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水》测评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水》测评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0-13 21: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小学科学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第二单元《水》测评卷
一、填空题(18分)
1.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用_____________进行搅拌。
2.在研究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时,小苏打和食用碱在50毫升清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_____________。
3.水在0℃时会变成固态,这种状态叫作_____________。
4.加入色素实验里,对比 “不加色素” 和 “加色素” 的杯子,是为探究外壁水珠是否因_____________渗出。
5.炎热的夏天,将水洒在地上会使人感到凉爽。过一会儿,地上的水消失不见,这是因为水蒸发变成_____________跑到空气中。
6.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的方法,把沙子从水中分离出来。
7.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_____。
8.通常情况下,液体状态的水加热到_____________时会变成气体;温度下降到_____________时会变成固体。
二、选择题(32分)
1.下面的混合物质,可以采用过滤来分离的是( )。
A.食用碱和红糖 B.木屑和沙子 C.沙子和白糖
2.在100毫升清水中溶解小苏打,第4份完全溶解后,加入第5份,充分搅拌后杯内还有不能溶解的小苏打,由此可判断100毫升水能溶解的小苏打有( )。
A.2份 B.4份 C.5份
3.同学们在研究食盐溶解的快慢和什么有关时,做了如下实验设计,这个实验属于( )。
A.模拟实验 B.对比实验 C.两者都是
4.学校组织“保冰大赛”,哪个小组让相同的冰块最慢融化,下列最不可能得冠军的是( )。
A.小刚组把冰块裹在棉花里
B.小明组将冰块装进塑料瓶中
C.小兰组把冰块捂在手里
5.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相比,( )融化得快一些。
A.冰 B.冰激凌 C.无法确定谁
6.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矿泉水瓶外壁很快出现水珠,这是因为( )。
A.瓶内的水漏出来了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瓶壁凝结成水珠
C.瓶子本身出汗了
7.家里有一袋稻谷, 里面的稻子有瘪的,也有饱满的, 爷爷说瘪的稻谷是空的只有壳,饱满的稻谷里面有大米, 下面( )方法可以帮爷爷把饱满的稻谷选 出来。
A.用筛网筛选 B.放进水里,沉下去的是饱满的稻谷 C.放进水里用滤布过滤
8.做加快物质溶解的实验时,下面条件可以作为对比实验来进行的是( )。
A.搅拌和加热水 B.颗粒大小和搅拌 C.搅拌和不搅拌
9.大海里溶解了非常多的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可以无限制地溶解盐
B.大海里有很多水所以可以溶解很多盐
C.50毫升的海水蒸发后留下了28克食盐左右
10.冬天的早晨,小红发现阳台的窗玻璃上有冰花,由此可知( )。
A.清晨的温度低于 0℃ B.清晨下过雨 C.清晨下过雪
11.水从常温加热到沸腾的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是( )。
A.先快后慢,沸腾后不变
B.先慢后快,沸腾后不变
C.匀速上升,沸腾后继续上升
12.一瓶未装满的矿泉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过一段时间,水全部结成冰,并把整个瓶撑满,由此可知,水结冰后体积(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13.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灵感,主要来源于水沸腾时的哪种现象?( )
A.水温升高 B.产生“白气” C.水蒸气推动水壶盖子
14.实验中,对比“装冰水的杯子”和“装常温水的杯子”,发现只有装冰水的杯子外壁有水珠,这说明水珠的形成需要( )。
A.充足的空气 B.低温(遇冷)条件 C.透明的杯子
15.甲、乙两个相同的杯子里面装了相同多的水,甲杯子口用玻璃板盖住。一段时间后,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两个杯子里的水量没有变化
B.两个杯子里的水量明显少了
C.乙杯子里的水量明显少了,甲杯子里水量没有变化
16.雨后的路面变干了,是因为一部分雨水跑到( )中去了。
A.空气 B.海洋 C.河流
三、判断题(16分)
1.在过滤时,漏斗中液体的液面要与滤纸的边缘一样高。( )
2.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只有温度和搅拌。( )
3.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此时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
4.水变成冰之后,冰和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5.记录水加热过程的温度时,只需记录沸腾后的温度,沸腾前的温度不用记录。( )
6.将透明的塑料盒倒扣在地面上,放置一段时间后,塑料盒中没有任何现象出现。( )
7.在水果店里我们会看到柚子等水果会用类似保鲜袋的袋子包住,主要是防止果肉水分蒸发。( )
