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同步练习(含解析) 北京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同步练习(含解析) 北京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3 23:0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为探究白烟成分,有同学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建立假设 B.设计实验 C.获得结论 D.交流评价
2.每年的9月16日为“国际臭氧层保护日”,臭氧层遭到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这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分析解释
C.获取证据 D.形成假设
3.下列是一些物质的自我介绍,其中介绍自己物理性质的是
A.“氩气”:我具有稳定性 B.“蜡烛”:我能燃烧
C.“铜丝”:我是紫红色 D.“铁钉”:我容易生锈
4.吴平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建立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做出结论
5.某化学兴趣小组做如图所示的实验,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用一个杯子将蜡烛罩住,请你帮他们猜想一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A.蜡烛正常燃烧,杯内液面不变 B.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下降
C.蜡烛正常燃烧,杯内液面上升 D.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上升
6.根据实验现象可推断物质的性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石蜡浮在水面: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B.点燃蜡烛,火焰附近的石蜡熔化成液体:石蜡的熔点比较低
C.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石蜡中含有水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具有可燃性
7.某兴趣小组设计并制作了如图所示的简易制氧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气密性良好是制氧成功的关键之一
B.MnO2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C.瓶B中的水能起到加湿氧气和监测氧气流速的作用
D.瓶A中液体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反应吸收热量
8.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了加入二氧化锰,结果是
A.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增大 B.产生氧气的总质量减少
C.产生氧气速度慢 D.没有氧气生成
9.兴趣小组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蜡烛的燃烧,用氧气传感器测得容器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容器内氧气的质量分数为21%
B.蜡烛熄灭后,容器内气体中只含有二氧化碳
C.燃烧过程中,容器内氧气体积分数逐渐增大
D.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6%蜡烛不能燃烧
10.利用传感器采集蜡烛在密闭容器内燃烧过程中O2和CO2体积分数的变化,以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实验过程中采集到的数据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图乙中的数据可以说明空气中O2的含量高于CO2
B.蜡烛燃烧初期,O2的体积分数下降后又升高可能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
C.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是燃烧过程中消耗完了O2
D.燃着的蜡烛能在O2浓度为18%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
11.在“蜡烛燃烧”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猜想与假设”的是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可能是石蜡小颗粒
B 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什么? 烧杯内壁有水雾
C 如何证明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蜡烛火焰哪层亮度最高? 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其炭化程度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
12.根据现象,分析石蜡具有的性质?
13.教材变式题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如下探究。
(1)小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如图1。结论:石蜡的硬度 ,密度比水 。
(2)小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2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变黑。
(3)如图3所示,检验蜡烛燃烧的产物。
①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烧杯内壁出现 。
②另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 。
③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有 。
1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热水中,石蜡首先 ,冷却后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熔点 ,密度比水 。
(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的火焰分为 、 层,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 2s后取出观察到滤纸炭化形成黑圈(如图),说明 、 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出现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
15.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是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 于是她开始了探究。
①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能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术环节中的 (填序号,下同)。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设计实验方案 d.得出结论
②按照小婷的想法进行探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在将两种食盐配制成食盐水时,不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取用盐的质量
b.取用盐的颗粒大小
c.取用水的质量
d.食盐是否完全溶解
(2)冬春季通常是流感高发季节,做好个人防护尤为重要。酒精(C2H5OH)是一种常用的杀菌消毒剂,对其描述如下:①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燃烧;③常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④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⑤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上述文字中,属于酒精的物理性质有 (填序号,下同),化学性质有 ,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 ,发生的化学变化有 ,用途有 。
(3)请写出酒精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16.人类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追求光明的历程。人类照明经历了如图所示的过程。
请结合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在上述照明方法中, 照明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蜡烛燃烧的过程并不简单,主要包含以下过程:a.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b.石蜡蒸气再燃烧。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填a或b下同)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制造电灯的过程需要a.设计灯的形状b.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c.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这些过程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a或b或c)。
(4)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最能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是_____。
A.蜡烛变短 B.放出大量的热 C.发出黄光 D.生成小水珠
17.某化学小组在进行“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请你帮他们把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方法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出现 蜡烛燃烧生成
(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 澄清石灰水变 蜡烛燃烧生成
(3)熄灭蜡烛,用火柴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白烟 (填“能”或“不能”)重新燃烧 白烟是
18.某学校八年级(9)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蜡烛的燃烧进行了如图探究:
(1)小月同学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别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如图①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如图②,小亮同学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可观察到现象 。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现象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蜡烛燃烧生成 和 。
(3)小聪同学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果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他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成因
(4)如图③,小芳在蜡烛火焰上方斜插入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产生黄色火焰,这是由于 。
19.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1.3体验化学科学探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D C D C D C
题号 11
答案 A
1.B
【详解】提出“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燃白烟”,属于设计实验的环节。
故选B。
2.D
【详解】科学探究过程要经历的主要环节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根据题目信息,臭氧层遭到破坏是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某同学查阅资料后提出“臭氧层遭到破坏可能与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物质有关”,是对臭氧层遭到破坏的假设性解释,因此属于科学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D。
3.C
