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件 学案 习)高中化学 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第2节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件 学案 习)高中化学 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 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3 14:09:24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SO2被氧化为SO3,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2SO2(g)+O2(g) 2SO3(g)
B.500 ℃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 ΔH<0
C.H2、I2、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H2(g)+I2(g)2HI(g)
D.实验室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Cl2+H2OH++Cl-+HClO
2.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X(?)+Y(g)Z(s)已达到平衡,此时升高温度则气体的密度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为放热反应,X可能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B.正反应为放热反应,X一定为气态
C.若X为非气态,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若加入少量的Z,该平衡向左移动
3.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A.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H2(g)+I2(g)2HI(g)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FeCl3+3KSCNFe(SCN)3(红色)+3KCl,在平衡后,加少量KCl,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对于N2+3H22NH3,平衡后,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充入O2,平衡左移
4.已知:C(s)+CO2(g)2CO(g) Δ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的是(  )
A.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B.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5.如图为一带可移动隔板的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左、右两侧反应均达到平衡,此时隔板处于容器中央。若保持温度不变,向左侧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侧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左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右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两侧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6.在容积和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X和足量Y,发生反应:2X(g)+Y(s)Z(g)+W(g),建立平衡后,若再加入b mol X,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平衡正向移动 B.X的转化率不变
C.Y的转化率增大 D.X的转化率减小
7.工业上用CO生产甲醇的反应为CO(g)+2H2(g)CH3OH(g) ΔH<0。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8.(2025·福建福州高二质检)已知CH4(g)+2NO2(g)CO2(g)+N2(g)+2H2O(l) ΔH<0,N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改变体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Y1>Y2
B.X和Y分别代表压强和温度
C.平衡常数:Ka=Kb>Kc
D.b点NO2的浓度与c点NO2的浓度相等
9.某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X,发生反应2X(s)Y(s)+Z(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升高温度,若c(Z)增大,则ΔH>0
B.加入一定量Z,达到新平衡后m(Y)减小
C.加入等物质的量的Y和Z,达到新平衡后c(Z)增大
D.加入一定量氩气,平衡不移动
10.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g)nY(g) ΔH=Q kJ·mol-1。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气体体积/L c(Y)/(mol·L-1)  温度/℃  1 2 3
100 1.00 0.75 0.53
200 1.20 0.90 0.63
300 1.30 1.00 0.7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n
B.Q<0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11.(2025·福建福州高二质检)将0.4 mol N2O4气体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O4(g)2NO2(g) ΔH>0,在温度为T3、T4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A、B两点N2O4的转化率:A<B
C.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
D.由A点到B点,可以用降温的方法
12.一定条件下,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FeO和CO,发生下列反应:FeO(s)+CO(g)Fe(s)+CO2(g),在T1、T2温度下,物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
B.平衡时,增大压强(缩小容积),CO2的浓度增大
C.该反应的ΔH<0,T1、T2对应的平衡常数K1<K2=1.5
D.t1时刻的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也可能是加入了氮气
1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2Z(g),已知X为有色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Y为固体,增大容器容积,平衡不移动,体系颜色不变
B.若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平衡逆向移动,则Y为气体
C.若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Z,达到平衡后Z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D.若Y为气体,压缩容器容积,平衡正向移动,体系颜色变浅
14.在密闭容器中,使2 mol N2和6 mol 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N2(g)+3H2(g)2NH3(g) ΔH<0。
(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之比是   ;N2和H2的转化率之比是    。
(2)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保持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达到平衡时,充入氮气,并保持容积不变,平衡将    (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4)若容器恒容、绝热,加热使容器内温度迅速升至原来的2倍,平衡将    (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移动”)。达到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来的2倍。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D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加快二氧化硫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速率,但是不会引起平衡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错误;合成氨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500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错误;H2(g)+I2(g)2HI(g)的平衡中,增大压强,浓度增加,颜色加深,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错误。
2.A 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升高温度气体的密度增大,说明气体质量增加,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放热,平衡逆向移动,Y(g)的质量增加,所以不管X是气态、液态或固态,气体的密度都增大,A正确。
3.D A项,缩小容积,平衡右移,但NO2浓度仍增大,颜色变深;B项,扩大容积,平衡不移动,但由于c平(I2)减小,故体系颜色变浅;C项,由于KCl没有参与反应,故对平衡无影响;D项,压强不变,充入O2(O2不参与反应),容积扩大,平衡左移。