8.向冰块上撒盐,能加快冰块的融化,这是因为盐能提高周围的温度。( )
四、将分离混合物与其方法用线连接起来(4分)
将盐水中的盐分离出来 ①利用风力
将不同颗粒大小的物体分开 ②利用蒸发
将沙土从水中分离出来 ③利用筛子
将轻的麦壳和重的麦粒分开 ④利用过滤
五、简答题(10分)
1.结合本节课知识,简述自制冰棒的步骤。
2.请解释煮火锅时水越来越少的原因。
六、实验题(12分)
下图是“给水加热”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到了三脚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等仪器,请把实验仪器的名称填入相应位置。
(2)加热前A中水的状态是__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
(3)要想知道A里面的水温,可以借助工具_____________。
(4)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会___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会_____________(选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如果水沸腾时把酒精灯撤去,沸腾现象会_____________(选填“继续”或“停止”)。等实验结束后,熄灭酒精灯我们需要用_____________盖灭。
七、综合题(8分)
我们在早晨起床的时候,拉开窗帘,可以看到窗户上有许多小水珠,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水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分别为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影响小水珠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蒸气含量的多少,二是环境温度的高低。只有当水蒸气遇到足够冷的物体时,才会发生凝结现象。水蒸气是水的气态形式,它存在于空气中,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夜间气温下降,窗户的温度也会随之下降。这时,房间内的温度比室外高,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便在玻璃窗的里面凝结成了液态水,即我们常说的小水珠。有趣的是,玻璃窗的外面较冷,不容易形成小水珠。
(1)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需要的温度_____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
(2)玻璃窗上的小水珠属于是_____________。(填“固态水”“液态水”或“水蒸气”)
(3)冬天会看到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它们出现在玻璃窗的( )。
A.里面 B.外面 C.两面
(4)玻璃上、草地上的小水珠通常是在早晨出现,这是因为( )。
A.早晨空气新鲜,易形成小水珠
B.夜间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
C.早晨地面下的水蒸发到地面形成小水珠
参考答案
一、
1.玻璃棒[解析]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我们在进行实验的时候,常常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中,我们需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2.不同(不一样)[解析]像食盐、高锰酸钾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沉淀和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叫作溶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小苏打和食用碱在50毫升清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不同。
3.冰[解析]水在自然界中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蒸气是它的气态形式,水是它的液态形式,冰是它的固态形式,这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水从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需要吸热或放热,主要取决于温度的变化。水在0℃时会变成固态,这种状态叫作冰。
4.杯内水[解析]加入色素实验里,对比 “不加色素” 和 “加色素” 的杯子,目的是探究水珠是不是杯内水渗出形成。若水珠由杯内水渗出,色素会使其变色;若无色则说明水珠来自外部空气中水蒸气的凝结。
5.水蒸气[解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过一会儿,地上的水消失不见,这是因为水蒸发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由于水蒸发会吸热,因此炎热的夏天,将水洒在地上会使人感到凉爽。
6.过滤[解析]分离是利用一定的方法将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分开,分离有沉淀、过滤、结晶等方法。物质的性质不同,使用的过滤方法也就不同。沙子不溶于水,所以我们可以用过滤把沙从水中分离出来。
7.基本不变[解析]水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当水达到沸点开始沸腾后,继续加热,水会持续吸收热量,但这些热量主要用于将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而不是用来升高水温,所以水沸腾后继续加热,其温度基本不变。
