创办洋务企业的热情
D.坚定捍卫五四运动进步思想的意志
林则徐
革命党人
洋务派
五四青年
B
考向01·中国同盟会·革命志士的奋斗
秋瑾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这些诗句体现了她面对革命危局,不惜牺牲生命,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勇气,为挽救国家危亡、推动革命事业甘愿奉献一切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2025·天津·中考真题)有人用“创立共和、捍卫共和、发展共和”来概括孙中山的革命一生。下列属于他“创立共和”时期的历史事件是( )
A.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号召发动“二次革命”
C.发表《讨袁檄文》
D.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创立共和指推翻清朝、建立民国。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中华民国成立
A
考向02·辛亥革命·革命成果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2025·山西·中考真题)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和发型时写道:“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一起。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旁边的,梳在后头的,有知百个式样。”这一现象表明( )
A.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戊戌变法期间允许兴办新式学堂
C.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改变
D.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1912年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C
考向02·辛亥革命·革命影响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2024·广东深圳·中考真题)袁世凯就职大总统后,不断破坏责任制内阁,一度解散国民党和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甚至公然复辟帝制,这反映了( )
A.戊戌变法的局限性
B.辛亥革命的必要性
C.民主革命的艰巨性
D.五四运动的广泛性
C
考向03·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袁世凯复辟帝制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致使革命进程出现反复,这说明革命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革命具有艰巨性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2025·湖南长沙·中考真题)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 )
A.黄兴
B.宋教仁
C.蔡锷
D.蔡和森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从北京潜回云南,通电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发起护国运动
辛亥革命时期重要人物,未参与护国战争
积极推动民主政治,主张建立共和政体,1913年遇刺
领导护国战争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活跃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C
考向03·复辟帝制与军阀割据·护国战争
习题演练·巩固考点
对于下面时间轴所示历史发展过程的解读,最恰当的是( )
A.救亡图存探索的艰难开启
B.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共和
C.革命先行者的卓越功勋
D.尚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D
考向04·单元综合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中国进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的社会性质尚未改变”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每天解决一个小问题,每周攻克
一个薄弱点,量变终会引发质变。
教师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