4.A C和CO2反应生成CO,气态物质系数增大,ΔH>0,反应吸热。所以减小压强、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5.A 向左侧容器中通入H2,H2的浓度增大,平衡右移,但总压强增大,隔板右移,右侧压强增大,使右侧反应平衡右移。
6.D 在容积和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X和足量Y,发生反应:2X(g)+Y(s)Z(g)+W(g),建立平衡后,若再加入b mol X,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Y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加入X,最后达到平衡状态,相当于增大压强,X的平衡转化率不变,Y的转化率增大。
7.D v正、v逆相等时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逆>v正,A正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化学平衡正向移动,H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B正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缩短,先达到平衡,并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H3OH的平衡含量会增大,C正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导致CH3OH的平衡产率降低,不会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现象,D错误。
8.C 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氮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可知X表示温度,Y表示压强,且加压时二氧化氮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则Y1<Y2,A项错误;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氮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和图示不符合,则X表示温度,Y表示压强,B项错误;由B项分析X表示温度,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温度相同时,K相同,则Ka=Kb>Kc,C项正确;由图可知b、c两点NO2的平衡转化率相等,但两点的压强不同,所以体积不同,则浓度不相等,D项错误。
9.C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而c(Z)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故ΔH>0,A正确;加入一定量Z,Z的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故达到新平衡后m(Y)减小,B正确;加入等物质的量的Y和Z,Y为固体,不影响化学平衡,Z的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由于X、Y均为固体且温度不变,故K=c(Z),达到新平衡后c(Z)不变,C错误;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一定量氩气,Z的平衡浓度保持不变,平衡不移动,D正确。
10.C 升高温度,c(Y)增大,平衡右移,所以Q>0,B、D项错误;气体体积增大1倍,若平衡不移动,c(Y)应减小为一半,现c(Y)比一半大,即减压平衡向右移动,m<n,A项错误,C项正确。
11.D 由图可知:A、C两点平衡时温度相同,C点对应压强大,反应速率大,A项错误;由图可知:A、B两点平衡时压强相同,温度不同,A点NO2的体积分数大于B点,而反应N2O4(g)2NO2(g) ΔH>0,温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NO2体积分数增大,温度:T4>T3,转化率:A>B,B项错误;A、C两点温度相同,C点压强大,C点容器体积小,则二氧化氮浓度大,因此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C项错误;由B项分析知,A点平衡时温度T4高于B点平衡时温度T3,故由A点到B点需要降低温度,D项正确。
12.D 由题意和图可知T1下,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达到平衡时生成1.0 mol CO2;T2下,达到平衡的时间较长,达到平衡时生成1.2 mol CO2。反应正向建立平衡,CO转化为CO2,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A正确;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加压,平衡不移动,但容积减小,CO2的浓度增大,B正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越短,即T1>T2,结合分析可知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平衡量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的ΔH<0,升温后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则K1<K2,由反应前n(FeO)=n(CO)=2.0 mol,T2平衡时n(CO2)=1.2 mol,n(CO)=0.8 mol,则K2==1.5,C正确;t1时刻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瞬间增大,不可能是加入催化剂和加入氮气,只能是充入二氧化碳,D错误。
13.B 若Y为固体,增大容器容积,平衡不移动,X的浓度减小,体系颜色变浅,A错误;若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变大,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则Y为气体,B正确;若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Z,若Y为固体,平衡不移动,则Z的体积分数不变,C错误;若Y为气体,压缩容器容积,X的浓度增大,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但体系颜色加深,D错误。
14.(1)1∶3 1∶1 (2)变小 不变 (3)正向
(4)向左移动 小于
解析:(1)对于反应N2(g)+3H2(g)2NH3(g) ΔH<0,在密闭容器中,开始时n(N2)∶n(H2)=2∶6=1∶3,反应时消耗n(N2)∶n(H2)=1∶3,故平衡时n(N2)∶n(H2)=1∶3,所以c(N2)∶c(H2)=1∶3,转化率之比为1∶1。(2)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总质量不变,故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由ρ=知密度不变。(3)达到平衡后,充入氮气,并保持容积不变,增大了氮气的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4)若容器恒容、绝热,加热使容器内温度迅速升至原来的2倍,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大于原来的温度,小于原来温度的2倍。
3 / 3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2.能从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3.能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推测平衡移动方向及浓度、转化率等相关物理量的变化。
知识点一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受    、    或    变化的影响,化学反应由一种平衡状态变为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
(2)图示
某条件下的
平衡状态(Ⅰ)不平衡新条件下达到
平衡状态(Ⅱ)
                    
2.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注意:化学平衡移动,说明反应速率一定改变;但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衡不一定移动。
【探究活动】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目的 实验1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2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 2NO2(g)N2O4(g) ΔH=-57.2 kJ·mol-1 红棕色    无色 Fe3++nSCN-[Fe(SCN)n]3-n(红色,n=1~6)、2Fe3++Fe3Fe2+
实验 装置
实验 现象 浸入冷水中的球形容器内的气体颜色变浅,浸入热水中的球形容器内的气体颜色变深 加入1 mol·L-1 FeCl3溶液或1 mol·L-1 KSCN溶液后,溶液红色加深;加入Fe粉后,溶液红色变浅
实验 结论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分别增大c(Fe3+)和c(SCN-),c{[Fe(SCN)n]3-n}增大,化学平衡均向消耗反应物的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加入Fe粉,由于2Fe3++Fe3Fe2+,c(Fe3+)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交流讨论
1.根据实验1中的实验现象,请你从K与Q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2.(1)若在常温下,再充入适量的NO2气体,球形容器内的颜色将如何变化?
(2)若在常温下,再充入适量的N2,球形容器内气体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
3.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气体,将容器的容积压缩为一半,你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平衡将向什么方向移动?