8.100℃ 0℃[解析]在通常情况下(如标准大气压下),水被加热到100°C时会沸腾,从液体变成气体(水蒸气)。这个温度称为沸点。水温度下降到0°C时会凝固,从液体变成固体(冰)。这个温度称为凝固点。
二、
1.C[解析]过滤用于分离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或一种固体可溶而另一种不溶的混合物。
A. 食用碱和红糖均溶于水,无法通过过滤分离。
B. 木屑和沙子均不溶于水,过滤无法分开两者。
C. 沙子不溶于水,白糖溶于水,加水后过滤可分离沙子,蒸发滤液可得白糖。
故选C。
2.B[解析]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度的,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就不能继续溶解了。在100毫升清水中溶解小苏打,第4份完全溶解后,加入第5份,充分搅拌后杯内还有不能溶解的小苏打,说明最大溶解量也只有4份。故选B。
3.B[解析]对比实验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该保持一样。图中是对比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水温。故选B。
4.C[解析]A.棉花是热的不良导体,且蓬松多孔,其中包含大量的空气,空气也是热的不良导体。把冰块裹在棉花里,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减缓冰块吸收周围环境的热量,从而使冰块融化得较慢。
B.塑料瓶本身是热的不良导体,将冰块装进塑料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外界热量快速传递给冰块,使冰块融化速度相对较慢。
C.人体的温度一般高于冰块的熔点(0℃),把冰块捂在手里,手会不断地向冰块传递热量,这会加速冰块的融化,所以小兰组的冰块是最不可能慢融化的,也就最不可能得冠军。
故选C。
5.B[解析]冰和冰激凌在相同条件下融化速度的差异与其成分和结构有关。冰由纯水冻结而成,结构紧密;冰激凌含有糖、脂肪等物质,内部含有较多空气,结构更松散。这些成分会降低冰激凌的熔点,同时松散的结构使其更容易吸收热量,从而融化得更快。故选B。
6.B[解析]A. 瓶内的水漏出来需要密封破损,而题目未提及瓶子损坏,且水珠在外壁而非内部渗出,因此A选项错误。
B.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符合冰箱取出冷瓶外壁温度低导致水蒸气凝结的现象,B选项正确。
C. 瓶子“出汗”是拟人化描述,实际是外部水蒸气凝结,并非瓶子自身产生水分,C选项错误。
故选B。
7.B[解析]A.用筛网筛选一般是根据颗粒大小等外形特征进行分离,瘪稻谷和饱满稻谷在外形大小上可能差异不明显,所以用筛网筛选不能很好地将饱满稻谷筛选出来。
B.将稻谷放进水里,沉下去的是饱满的稻谷,该方法可行。
C.放进水里用滤布过滤,由于稻谷都会被滤布拦截,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区分饱满和瘪的稻谷。
故选B。
8.C[解析]对比实验需要只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相同。题目中,搅拌和不搅拌(C选项)仅改变是否搅拌,其他如颗粒大小、水温等保持不变,能准确观察搅拌对溶解速度的影响。A选项同时改变搅拌和水温,B选项改变颗粒大小和搅拌,均涉及两个变量,无法确定单一因素影响。故选C。
9.B[解析]A.海水可以无限制地溶解盐,错误;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海水溶解盐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是可以无限制地溶解盐;
B.大海里有很多水所以可以溶解很多盐,正确;
C.50毫升的海水蒸发后留下了28克食盐左右,错误;一般来说,海水的盐度约为3.5%,即1000毫升的海水中大约含有35克盐,则50毫升海水蒸发后留下的食盐大约是1.75克左右。
故选B。
10.A[解析]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直接凝华形成的固态小冰晶。水蒸气能够凝华成冰花,说明外界环境温度足够低,清晨的温度低于0℃是合理的。故选A。
11.A[解析]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初始阶段,由于温差较大,温度上升较快;随着温度接近沸点,升温速度减缓。当水沸腾时,温度不再变化,保持在沸点。选项A正确描述了这一规律。B选项的“先慢后快”与实际升温趋势相反,C选项的“匀速上升”和“继续上升”均不符合沸腾时温度稳定的特点。故选A。
12.B[解析]水在结冰时体积会增大。题目中,原本未装满的矿泉水结冰后撑满瓶子,说明冰的体积比原来的水更大。因此,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故选B。
13.C[解析]水蒸气具有推动物体的能力。瓦特观察到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将水壶盖子顶起,这启发他利用水蒸气的力量推动机械装置,从而改良蒸汽机。水温升高是沸腾的条件,产生“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的现象,均与蒸汽机工作原理无直接关联。故选C。
14.B[解析]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实验中,装冰水的杯子外壁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水珠;而装常温水的杯子外壁温度较高,水蒸气无法遇冷凝结。这说明水珠的形成需要低温(遇冷)条件。充足的空气和杯子是否透明并非实验中的关键因素。故选B。
