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启航化学之旅同步练习 (含解析) 北京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启航化学之旅同步练习 (含解析) 北京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5.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0-14 09:25: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启航化学之旅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进行“探究铜绿的性质”实验中,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A.取少量铜绿 B.倒少量稀盐酸
C.点燃酒精灯 D.加热铜绿
2.以下仪器名称书写正确的是
A.椎形瓶 B.长劲漏斗
C.水糟 D.烧杯
3.“化学史给人以智慧”,下列化学史不符合事实的是
A.门捷列夫编制出元素周期表 B.拉瓦锡最早发现并使用石蕊
C.张青莲主持测定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 D.徐光宪提出稀土分离技术
4.某同学加热2-3食盐水,正确操作顺序应该是
①用试管夹夹好试管
②点燃酒精灯,先预热,再固定加热
③往试管中加入2—3食盐水
④熄灭酒精灯,清洗、整理仪器
⑤将试剂瓶盖好,放回原处
A.③①②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⑤①②④ D.③①⑤②④
5.我国科学家在不同领域做出许多贡献,以下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闵恩泽研发炼油催化剂 B.徐光宪研究稀土分离
C.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 D.李四光地质力学
6.化学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合成的药物能治疗疾病 B.化学研制的新型材料可以用于航天
C.化学不能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 D.化学合成的纤维丰富了人们的穿着
7.强化实验安全意识,需要实验操作规范,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则。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知道灭火器、电闸的位置 B.带零食、水杯进入实验室
C.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D.实验后的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8.酒精灯是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下列有关加热的操作正确的是
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上倾斜,以防固体洒落
C.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以便充分利用燃料
D.加热结束后,用嘴吹灭酒精灯
9.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下列利用试管进行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加热液体
C.振荡试管 D.废液处理
A.A B.B C.C D.D
10.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玻璃管上套乳胶管 B.加热液体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D.滴加液体
11.下列关于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暗 B.罩在火焰上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
C.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 D.吹灭蜡烛后有一股白烟冒出
二、非选择题
12.用剩试剂处理原则
一要: ;
三不能: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
13.加热试管内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试管夹夹在试管中上部,与水平面成 角,试管口勿对人。先将试管在灯焰上来回移动,使试管 受热,然后用 对准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
14.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 层次认识物质,通过 创造物质。
15.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实验一】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实验二】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1)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如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填“a”、“b”或“c”)处最先碳化。
【实验三】验证蜡烛燃烧的产物:将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
(2)上述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得出蜡烛的两个物理性质 、 。
(3)试描述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 ,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 性。
16.同学们过生日都点蜡烛,蜡烛点燃后,发出明亮的火焰。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下图所示的系列实验。
(1)①如图A所示,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 (填字母序号,多选)。
a.发出黄色火焰
b.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
c.发光、放热
d.熄灭后有白烟
e.火焰分层
②将一根木条水平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 温度最高。
(2)①如图C所示,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置在火焰上方片刻后取出,观察,有黑色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颗粒是炭黑。
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 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 。
(3)如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振荡,石灰水 。
(4)根据以上实验及现象判断,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
【提出问题】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吗?
【猜想与假设】猜想1:都是化学变化;猜想2: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
【实验与分析】同学们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温度较高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6)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 。
【实验结论】
(7)猜想 (填“1”或“2”)正确。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旅》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C D C A A B C
题号 11
答案 A
1.D
【详解】A、取用粉末状固体时,试管要倾斜,将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伸入试管底部,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操作正确;
B、从细口瓶中倒取盐酸时,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上,倾倒盐酸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防止残留液污染和腐蚀标签,同时瓶口紧挨试管口,操作正确;
C、点燃酒精灯用火柴,操作正确;
D、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拇指应松开短柄,防止试管滑落,操作错误;
故选D。
2.D
【详解】A、锥形瓶是硬质玻璃制成的纵剖面呈三角形状的滴定反应器.口小、底大,有利于滴定过程进行振荡时,反应充分而液体不易溅出.该容器可以在水浴或电炉上加热,该容器是反应容器,“椎”应为“锥”,故A错误;
B、长颈漏斗是漏斗的一种,主要用于固体和液体在锥形瓶中反应时添加液体药品,可以理解为下端玻璃管较长,“径”应为“颈”,故B错误;
C、水槽是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时候使用,“糟”应为“槽”,故C错误;
D、“烧杯”名称规范。故D正确。
故选D。
3.B
【详解】A、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不符合题意。
B、拉瓦锡主要贡献于质量守恒定律和空气组成等,石蕊指示剂是由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最早发现并使用的,符合题意。