4.对于反应:H2(g)+I2(g)2HI(g),增大压强,平衡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归纳总结】 
1.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类型 温度变化 K值变化 Q与K的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放热 反应 升温 减小 Q>K 逆向移动
降温 增大 Q<K 正向移动
吸热 反应 升温 增大 Q<K 正向移动
降温 减小 Q>K 逆向移动
2.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变化 K值变化 Q与K 的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反应物浓度增大 不变 Q<K 正向移动
反应产物浓度减小
反应物浓度减小 Q>K 逆向移动
反应产物浓度增大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与的反应:
Δvg 压强变化 Q与K的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0 增大 Q>K 逆向移动
减小 Q<K 正向移动
<0 增大 Q<K 正向移动
减小 Q>K 逆向移动
=0 增大 Q=K 不移动
减小
1.反应:xA(g)+yB(g)zC(g),达到平衡时测得A气体的浓度为0.5 mol·L-1,当在恒温下将该容器容积扩大一倍,再次达到平衡,测得A气体的浓度为0.3 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x+y<z B.平衡向右移动
C.B的转化率升高 D.C的体积分数降低
2.(2025·福建三明高二检测)COCl2(g)CO(g)+Cl2(g) 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③增加CO浓度、④减压、⑤增加COCl2的浓度、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知识点二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勒·夏特列原理
1.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1)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不移动。
(2)催化剂既不影响K大小,也不能使Q变化,始终保持Q=K,故平衡不移动。
2.勒·夏特列原理(又称为平衡移动原理)
(1)内容:如果改变平衡体系的一个条件(如温度、浓度或压强),平衡将向                   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2)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不是“消除”外界条件的影响,更不是“扭转”外界条件的影响。
(3)适用条件:适用于判断“只改变平衡体系中的一个条件”时平衡移动的方向。
【探究活动】 
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转化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以Ni/Al2O3为催化剂,由CO2(g)和H2(g)转化为CH4(g)和H2O(g)的反应历程,其示意图如图:
交流讨论
  300 ℃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2与H2发生反应CO2(g)+4H2(g)CH4(g)+2H2O(g),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若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从300 ℃升至500 ℃,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增加。
1.上述反应的正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2.比较平衡常数K(500 ℃)和K(300 ℃)的大小。
3.一定条件下,反应体系中CO2平衡转化率α(CO2)与L和X的关系如图所示,L和X表示温度或压强。
(1)X表示的物理量是什么?
(2)判断可知,L1> L2,其判断理由是什么?
【归纳总结】 
1.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如图是使用催化剂对反应mA(g)+nB(g)pC(g)+qD(g)的影响图像。
2.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技巧
(1)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大某物质的浓度,则平衡向减小该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2)压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则平衡向减小压强的方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对于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系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平衡体系的压强,平衡不移动。
(3)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则平衡向消耗热量(吸热)的方向移动。
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不宜用勒·夏特列原理来分析反应体系中物质的转化率和百分含量的变化。
1.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在溴水中存在如下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NaOH溶液后颜色变浅
B.对2HI(g)H2(g)+I2(g)平衡体系,增加压强使颜色变深
C.反应:CO+NO2CO2+NO ΔH<0,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氯水宜保存在低温、避光条件下
2.已建立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反应产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②反应产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逆反应速率一定降低 ⑥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A.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④
1.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s)+3Y(g)2Z(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为了使该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可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催化剂 ⑥分离出Z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2.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对于反应CO(g)+NO2(g)CO2(g)+NO(g),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可使颜色变深
C.对于反应2NO2(g)N2O4(g) ΔH<0,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颜色变深
D.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加入过量的空气
3.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O4(g),发生反应N2O4(g)2NO2(g) ΔH>0,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①表示NO2的百分含量
B.反应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气体颜色变浅
C.若m点为反应平衡点,此时平衡常数K=1
D.反应达到平衡后,往该容器中充入少量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
4.如图所示的各图中,表示2A(g)+B(g)2C(g)(ΔH<0)这个可逆反应的正确图像为[注:φ(C)表示C的质量分数,p表示气体压强,c表示浓度](  )
5.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A+yBzC达到平衡状态。
(1)已知A、B、C都是气体,在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y、z的关系是    。
(2)已知C是气体,且x+y=z,在加压时,如果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一定向    方向移动(填“正反应”或“逆反应”)。
(3)已知B、C是气体,现增加A的物质的量(其他条件不变),平衡不移动,则A是   物质。
(4)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正反应是    热反应。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知识点一
1.(1)温度 压强 浓度 2.正反应 逆反应 不
探究活动
1.提示:放在热水中的球形容器中温度升高,正反应的K减小,Q>K,平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常温下的球形容器中温度不变,K不变,Q=K,平衡不发生移动,NO2浓度不变,颜色不变;放在冰水中的球形容器中温度降低,正反应K增大,Q<K,平衡正向移动,NO2浓度减小,颜色变浅。
2.提示:(1)充入NO2时,NO2浓度增大,球形容器内颜色加深,然后气体颜色变浅,最终气体颜色比未充入NO2时的颜色深。(2)充入N2时,球形容器中气体颜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3.提示:混合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又变浅,但比原来深。平衡正向移动。
4.提示:平衡不发生移动;原因是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
对点训练
1.D 假设x+y=z,A气体的浓度为0.5 mol·L-1,容积扩大一倍,则平衡不移动,A气体的浓度应该为0.25 mol·L-1,而现在为0.3 mol·L-1,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平衡逆向移动,说明x+y>z,B的转化率降低,所以C的体积分数会降低,A、B、C错误,D正确。