15.C[解析]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散发到空中,这种现象叫作蒸发。甲乙两个杯子里装着同样多的水,甲杯子口用玻璃板盖住。放置一段时间后,可能看到的现象是乙里的水明显少了,因为水会蒸发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而甲里的水没有明显变化,玻璃板下出现了水滴。故选C。
16.A[解析]雨后路面上的雨水会发生蒸发现象,液态的雨水蒸发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海洋和河流是水的汇集处,雨水变干不是因为跑到海洋或河流里,而是因为蒸发进入空气,故选A。
三、
1.×[解析]过滤时,滤纸边缘需低于漏斗边缘,而漏斗内液体液面必须低于滤纸边缘,以防止液体未经过滤直接流出。题目中“液面与滤纸边缘一样高”不符合操作规范,故错误。
2.×[解析]温度和搅拌确实会影响溶解速度,但并非唯一因素。物质颗粒的大小也会影响溶解快慢,颗粒越小溶解越快。因此题目中“只有”的表述不准确,还有其他因素未被提及。
3.×[解析]水的状态变化指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变,如结冰或蒸发。红墨水溶解于水是物理扩散现象,未生成新物质,也未改变水的液态本质,仅颜色变化属于物理性质改变,因此水的状态未变。
4.×[解析]物质的状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水结冰是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冰和水的分子结构相同,只是状态不同,因此属于同一种物质。题目中“两种不同物质”的说法错误。
5.×[解析]水的沸腾过程包括温度逐渐升高至沸点和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两个阶段。记录整个加热过程的温度变化,才能完整反映水从受热到沸腾的温度变化规律。若只记录沸腾后的温度,无法得知水达到沸点前的升温情况及验证沸点是否恒定。因此实验时需要持续记录各阶段温度。
6.×[解析]透明塑料盒倒扣地面时,地面水分蒸发形成水蒸气,遇冷在盒内壁凝结成小水珠。若未出现此现象,可能因环境干燥或时间不足。但通常实验中会观察到水珠,故题干描述错误。
7.√[解析]液态水变成气态水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作蒸发,温度的高低、水的表面大小、水表面空气流动得快慢都影响蒸发的快慢。在水果店里我们会看到柚子等水果会用类似保鲜袋的袋子包住,主要是防止果肉水分蒸发。
8.×[解析]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温度需达到熔点。盐溶解时吸收热量,使冰块周围温度降低,同时盐能降低冰的熔点,使冰在低于0℃时开始融化。因此,撒盐加速冰块融化并非因为提高温度,而是通过降低熔点和吸热实现。该表述错误。
四、
[解析]盐溶于水形成溶液,需通过加热蒸发水分,剩余固体盐,将盐从盐水中分离出来。例如:晒盐场通过阳光蒸发水分得到盐;筛子可根据颗粒大小分离混合物。例如:用筛子分离黄豆和面粉,小颗粒通过筛孔,大颗粒留在筛上;沙土不溶于水且颗粒较大,可通过滤纸或纱布过滤;例如:用滤纸过滤浑浊的泥水,留下沙土。麦壳轻,麦粒重,借助风力(如扬场)可吹走麦壳,留下麦粒;例如:农民用木锹扬起谷物,分离杂质。
五、
1.将糖水倒入冰棒模具,放入冰箱冷冻室,等待一段时间后取出即可制成冰棒。
[解析]利用液体凝固的知识,通过冷冻使糖水由液态变成固态冰棒,体现知识的实际应用。
2.煮火锅时,水受热沸腾,由液态变成气态的水蒸气(汽化现象),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所以锅里的水会越来越少。
[解析]水的“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煮火锅时的水处于“沸腾”状态,是剧烈的汽化过程,大量液态水快速变成水蒸气散失,因此水量减少。
六、
(1)烧杯、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2)液态 (3)温度计
(4)升高 不变 停止 灯帽
[解析](1)根据常见实验仪器的用途和位置可知,A是用来盛水的容器,为烧杯;B是铺在铁圈上用于使烧杯受热均匀的石棉网;C是用于加热的酒精灯;D是支撑整个装置的铁制三脚架。
(2)在常温常压下,我们日常所见的水是液态,所以在加热前A里水的状态是液态。
(3)测量温度的工具是温度计,所以要知道A里面的水温,可以借助温度计。
(4)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在开始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水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所以当水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水沸腾的条件是达到沸点且继续吸热,撤去酒精灯后,水不再吸热,沸腾现象就会停止。酒精灯使用完后,为了防止酒精挥发和保证安全,需要用灯帽盖灭。
七、
(1)较低 (2)液态水 (3)A (4)B
[解析](1)根据文中“只有当水蒸气遇到足够冷的物体时,才会发生凝结现象”可知,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需要的温度较低。
(2)文中明确提到“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便在玻璃窗的里面凝结成了液态水,即我们常说的小水珠”,所以玻璃窗上的水珠属于液态水。
(3)因为夜间室内温度比室外高,室内温暖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窗会在玻璃窗里面凝结成小水珠,所以选A。
(4)文中解释了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所以玻璃上、草地上的小水珠通常早晨出现是因为夜间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