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3认识原子和分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现象或事实,用微观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A.热胀冷缩,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B.构成二氧化碳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C.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离子在化学变化中也不能再分
2.科学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拉瓦锡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B.门捷列夫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
C.闵恩泽为石油化工催化剂制造奠定基础
D.道尔顿确定了空气的组成
3.M元素的离子为M2+,其核外电子数为a,核内中子数为b,则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a+b+2 B.a+b-2 C.a+b D.b+2
4.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不显电性 B.原子是实心球体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
5.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6.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钡 B.氦气 C.二氧化氮 D.铜
7.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B.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原子做有规则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
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8.在催化剂作用下,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氮气和氢气均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
C.氨气具有氮气和氢气的化学性质 D.氮原子和氢原子是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9.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原子结构模型 B.地壳元素含量模型
C.物质分类模型 D.空气组成模型
10.氮气在一定条件下会变为超临界流体,超临界氮气具有极强的扩散能力和溶解能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超临界氮气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作溶剂使用
B.超临界氮气中氮气分子不再运动
C.超临界氮气中氮气分子与空气中氮气分子大小相同
D.超临界氮气与氮气的化学性质相同
11.锂电池应用广泛。锂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x为3 B.锂原子的核外电子带正电
C.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
12.若以碳12 原子质量的 1/6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根据此标准,下列有关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 B.NaOH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0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 D.C 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
二、非选择题
13.在化学变化中, 本身发生变化,而 本身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构成新物质。所以, 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14.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与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 。
15.同学们围绕分子的基本性质开展了如下探究活动。
如图1所示为探究氨分子运动性质的实验改进装置。
查阅资料:浓氨水易挥发,挥发出的氨气溶于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1)在气密性良好的前提下,用注射器抽取浓氨水,推动注射器活塞将浓氨水通过导管挤入下端两侧玻璃管内,此时观察到 从微观角度解释,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
(2)马上将装置下端玻璃管底部同时浸入装有等体积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发现 (填“左侧”或“右侧”)滤纸条变红的速率更快,说明 。
图2是氢分子和氧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
(3)在A、B和C中,能通过比较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的是 (填字母)。从图中可见,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 有关。
《3.3认识原子和分子》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D C D C D B
题号 11 12
答案 D C
1.B
【详解】A、热胀冷缩是由于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间隔增大,分子大小没有改变,错误。
B、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正确。
C、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而不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错误。
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如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但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可以被再分或改变,错误。
故选B。
2.C
【详解】A、 元素周期表是由门捷列夫编制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B、 门捷列夫编制了元素周期表,而近代原子学说是由道尔顿提出的,选项不符合题意;
C、 闵恩泽是中国著名石油化工专家,在催化剂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催化剂之父”,推动了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选项符合题意;
D、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而确定空气组成的是拉瓦锡,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A
【详解】M元素的离子为M2+,其核外电子数为a,则M的质子数为a+2,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故M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b+2;
故选:A。
4.B
【详解】A、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所带电荷与核外电子的电荷数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在核外高速运动,所以原子不是实心球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原子可以构成分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D
【分析】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
【详解】A、图中只含有这1种分子,不属于混合物,A选项错误;
B、图中只含有这1种分子,不属于混合物,B选项错误;
C、图中只含有这1种原子,不属于混合物,C选项错误;
D、图中含有、这2种分子,属于混合物,D选项正确。
故选:D。
6.C
【详解】A、氯化钡(BaCl2)由钡离子(Ba2+)和氯离子(Cl-)构成,该选项错误;
B、氦气(He)属于稀有气体,由氦原子直接构成,该选项错误;
C、二氧化氮(NO2)由二氧化氮分子构成,该选项正确;
D、铜(Cu) 是金属单质,由铜原子构成,该选项错误。
故选C。
7.D
【详解】A、分子与原子不能比较大小,只能说分子比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性质相同,都是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故选项说法错误;
C、分子和原子之间都有间隔,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则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C
【详解】A、氮气由氮分子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该选项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发生了改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为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氨气的化学性质由氨气分子保持,该选项说法错误;
D、原子为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则氮原子和氢原子是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9.D
【详解】A、原子是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该模型错误,不符合题意;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硅、铝、铁、钙等,该模型错误,不符合题意;
C、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属于混合物,由同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混合物和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化合物和纯净物属于包含关系,该模型错误,不符合题意;
D、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78%,其次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分数的21%,然后是其他气体,该模型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0.B
【详解】A、超临界氮气溶解能力强,可能作为溶剂。题干明确其溶解能力,故正确;
B、分子始终运动,超临界流体中分子运动未停止。此说法违背分子基本性质,故错误;
C、同种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变,超临界氮气与普通氮气分子大小相同,故正确;
D、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超临界氮气与普通氮气化学性质一致,故正确;故选B。
11.D
【详解】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3=x+1,x=2,不符合题意;
B、锂原子的核外电子带负电,不符合题意;
C、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故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不符合题意;
D、由C的分析可知,锂原子的质子数为3,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分析】一般情况下,,若以碳12原子质量的1/6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则,对比可知新标准下相对原子质量的值是原值的一半。
【详解】A、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则新标准下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A选项错误;
B、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0,则新标准下NaOH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B选项错误;
C、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新标准下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C选项正确;
D、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则新标准下C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D选项错误。
故选:C。
13. 分子 原子 原子
【详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构成新物质;
所以说,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
14.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的为;
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与碳-12质量的()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
15.(1) 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 氨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上,溶于水并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 左侧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3) BC 分子种类
【详解】(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的氨分子不断运动,溶于酚酞溶液中形成氨水,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则可观察到滤纸条自下而上慢慢变红;
(2)由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则可观察到左侧滤纸条变红的速率更快;
(3)实验B和C中,C的温度较高,分子运动速率较快,通过比较BC得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通过对比A、B可知,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除温度外,还与分子种类有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