2.B 根据反应特点可知,该反应是正向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①升温,平衡正向移动,COCl2转化率提高;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COCl2转化率不变;③增加CO浓度,平衡逆向移动,COCl2转化率降低;④减压,平衡正向移动,COCl2转化率提高;⑤增加COCl2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但COCl2转化率降低;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Cl2转化率提高。
知识点二
2.(1)减弱
探究活动
1.提示:放热反应。若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从300 ℃升至500 ℃,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增加,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提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K(500 ℃)<K(300 ℃)。
3.(1)提示:温度。根据方程式CO2(g)+4H2(g)CH4(g)+2H2O(g)及反应的ΔH<0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升温,C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其他条件一定时,加压,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则X表示的物理量是温度,L代表的压强。
(2)提示:L表示压强,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2平衡转化率α(CO2)增大。
对点训练
1.B B中反应的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增大压强体积减小,碘蒸气浓度增大,从而气体颜色加深,与平衡移动无关,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符合题意。
2.A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产物的物质的量增大,但体积分数不一定增大,如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增大氧气的量很多时,生成三氧化硫的体积分数可能减小,①错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产物的产量一定增加,②正确;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自身转化率降低,其他反应物浓度降低,自身浓度增大,③④错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但逆反应速率不一定降低,也可能是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不变,或者同时增大,⑤错误;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动,⑥错误。
【随堂演练】
1.C 题给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即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故可选择低温;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因此高压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可选择高压;使用催化剂只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分离出Z,可以减小Z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B 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HCl+HClO,加入AgNO3溶液后,生成AgCl沉淀,c(Cl-)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不符合题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颜色加深是因为增大压强,气体浓度均增大,体系颜色加深,B符合题意;对于反应2NO2(g)N2O4(g) ΔH<0,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体系颜色变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不符合题意;加入过量的空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提高,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符合题意。
3.A 反应N2O4(g)2NO2(g) ΔH>0,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物质的百分含量增加,曲线①表示NO2的百分含量,A项正确;压缩容器的体积,总体浓度增大,NO2的浓度也会增大,气体颜色变深,B项错误;本题提供条件无法计算c(NO2),无法计算K值,C项错误;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往该容器中充入少量稀有气体,容器的体积扩大,平衡会正向移动,D项错误。
4.A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的质量分数减小,A正确;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且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B错误;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发生移动,所以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相同,C错误;根据反应前后的化学计量数的大小可以看出,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但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而图像中的温度高时,A的转化率较大,D错误。
5.(1)x+y>z (2)逆反应 (3)固态或纯液态 (4)放
解析:(1)减压后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气体体积增大,则x+y>z。
(2)加压时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只有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B至少有一种为固态或纯液态。
(3)固态或纯液态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改变不影响反应速率,也不影响平衡的移动。
(4)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小,说明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5 / 5(共67张PPT)
第2课时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2.能从化学反应限度的角度解释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现象。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3.能运用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推测平衡移动方向及浓度、转化率等相关物理量的变化。
学习目标
目 录
知识点一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知识点二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勒·夏特列原理
随堂演练
课时作业
知识点一 
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 化学平衡移动
(1)概念:受 、 或 变化的影响,化学反应由
一种平衡状态变为另一种平衡状态的过程。
温度 
压强 
浓度 
(2)图示
某条件下的
平衡状态(Ⅰ) 不平衡 新条件下达到
平衡状态(Ⅱ)
                    
2. 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注意:化学平衡移动,说明反应速率一定改变;但反应速率改变,化学平
衡不一定移动。
【探究活动】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目的 实验1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 实验2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
的影响
实验 原理 2NO2(g) N2O4(g) ΔH=-57.2 kJ·mol-1 红棕色    无色 Fe3++nSCN- [Fe(SCN)
n]3-n(红色,n=1~6)、
2Fe3++Fe 3Fe2+
实验
目的 实验1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2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装置
实验
目的 实验1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2 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 现象 浸入冷水中的球形容器内的气体颜色变浅,浸入热水中的球形容器内的气体颜色变深 加入1 mol·L-1 FeCl3溶液或1 mol·L-1 KSCN
溶液后,溶液红色加深;加入Fe粉后,溶液
红色变浅
实验 结论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分别增大c(Fe3+)和c(SCN-),c{[Fe
(SCN)n]3-n}增大,化学平衡均向消耗反
应物的方向移动,即平衡正向移动;加入Fe
粉,由于2Fe3++Fe 3Fe2+,c(Fe3+)
减小,平衡逆向移动
交流讨论
1. 根据实验1中的实验现象,请你从K与Q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产生上
述实验现象的原因。
提示:放在热水中的球形容器中温度升高,正反应的K减小,Q>K,平
衡逆向移动,NO2浓度增大,颜色加深;常温下的球形容器中温度不变,
K不变,Q=K,平衡不发生移动,NO2浓度不变,颜色不变;放在冰水
中的球形容器中温度降低,正反应K增大,Q<K,平衡正向移动,NO2
浓度减小,颜色变浅。
2. (1)若在常温下,再充入适量的NO2气体,球形容器内的颜色将如何
变化?