【详解】A、 具有稳定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B、 能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C、 紫红色,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 容易生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C
【详解】A、建立假设是指提出一个可测试的预测(如“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但题干中,没有提出新假设,而是针对已有假设(呼出的气体可能是二氧化碳)提出检验方法,因此不属于建立假设。故该选项错误;
B、收集证据是指实际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如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气体并观察变化)。题干中提出方法,并未执行实验或收集数据,因此不属于收集证据。故该选项错误;
C、设计实验是指规划实验方案,题目中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这正是设计一个具体实验来验证假设,题干描述符合设计实验环节。故该选项正确;
D、做出结论是指基于实验证据推断结果(如“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题干中未进行实验,也没有得出结论,因此不属于做出结论。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C。
5.D
【详解】随着蜡烛的燃烧,杯子中的氧气越来越少,蜡烛的火焰会逐渐熄灭;杯子内氧气减小,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杯子内的气压减小,水就会进入杯子,液面上升,故选:D。
6.C
【详解】A、石蜡浮在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点燃蜡烛,火焰附近的石蜡熔化成液体,说明石蜡的熔点比较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取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石蜡燃烧的火焰上方,发现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而不是石蜡中含有水,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详解】A、装置气密性良好是制氧成功的关键之一,故选项说法正确;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为水和氧气,即MnO2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C、瓶B中的水能起到加湿氧气和监测氧气流速的作用,故选项说法正确;
D、瓶A中液体温度逐渐升高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C
【详解】A、氯酸钾制氧气时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其作用是加快反应速率,但不改变最终生成的氧气总质量,忘记加入二氧化锰时,氧气总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B、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了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氧气总质量不变,选项错误。
C、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了加入二氧化锰,会使产生氧气速度慢,选项正确。
D、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反应的发生,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忘了加入二氧化锰,仍会有氧气生成,选项错误。
故选C。
9.D
【详解】A、由图2可知,蜡烛燃烧前,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不是质量分数,说明蜡烛燃烧前,容器内的气体是空气,不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由图可知,蜡烛熄灭后,氧气的体积分数不是零,故蜡烛熄灭后,容器内的气体中含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不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消耗氧气,燃烧过程中,容器内氧气的体积分数逐渐减小,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蜡烛熄灭时,氧气的体积分数为16%,说明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16%蜡烛不能燃烧,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详解】A、瓶内蜡烛燃烧过程中,氧气浓度随着参与燃烧而逐渐降低,符合曲线1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随着燃烧的进行而逐渐升高,符合曲线2的变化,结合图可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明显高于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B、蜡烛燃烧消耗氧气,故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降,但是燃烧放热,又导致气体体积膨胀,因此O2的体积分数下降后又升高可能原因是燃烧放热引起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氧气浓度为15.6%时,蜡烛熄灭,说明蜡烛熄灭的原因不是因为燃烧过程中消耗完了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图可知,当氧气浓度低于15.6%、二氧化碳浓度大于3.8%时蜡烛不再燃烧,故燃着的蜡烛能在O2浓度为18%的混合气体中保持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1.A
【详解】A、可能是石蜡固体小颗粒,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与假设,故选项正确;
B、烧杯内壁有水雾,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收集证据,故选项错误;
C、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解释与结论,故选项错误;
D、将火柴梗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观察其炭化程度,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实验方案设计,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2.石蜡是白色、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硬度较低,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详解】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闻一闻气味,并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轻易切下,石蜡漂浮在水面,说明石蜡具有的性质:石蜡是白色、圆柱状、固体,有轻微气味,硬度较低,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13.(1) 小 小
(2)a
(3) 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1)蜡烛能被小刀切开,说明硬度小;
漂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
(2)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所以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2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外焰)处最先变黑;
(3)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会观察到在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另将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还生成二氧化碳。故填: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
14.(1) 熔化 低 小
(2) 三/3 外焰
(3) 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热水中,石蜡首先熔化,冷却后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熔点小,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发现蜡烛的火焰分为 焰心、内焰、外焰三层,将一张滤纸从火焰上方盖下,1~2s后取出观察到滤纸炭化形成如图所示的黑圈,说明外焰的温度最高,外层的滤纸先变黑。
(3)蜡烛燃烧有水生成,故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5.(1) c b
(2) ① ② ④ ⑤ ③
(3)酒精+氧气二氧化碳+水
【详解】(1)①小婷认为可以尝一下去鉴别,这种想法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故选c。
②对比实验要控制变量,则要控制盐的质量、水的质量、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不需要控制盐的颗粒大小,因为颗粒大小只是影响溶解快慢,不影响该实验结果,故选b。
(2)①颜色、气味、状态等均属于物理性质;
②易燃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
③用作燃料属于用途;
④气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燃烧过程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则属于物理性质的有①,化学性质有②,发生的物理变化为④,发生的化学变化有⑤,用途有③。
(3)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16.(1)电灯
(2) a b
(3)a
(4)D
【详解】(1)篝火、油灯和蜡烛的燃烧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电灯照明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a石蜡先熔化成液态,再汽化成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蒸气再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3)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科学,b研制发光效率高的灯丝c研制透光性能好的玻璃均与化学有关;a设计灯的形状是与化学无关的内容,不是化学研究的内容;
(4)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蜡烛燃烧生成小水珠,说明有新物质生成,说明其发生化学变化,蜡烛变短、放出大量的热、发出黄光都不能说明发生化学变化,故选D。
17. 水雾 水/H2O 浑浊 二氧化碳/CO2 能 石蜡固体小颗粒
【详解】蜡烛燃烧生成水,则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白烟为石蜡固体小颗粒,具有可燃性,则白烟能重新燃烧。
18.(1) a 外焰
(2) 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3)C
(4)汽化的石蜡蒸气被导出后点燃
【详解】(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即与外焰接触部分最先变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可得出结论: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3)A、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应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应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不符合题意;
C、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应查找原因,不能不予理睬,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应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成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因蜡烛受热时会发生汽化,在蜡烛火焰上方斜插入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产生火焰,是由于汽化的石蜡蒸气被导出后点燃。
19.(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