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
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一)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
2、北魏统一了北方(政治前提)北魏凭借武力统一黄河流域之后,面临着一个如何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的问题。可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成孝文帝痛下决心、坚定不移进行这场伟大的改革运动呢?3、改革的必要性内部矛盾重重
危机四伏政治黑暗,租役沉重民族歧视,压迫汉族地主官僚不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4、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和孝文帝对汉文化的仰慕。冯太后影响孝文帝
冯太后出身于汉族,对他实施系统的汉文化教育,十分敬佩和仰慕。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二)改革的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二、改革的内容均田制 (土地制度)
租调制 (赋税制度)三长制
整顿吏治
迁都洛阳移风易俗 ⒈均田制
⑴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⑵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⑶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⑷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⑸作用 遏制土地兼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2.三长制――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内容:废除旧的基层统治机构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作用:
①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
②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
大量依附人口脱离豪强,重新成为政府控制的编户;
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③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3.整顿吏治
⑴原因:吏治腐败,影响经济收入,激化阶级矛盾
⑵内容: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吏治改善,缓和阶级、民族矛盾
⑶影响
农民负担减轻,有利于发展生产4.迁都洛阳请阅读课文,思考:
1.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2.迁都的作用是什么?迁都原因: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柔兰迁都原因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探究:迁都洛阳,有什么影响?
迁都使改革进一步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一步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推动了洛阳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合。
特点:孝文帝亲自主持,以学习汉族
先进文化为目的
内容:易胡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
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作用: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
推动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
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5.移风易俗三、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⒈经济
洛阳的繁盛
⒉政治: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巩固统治
⒊民族关系: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思考: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中你得到了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