提示:充入NO2时,NO2浓度增大,球形容器内颜色加深,然后气体颜色变浅,最终气体颜色比未充入NO2时的颜色深。
(2)若在常温下,再充入适量的N2,球形容器内气体的颜色是否发生
变化?
提示:充入N2时,球形容器中气体颜色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4. 对于反应:H2(g)+I2(g) 2HI(g),增大压强,平衡是否发生变
化?为什么?
3.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2气体,将
容器的容积压缩为一半,你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平衡将向什么方向移动?
提示:混合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又变浅,但比原来深。平衡正向移动。
提示:平衡不发生移动;原因是该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
【归纳总结】 
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反应类型 温度变化 K值变化 Q与K的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放热反应 升温 减小 Q>K 逆向移动
降温 增大 Q<K 正向移动
吸热反应 升温 增大 Q<K 正向移动
降温 减小 Q>K 逆向移动
2.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浓度变化 K值变化 Q与K的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反应物浓度增大 不变 Q<K 正向移动
反应产物浓度减小
反应物浓度减小 Q>K 逆向移动
反应产物浓度增大
3.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对于反应体系中有气体参与的反应:
Δvg 压强变化 Q与K的关系 平衡移动方向
>0 增大 Q>K 逆向移动
减小 Q<K 正向移动
<0 增大 Q<K 正向移动
减小 Q>K 逆向移动
=0 增大 Q=K 不移动
减小
1. 反应:xA(g)+yB(g) zC(g),达到平衡时测得A气体的浓度
为0.5 mol·L-1,当在恒温下将该容器容积扩大一倍,再次达到平衡,测得
A气体的浓度为0.3 mol·L-1,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x+y<z B. 平衡向右移动
C. B的转化率升高 D. C的体积分数降低
解析:假设x+y=z,A气体的浓度为0.5 mol·L-1,容积扩大一倍,则平衡不移动,A气体的浓度应该为0.25 mol·L-1,而现在为0.3 mol·L-1,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平衡逆向移动,说明x+y>z,B的转化率降低,所以C的体积分数会降低,A、B、C错误,D正确。

2. (2025·福建三明高二检测)COCl2(g) CO(g)+Cl2(g) ΔH>
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③增
加CO浓度、④减压、⑤增加COCl2的浓度、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
COCl2转化率的是(  )
A. ①②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⑤⑥

解析: 根据反应特点可知,该反应是正向气体体积增大的吸热反应。
①升温,平衡正向移动,COCl2转化率提高;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平衡
不移动,COCl2转化率不变;③增加CO浓度,平衡逆向移动,COCl2转化
率降低;④减压,平衡正向移动,COCl2转化率提高;⑤增加COCl2的浓
度,平衡正向移动,但COCl2转化率降低;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
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Cl2转化率提高。
知识点二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勒·夏特列原理
1.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1)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不移动。
(2)催化剂既不影响K大小,也不能使Q变化,始终保持Q=K,故平衡
不移动。
2. 勒·夏特列原理(又称为平衡移动原理)
(1)内容:如果改变平衡体系的一个条件(如温度、浓度或压强),平
衡将向 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
(2)平衡移动的结果是“减弱”外界条件的影响,而不是“消除”外界
条件的影响,更不是“扭转”外界条件的影响。
(3)适用条件:适用于判断“只改变平衡体系中的一个条件”时平衡移
动的方向。
减弱 
【探究活动】 
二氧化碳的捕集和转化是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我国科研人员提出了以
Ni/Al2O3为催化剂,由CO2(g)和H2(g)转化为CH4(g)和H2O(g)的
反应历程,其示意图如图:
交流讨论
 300 ℃下,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2与H2发生反应CO2(g)+
4H2(g) CH4(g)+2H2O(g),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若其他条
件不变,温度从300 ℃升至500 ℃,反应重新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
增加。
1. 上述反应的正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提示:放热反应。若其他条件不变,温度从300 ℃升至500 ℃,反应重新
达到平衡时,H2的体积分数增加,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 比较平衡常数K(500 ℃)和K(300 ℃)的大小。
提示: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因此K(500 ℃)<K(300 ℃)。
3. 一定条件下,反应体系中CO2平衡转化率α(CO2)与L和X的关系如图
所示,L和X表示温度或压强。
(1)X表示的物理量是什么?
提示:温度。根据方程式CO2(g)+4H2(g) CH4(g)+2H2O(g)及
反应的ΔH<0可知,其他条件一定时,升温,CO2的平衡转化率减小;其
他条件一定时,加压,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则X表示的物理量是温
度,L代表的压强。
(2)判断可知,L1> L2,其判断理由是什么?