C、张青莲主持测定了铟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不符合题意。
D、徐光宪是中国化学家,提出稀土分离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稀土工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C
【详解】加热液体时,先取液体于试管内,在将液体量取完毕后,试剂瓶放回原处,然后用试管夹固定试管,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加热完毕,熄灭酒精灯。
故选C。
5.D
【详解】A、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自身不消耗的物质,研发催化剂涉及化学反应机理和物质性质的研究,属于化学范畴,不符合题意;
B、稀土元素是化学元素,分离过程(如溶剂萃取)涉及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变化,属于化学范畴,不符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相对质量,测定过程需使用化学方法(如质谱法),是基础化学研究,属于化学范畴,不符合题意;
D、地质力学是研究地壳岩石在力作用下的变形和运动的学科,属于地质学或地球科学范畴,不属于化学范畴,符合题意。
故选D。
6.C
【详解】A、化学合成可以制造药物,例如抗生素(如青霉素)和止痛药(如阿司匹林),这些药物通过化学反应制成,能有效治疗疾病。化学合成是通过实验手段,将简单物质转化为复杂物质的过程,药物合成是化学的重要应用领域,故正确;
B、化学家研制的新型材料,如轻质合金和耐高温复合材料,被用于航天器的制造(如火箭外壳或卫星部件),这些材料能承受极端环境。材料化学是化学的分支,涉及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性能的新物质,以满足高科技需求在,故正确。
C、化学可以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例如塑料(如聚乙烯)和合成橡胶,这些物质通过化学反应人工合成,在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故错误;
D、化学合成的纤维,如尼龙和涤纶,是通过化学反应制成的,它们被广泛用于服装生产,提供了更多样、耐用和舒适的穿着选择,故正确;
故选C。
7.A
【详解】A、熟悉灭火器、电闸的位置,当着火或者发生危险时,可以及时使用灭火器灭火,找到电闸及时停电,以减少危险的发生,保证实验安全,符合题意;
B、将零食、水杯带入实验室,由于实验过程中与药品有接触,容易误食,发生危险,所以禁止将食物和水杯带入实验室,不符合题意;
C、酒精具有可燃性,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防止发生火灾,不符合题意;
D、实验后的废液倒入下水道,会污染水体,应倒入指定的容器中,统一处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A
【详解】A、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三份之一,防止液体溅出伤人,故正确;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造成试管炸裂,故错误;
C、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加热时,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故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加热结束后,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应该用灯帽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错误;
故选A。
9.B
【详解】A、倾倒液体时,取下的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应将试管略微倾斜,试管口紧挨着试剂瓶瓶口,试剂瓶上的标签向着手心,操作正确;
B、加热液体时,需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试管夹夹在距离试管口三分之一的位置,液体的体积不超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呈45°角倾斜,试管口不可对着人,图中液体的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
C、振荡试管时,用手腕力量左右振荡,而不是上下振荡,操作正确;
D、废液应倒入废液缸,操作正确。
故选B。
10.C
【详解】A. 玻璃管上套胶皮管时,将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用力将玻璃管插入胶皮管,故选项操作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选项操作错误;
C.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导管末端浸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试管内的空气温度升高,体积膨胀,看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操作正确;
D. 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竖直悬空于试管口上方,故选项操作错误。
故选:C。
11.A
【详解】A、蜡烛火焰分为三层,由内到外依次为:外焰、内焰和焰心,其中外焰最亮,该选项描述不正确;
B、蜡烛燃烧生成水,则罩在火焰上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水珠,该选项描述正确;
C、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该选项描述正确;
D、蜡烛刚熄灭时,产生一缕白烟,是石蜡蒸汽冷凝产生的石蜡固体,该选项描述正确。
故选A。
12.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详解】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也不能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13. 45° 均匀 外焰
【详解】加热试管内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位,与水平面成45°角,试管口勿对人,防止液体爆沸外溅伤人;
加热操作时,先将试管在灯焰上来回移动的目的是使试管受热均匀,然后用外焰对准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是因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14. 组成 结构 分子 化学变化
【详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分子层次认识物质,通过化学变化创造物质,故填:组成;结构;分子;化学变化。
15.(1)a
(2) 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硬度较小
(3)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 可燃
【详解】(1)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由于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
(2)取一支白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可以得出蜡烛的物理性质是:蜡烛不溶于水、蜡烛的密度比水小、硬度较小;
(3)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产生少量的黑烟,放出大量的热,该变化体现出蜡烛具有可燃性。
16.(1) abcde 外焰
(2) 水雾 水
(3) 熄灭 变浑浊
(4)二氧化碳和水
(5)有新物质生成
(6)物理变化
(7)2
【详解】(1)①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蜡烛受热熔化,熔化的蜡烛顺着蜡烛流下,火焰分为三层,则点燃一支蜡烛,看到的主要现象有abcde,故填:abcde;
②将一根木条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条表面出现了如图B所示的圆弧状黑斑,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故填:外焰;
(2)②如图D所示,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壁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故填:水雾;水;
(3)图E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熄灭,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通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熄灭;变浑浊;
(4)由上述分析可知,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和水,故填:二氧化碳和水;
(5)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有新物质生成;
(6)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无新物质生成,则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故填:物理变化;
(7)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变化,说明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故猜想2成立,故填:2。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