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初步认识燃料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防火涂料,将其涂在房屋楼板表面就能起到防火的作用。这种涂料能防火的原因是
A.使楼板与氧气隔绝 B.这种涂料可以燃烧
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 D.能够降低楼板温度
2.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
A. B.
C. D.
3.化学反应不仅生成新物质,还伴随着能量变化。下列事例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A.水车汲水灌溉 B.风力发电 C.太阳能供热 D.火力发电
4.下列有关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
B.在炉火上放一盆水,可以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转移到通风处
D.一氧化碳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缺氧
5.用如图所示的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接触氧气,需要补充的是
A.在铜片上放一块白磷
B.在热水中放一块红磷
C.向热水中的白磷持续通N2
D.提高热水的温度至100℃(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 )
6.下列标志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
A. B. C. D.
7.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的是
A. B. C. D.
8.如图所示,关闭止水夹a、b、c,取两根粗细、长度均相同的光亮铁丝,将其中一根盘成螺旋状,一端系火柴。点燃火柴待快燃尽时,分别插入大小相同、充满氧气且底部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塞紧瓶塞,待两根铁丝都燃烧完,观察现象。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已知:装置气密性良好)
A.甲、乙中火柴的作用均是引燃铁丝
B.乙中铁丝燃烧更剧烈
C.实验结束,冷至室温后,打开a、b、c,观察到乙中进入的水比甲多
D.实验结束,冷至室温后,打开a、b、c,观察到甲、乙中进入的水一样多
9.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接触氧气,需要补充的是
已知: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260℃。
A.在铜片上放一块白磷 B.在热水中放一块红磷
C.向热水中的白磷持续通 D.提高热水的温度至100℃
10.2024年11月9日是第3个全国消防日,主题是“全民消防,生命至上”。中学生应具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B.在有明火的区域内可以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
C.图书馆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11.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用50毫升形试管及烧杯(烧杯中装有的热水)进行了如图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对比a、b,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B.对比a、c,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只是提供热量 D.对比b、c,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二、非选择题
12.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 产生的,最常见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如利用天然气做饭等。
13.康康同学利用下面微型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该装置的优点是 。
(2)挤压右边滴管并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由此可以说明燃烧
(3)该实验的缺点是 。
《2.1初步认识燃料》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B A A A D A B
题号 11
答案 D
1.A
【详解】燃烧的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将新型防火涂料涂在房屋楼板表面能起到防火的作用,是因为该防火涂料隔绝了楼板与氧气的接触,楼板因不能接触到氧气而无法燃烧,故选:A。
2.C
【详解】A、该图标表示禁止携带火种,A选项错误;
B、该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B选项错误;
C、该图标表示禁止吸烟,C选项正确;
D、该图标表示禁止放置易燃物,D选项错误。
故选:C。
3.D
【详解】A、水车汲水过程中,通过水力提供能量,没有通过化学变化提供能量;
B、风力发电过程中,通过风力提供能量,没有通过化学变化提供能量;
C、太阳能供热过程中,通过太阳光提供能量,没有通过化学变化提供能量;
D、火力发电过程中,化学能转化成电能,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
故选D。
4.B
【详解】A、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能导致人中毒窒息,A选项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炉火上放一盆水,无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B选项错误;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转移到通风处,吸入充足的氧气可减缓中毒症状,C选项正确;
D、一氧化碳能与人体内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结合,大幅降低血红蛋白的输氧能力,导致人体缺氧,D选项正确。
故选:B。
5.A
【详解】A、在铜片上放一块白磷,白磷温度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燃烧,但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不会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A符合题意;
B、在热水中放一块红磷,由于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则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红磷都不燃烧,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B不符合题意;
C、氮气不支持燃烧,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氮气,白磷仍不燃烧,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
D、将水的温度升高至100℃,铜片上的红磷和水里的白磷均不会燃烧,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A
【详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标志,故正确;
B、图中所示标志爆炸性物质标志,故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错误;
D、图中所示标志腐蚀性物质标志,故错误;
故选A。
7.A
【详解】A、甲中燃烧的蜡烛罩上烧杯后,一会儿后与氧气隔绝,熄灭了,说明燃烧需要氧气参加,故正确;
B、滤纸片和乒乓球片都与氧气接触,乒乓球片燃烧起来,滤纸片没有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不仅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C、小石头不能燃烧,小木块能够燃烧,说明小石头不是可燃物,小木块是可燃物,故错误;
D、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同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故选A。
8.D
【详解】A、甲、乙中火柴的作用均是引燃铁丝,故A说法正确;
B、乙中的铁丝制成了螺旋状,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剧烈,故B说法正确;
C、乙中的铁丝制成了螺旋状,增大了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乙中铁丝与氧气燃烧比甲中铁丝与氧气燃烧更充分,所以实验结束,冷至室温后,打开a、b、c,观察到乙中进入的水比甲多,故C说法正确;
D、乙中铁丝与氧气燃烧比甲中铁丝与氧气燃烧更充分,所以实验结束,冷至室温后,打开a、b、c,观察到乙中进入的水比甲多,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9.A
【详解】A、在铜片上放一块白磷,白磷温度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能燃烧,但水中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对比可知,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该选项符合题意;
B、在热水中放一块红磷,由于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则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的红磷都不燃烧,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向热水中的白磷通氮气,白磷仍不燃烧,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将水的温度升高至100℃,铜片上的红磷和水里的白磷均不会燃烧,不能得出燃烧的条件,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B
【详解】A、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性颗粒,混有一定量的空气,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爆炸,故要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故A说法正确;
B、酒精易燃且易挥发酒精蒸气,在有明火的区域内不可以喷洒含酒精的消毒剂,防止产生火灾,甚至爆炸,故B说法错误;
C、图书馆失火,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是因为二氧化碳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档案的损坏,故C说法正确;
D、厨房燃气管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可以稀释燃气,以防遇明火发生爆炸,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1.D
【详解】A、a处红磷不燃烧,b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上,故选项说法错误;
B、a处红磷不燃烧,c处白磷不燃烧,不能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C、烧杯中热水的作用为提供热量和隔绝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
D、b处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c处的白磷不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2.化学反应
【详解】大量事实和研究证明,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最常见的就是生活燃料的使用,如利用天然气做饭等。
13.(1)节约药品、现象明显
(2)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详解】(1)微型装置使用药品较少,可以节约药品,且现象明显;
(2)挤压右滴管并微加热燃烧管,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白磷和红磷都是可燃物,都接触氧气,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说明燃烧需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白磷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该实验的缺点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