提示:L表示压强,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CO2平衡转化率α(CO2)
增大。
【归纳总结】 
1. 催化剂与化学平衡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能改变可逆反
应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如图是使用催化剂对反应mA(g)+nB(g)
pC(g)+qD(g)的影响图像。
2. 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技巧
(1)浓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大某物质的浓度,则平衡向
减小该物质浓度的方向移动。
(2)压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增大平衡体系的压强,则平衡
向减小压强的方向(气态物质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对于反应前后气态
物质系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平衡体系的压强,平衡不移动。
(3)温度: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则平衡
向消耗热量(吸热)的方向移动。
注意:当外界条件改变时,不宜用勒·夏特列原理来分析反应体系中物质的
转化率和百分含量的变化。
1.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在溴水中存在如下平衡:Br2+H2O HBr+HBrO,当加入NaOH溶液
后颜色变浅
B. 对2HI(g) H2(g)+I2(g)平衡体系,增加压强使颜色变深
C. 反应:CO+NO2 CO2+NO ΔH<0,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
移动
D. 氯水宜保存在低温、避光条件下
解析: B中反应的反应前后气体计量数之和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
动,增大压强体积减小,碘蒸气浓度增大,从而气体颜色加深,与平衡移
动无关,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符合题意。

2. 已建立平衡的某可逆反应,当改变条件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反应产物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②反应产物的产量一定增加 ③反应物
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④反应物浓度一定降低 ⑤逆反应速率一定降低 ⑥
使用合适的催化剂
A. 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④

解析: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产物的物质的量增大,但体积分
数不一定增大,如二氧化硫和氧气的反应,增大氧气的量很多时,生成三
氧化硫的体积分数可能减小,①错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产物
的产量一定增加,②正确;增大某一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
动,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增大,自身转化率降低,其他反应物浓度降低,
自身浓度增大,③④错误;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
逆反应速率,但逆反应速率不一定降低,也可能是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
应速率不变,或者同时增大,⑤错误;加入催化剂,正、逆反应速率同等
程度增大,平衡不移动,⑥错误。
随堂演练
1. 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X(s)+3Y(g) 2Z(g)(正反应
为放热反应)。为了使该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可选择的条件是( )
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催化剂 ⑥分离出Z
A. ①③⑤ B. ②③⑤
C. ②③⑥ D. ②④⑥

解析: 题给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降低温度可以使平衡向正反应
方向移动,即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故可选择低温;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
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因此高压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可选择高
压;使用催化剂只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不能使平衡发生移
动;分离出Z,可以减小Z的浓度,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2. 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HCl+HClO,加入AgNO3溶液后,溶液
颜色变浅
B. 对于反应CO(g)+NO2(g) CO2(g)+NO(g),增大平衡体系
的压强,可使颜色变深
C. 对于反应2NO2(g) N2O4(g) ΔH<0,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颜
色变深
D. SO2催化氧化成SO3的反应,加入过量的空气

解析: 氯水中存在平衡:Cl2+H2O HCl+HClO,加入AgNO3溶液后,生成AgCl沉淀,c(Cl-)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不符合题意;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颜色加深是因为增大压强,气体浓度均增大,体系颜色加深,B符合题意;对于反应2NO2(g) N2O4(g) ΔH<0,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体系颜色变深,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不符合题意;加入过量的空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SO2的转化率提高,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D不符合题意。
3. 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2O4(g),发生反应N2O4
(g) 2NO2(g) ΔH>0,体系中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体积分数)与
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①表示NO2的百分含量
B. 反应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气体颜色变浅
C. 若m点为反应平衡点,此时平衡常数K=1
D. 反应达到平衡后,往该容器中充入少量稀有气体,平
衡不移动

解析: 反应N2O4(g) 2NO2(g) ΔH>0,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
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O2物质的百分含量增加,曲线①表示NO2的百分
含量,A项正确;压缩容器的体积,总体浓度增大,NO2的浓度也会增
大,气体颜色变深,B项错误;本题提供条件无法计算c(NO2),无法计
算K值,C项错误;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往该容器中充
入少量稀有气体,容器的体积扩大,平衡会正向移动,D项错误。
4. 如图所示的各图中,表示2A(g)+B(g) 2C(g)(ΔH<0)这个
可逆反应的正确图像为[注:φ(C)表示C的质量分数,p表示气体压强,
c表示浓度](  )

解析: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C的质量
分数减小,A正确;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即向正
反应方向移动,v正>v逆,且增大压强,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B错误;
催化剂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发生移动,所以达到平衡
时,C的浓度相同,C错误;根据反应前后的化学计量数的大小可以看出,
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但该反应为放热反
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而图像中的温度
高时,A的转化率较大,D错误。
5. 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A+yB zC达到平衡状态。
(1)已知A、B、C都是气体,在减压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x、
y、z的关系是 。
解析:减压后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气体体积增大,则x+y>z。
(2)已知C是气体,且x+y=z,在加压时,如果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
一定向 方向移动(填“正反应”或“逆反应”)。
解析:加压时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方向移动,只有可能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B至少有一种为固态或纯液态。
x+y>z
逆反应
(3)已知B、C是气体,现增加A的物质的量(其他条件不变),平衡不
移动,则A是 物质。
解析:固态或纯液态物质的物质的量的改变不影响反应速率,也不影响平衡的移动。
(4)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小,则正反应是 热反应。
解析:加热后C的质量分数减小,说明逆反应是吸热反应,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固态或纯液态

课时作业
1. 下列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 SO2被氧化为SO3,往往需要使用催化剂:2SO2(g)+O2(g) 2SO3
(g)
B. 500 ℃温度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反应:N2(g)+3H2(g) 2NH3
(g) ΔH<0
C. H2、I2、HI平衡混合气体加压后颜色加深:H2(g)+I2(g) 2HI
(g)
D. 实验室采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收集氯气:Cl2+H2O H++Cl-+
HClO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加入催化剂有利于加快二氧化硫生成三氧化硫的反应速率,但
是不会引起平衡移动,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A错误;合成氨的正反
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500 ℃左右的温度比室温更有利
于合成氨反应,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B错误;H2(g)+I2(g)
2HI(g)的平衡中,增大压强,浓度增加,颜色加深,平衡不移动,不能
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C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X(?)+Y(g) Z(s)已达
到平衡,此时升高温度则气体的密度增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X可能是气态、液态或固态
B. 正反应为放热反应,X一定为气态
C. 若X为非气态,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D. 若加入少量的Z,该平衡向左移动
解析: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升高温度气体的密度增大,说明气体质量增加,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放热,平衡逆向移动,Y(g)的质量增加,所以不管X是气态、液态或固态,气体的密度都增大,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下列叙述及解释正确的是(  )
A. 2NO2(g)(红棕色) N2O4(g)(无色) ΔH<0,在平衡后,对
平衡体系采取缩小容积、增大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
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B. H2(g)+I2(g) 2HI(g) ΔH<0,在平衡后,对平衡体系采取增
大容积、减小压强的措施,因为平衡不移动,故体系颜色不变
C. FeCl3+3KSCN Fe(SCN)3(红色)+3KCl,在平衡后,加少量
KCl,因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体系颜色变浅
D. 对于N2+3H2 2NH3,平衡后,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充入O2,平衡左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A项,缩小容积,平衡右移,但NO2浓度仍增大,颜色变深;B
项,扩大容积,平衡不移动,但由于c平(I2)减小,故体系颜色变浅;C
项,由于KCl没有参与反应,故对平衡无影响;D项,压强不变,充入O2
(O2不参与反应),容积扩大,平衡左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已知:C(s)+CO2(g) 2CO(g) ΔH>0。该反应达到平衡后,
下列条件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的是(  )
A. 升高温度和减小压强
B. 降低温度和减小压强
C. 降低温度和增大压强
D. 升高温度和增大压强
解析: C和CO2反应生成CO,气态物质系数增大,ΔH>0,反应吸
热。所以减小压强、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如图为一带可移动隔板的密闭容器,某温度下,左、右两侧反应均达到
平衡,此时隔板处于容器中央。若保持温度不变,向左侧容器中充入一定
量的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侧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 左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 右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两侧平衡均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 向左侧容器中通入H2,H2的浓度增大,平衡右移,但总压强增
大,隔板右移,右侧压强增大,使右侧反应平衡右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在容积和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X和足量Y,发生反应:2X
(g)+Y(s) Z(g)+W(g),建立平衡后,若再加入b mol X,下
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平衡正向移动 B. X的转化率不变
C. Y的转化率增大 D. X的转化率减小
解析: 在容积和温度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X和足量Y,发生反
应:2X(g)+Y(s) Z(g)+W(g),建立平衡后,若再加入b mol
X,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Y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加入X,最后达到平衡状态,相当于增大压强,X的平衡转化率不变,Y的
转化率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工业上用CO生产甲醇的反应为CO(g)+2H2(g) CH3OH(g) 
ΔH<0。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v正、v逆相等时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
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v逆>v正,A正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
,化学平衡正向移动,H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B正确;在其他条件
不变时,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缩短,先达到平
衡,并且增大压强,化学平衡正向移动,CH3OH的平衡含量会增大,C正
确;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的逆反应方向移动,
导致CH3OH的平衡产率降低,不会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现象,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25·福建福州高二质检)已知CH4(g)+2NO2(g) CO2(g)+
N2(g)+2H2O(l) ΔH<0,NO2的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压强(改变体
积)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Y1>Y2
B. X和Y分别代表压强和温度
C. 平衡常数:Ka=Kb>Kc
D. b点NO2的浓度与c点NO2的浓度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该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
动,二氧化氮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可知X表示温度,Y表示压强,且加
压时二氧化氮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则Y1<Y2,A项错误;该反应是气体
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压强增大,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氮的平衡转化
率增大,和图示不符合,则X表示温度,Y表示压强,B项错误;由B项
分析X表示温度,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升温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
减小,温度相同时,K相同,则Ka=Kb>Kc,C项正确;由图可知b、c
两点NO2的平衡转化率相等,但两点的压强不同,所以体积不同,则
浓度不相等,D项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某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X,发生反应2X(s) Y
(s)+Z(g),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升高温度,若c(Z)增大,则ΔH>0
B. 加入一定量Z,达到新平衡后m(Y)减小
C. 加入等物质的量的Y和Z,达到新平衡后c(Z)增大
D. 加入一定量氩气,平衡不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可知,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
移动,而c(Z)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故ΔH>0,A正确;加入一定
量Z,Z的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故达到新平衡后m(Y)减小,B正
确;加入等物质的量的Y和Z,Y为固体,不影响化学平衡,Z的浓度增
大,平衡逆向移动,由于X、Y均为固体且温度不变,故K=c(Z),达
到新平衡后c(Z)不变,C错误;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一定量氩气,Z
的平衡浓度保持不变,平衡不移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反应:mX
(g) nY(g) ΔH=Q kJ·mol-1。反应达到平衡时,Y的物质的量浓
度与温度、气体体积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气体体积/L c(Y)/(mol·L-1) 温度/℃ 1 2 3
100 1.00 0.75 0.53
200 1.20 0.90 0.63
300 1.30 1.00 0.7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n
B. Q<0
C. 温度不变,压强增大,Y的质量分数减少
D. 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升高温度,c(Y)增大,平衡右移,所以Q>0,B、D项错误;气体体积增大1倍,若平衡不移动,c(Y)应减小为一半,现c(Y)比一半大,即减压平衡向右移动,m<n,A项错误,C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5·福建福州高二质检)将0.4 mol N2O4气体充入2 L的密闭容器中
发生如下反应:N2O4(g) 2NO2(g) ΔH>0,在温度为T3、T4时,
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 A、B两点N2O4的转化率:A<B
C. 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
D. 由A点到B点,可以用降温的方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图可知:A、C两点平衡时温度相同,C点对应压强大,反应
速率大,A项错误;由图可知:A、B两点平衡时压强相同,温度不同,A
点NO2的体积分数大于B点,而反应N2O4(g) 2NO2(g) ΔH>0,温
度升高,平衡向右移动,NO2体积分数增大,温度:T4>T3,转化率:A
>B,B项错误;A、C两点温度相同,C点压强大,C点容器体积小,则二
氧化氮浓度大,因此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浅、C深,C项错误;由B项
分析知,A点平衡时温度T4高于B点平衡时温度T3,故由A点到B点需要降
低温度,D项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一定条件下,在2 L密闭容器中加入等物质的量的FeO和CO,发生下列
反应:FeO(s)+CO(g) Fe(s)+CO2(g),在T1、T2温度下,物
质的量n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平衡前,随着反应的进行,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
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
B. 平衡时,增大压强(缩小容积),CO2的浓度
增大
C. 该反应的ΔH<0,T1、T2对应的平衡常数K1<K2=1.5
D. t1时刻的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也可能是加入了氮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由题意和图可知T1下,达到平衡的时间较短,达到平衡时生成
1.0 mol CO2;T2下,达到平衡的时间较长,达到平衡时生成1.2 mol
CO2。反应正向建立平衡,CO转化为CO2,容器内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
量逐渐增大,A正确;反应前后气体系数之和相等,加压,平衡不移动,
但容积减小,CO2的浓度增大,B正确;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达到平
衡所需时间越短,即T1>T2,结合分析可知升高温度,二氧化碳的平衡量
减小,平衡逆向移动,则该反应的ΔH<0,升温后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
数减小,则K1<K2,由反应前n(FeO)=n(CO)=2.0 mol,T2平衡时
n(CO2)=1.2 mol,n(CO)=0.8 mol,则K2= =1.5,C正确;
t1时刻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瞬间增大,不可能是加入催化剂和加入氮气,
只能是充入二氧化碳,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 2Z(g),已知
X为有色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Y为固体,增大容器容积,平衡不移动,体系颜色不变
B. 若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平衡逆向移动,则Y为气体
C. 若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再充入Z,达到平衡后Z的体积分数一定增大
D. 若Y为气体,压缩容器容积,平衡正向移动,体系颜色变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若Y为固体,增大容器容积,平衡不移动,X的浓度减小,体系
颜色变浅,A错误;若保持体系压强不变,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变
大,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逆向移动,则Y为气体,B正确;若保持容器容
积不变,再充入Z,若Y为固体,平衡不移动,则Z的体积分数不变,C错
误;若Y为气体,压缩容器容积,X的浓度增大,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但体
系颜色加深,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在密闭容器中,使2 mol N2和6 mol H2混合发生下列反应:N2(g)+
3H2(g) 2NH3(g) ΔH<0。
(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N2和H2的浓度之比是 ;N2和H2的转化
率之比是 。
解析:对于反应N2(g)+3H2(g) 2NH3(g) ΔH<0,在密闭容器中,开始时n(N2)∶n(H2)=2∶6=1∶3,反应时消耗n(N2)∶n(H2)=1∶3,故平衡时n(N2)∶n(H2)=1∶3,所以c(N2)∶c(H2)=1∶3,转化率之比为1∶1。
1∶3
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升高平衡体系的温度(保持容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
质量 ,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大,总质量不变,故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由ρ= 知密度不变。
(3)当达到平衡时,充入氮气,并保持容积不变,平衡将 (填
“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解析:达到平衡后,充入氮气,并保持容积不变,增大了氮气的浓度,使平衡正向移动。
变小
不变
正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若容器恒容、绝热,加热使容器内温度迅速升至原来的2倍,平衡
将 (填“向左移动”“向右移动”或“不移动”)。达到新
平衡后,容器内温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原来的
2倍。
解析:若容器恒容、绝热,加热使容器内温度迅速升至原来的2倍,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即逆向移动,达到新平衡后,容器内温度大于原来的温度,小于原来温度的2倍。
向左移动
小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