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查内容:综合
一、阅读(73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小明在阅读科学史文献时,被《迷人的哥白尼》这一标题吸引。哥白尼到底迷人在何处呢?他决定对此进行一番学习和探究。
迷人的哥白尼
吴国盛
①哥白尼被公认为现代科学的肇始者,他的日心说成为现代科学的常识。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熟知不是真知。谁是哥白尼?他为何要用日心说替代地心说?通常的回答是:哥白尼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日心说,日心说更符合天文观测事实。但这样的回答似是而非。
②其实,哥白尼是一位教士,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天文学研究,在最后的岁月写出了他的传世之作。长期以来,该书多被译成《天体运行论》,但“天体”这个译名并不正确,对哥白尼而言,“天体”其实是“天球”。天球是希腊数理天文学的基本假定,群星每日旋转,周而复始,运动呈现出周期性和稳定性。让群星镶嵌在天球之上,随着天球统一转动,反映了时人对天空确定性和恒久性的理解。后人不承认有天球的存在,便想当然地把“天球”改译成“天体”,一字之差,无意间拔高了哥白尼,体现了译者时代的科学理念。
③哥白尼为什么要用日心说替代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地心说呢?按照实事求是即为科学精神的一般理解,这当然是因为日心说更加符合天文观测结果。20世纪50年代之前,西方科学哲学也认为,所谓科学无非是既具有内在逻辑结构,又符合观测事实的理论。如果理论不符合事实,它就被证伪了,反之就被证实了。这种科学哲学被称为逻辑实证主义。
④50年代后期,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打破这种逻辑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启了历史主义科学哲学,强调不能仅从逻辑层面理解科学,而应深入其历史发展过程,考虑科学之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背景。在《哥白尼革命》一书中,他指出哥白尼抛弃地心说而提出日心说,并不是因为掌握了什么托勒密体系无法解释的观测证据,而是由复杂多样的时代文化背景导致的。哥白尼继承的是希腊化的数学传统,重在模拟和预测天象,可以自由地构想宇宙体系,不必关心天界的实际物理构造。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文主义者相信自然的数学简单性,崇拜太阳,这对他有直接影响。哥白尼明确表示,托勒密体系是一个怪物,各部分之间不够协调统一,不符合希腊人的审美理想。
⑤是的,托勒密体系不美,而日心地动体系很美,这就是哥白尼提出天文学变革的主要动机。
⑥日心说并不是观测引导的结果,而是审美引导的结果,使得哥白尼学说一直饱受争议。直到18世纪末,在他去世近250年之后,日心说才慢慢成为欧洲人的共识。此时牛顿物理学已经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全方位胜利,作为牛顿力学前提的日心说也被默认。库恩说,“哥白尼革命”是一场宇宙论革命、物理学革命,尽管哥白尼只是开启了这场革命。
⑦库恩显然把包括日心说在内的欧洲近代科学巨变描绘成了一场“科学革命”。又过了半个多世纪,西方科学史界更注重回到原始语境,强调尽量消解宏大叙事,把研究深入到更微观更具体的社会运作中。2011年罗伯特·韦斯特曼出版的《哥白尼问题》打破了库恩的“哥白尼叙事”。他更多采纳人类学的方法,深入调查从哥白尼到牛顿两百多年间数十位相关人物的著作、言论和社会关系,提出必须考虑占星术这条线索,才能充分理解哥白尼的故事。
⑧1496年皮科·米兰多拉《驳占星预言》一书出版,书中指出作为占星术基础的天文学存在着根本上的不确定性。韦斯特曼认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深层原因,是为了回应皮科对占星术的批判。包括库恩在内,20世纪科学史家都忽视了这条线索。实际上哥白尼非常熟悉占星圈子的动向,他只是遵循自托勒密以来的传统,严格区分天文学写作和占星术写作。传统研究把哥白尼的故事叙述得过于宏大,但整个16甚至17世纪都不存在“支持哥白尼”和“反对哥白尼”的清晰阵营,根本没有“哥白尼革命”这种整体性的概念。通过牛顿物理学的成功而被人们接受的日心说,已经不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了。
⑨哥白尼的故事的确十分迷人。
(有删改)
1. 为进一步理解第三段中的“逻辑实证主义”的概念,小明查阅工具书并做了摘抄,以下与本文最相关的一项是( )
A. 可说的就是自然科学的命题,即某种与哲学不相干的东西。
B. 科学命题是经验判断,通过经验证实他为真为假。
C. 有没有意义是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限。
D. 对语言做逻辑分析就是哲学的任务。
2. 小明围绕文中提到的论著梳理文章内容,以下结论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A. 《天体运行论》中的天体假定,拔高了哥白尼对天空确定性的认识。
B. 《哥白尼革命》中对日心说的研究,开启了历史主义科学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
C. 《哥白尼的问题》力图从微观层面调查研究,消解哥白尼研究中的宏大叙事。
D. 《驳占星预言》表明占心术是造成哥白尼用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的根本原因。
3. 能够根据文章内容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把“天球”翻译成“天体”,反映了译者时代科学理念的落后。
B. 哥白尼的日心说没有为天文现象提供新的解释。
C. 牛顿物理学胜利是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普遍认可的原因。
D. 哥白尼的日心说带来的观念的变革来自于研究者的虚构。
4. 小明在阅读本文后产生了困惑:作者说“哥白尼的故事的确十分迷人”文章却没有给人讲故事的感觉。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展开分析,帮他消除困惑。
文学创作和学术写作都会讲故事。文学创作侧重讲述人物命运及曲折遭遇。围绕一些前后连贯,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事情展开。学术写作与此不同,在一个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为研究对象时,情节再曲折,细节再丰富,文章如果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学术视角,也不是学术写作。
5. 哥白尼的故事迷人在何处?小明打算根据本文写一篇读书报告回答这个问题。请你帮他拟写一份提纲。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题目。
文本一:
我的漫画
丰子恺
我作漫画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约略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是描写古诗句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的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的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的时代。但又交互错综,不能判然划界。
我从小喜读诗词。我所爱的,往往只是一篇中的一段,甚至一句,常把它译作小画,粘在座右,随时欣赏。作画意在笔先,只要意到,笔不妨不到,有时笔到了反而累赘。有人看了我的画,惊骇地叫道:“噫,这人只有一个嘴巴,没有眼睛鼻头!”“眼镜玻璃后面怎么不见眼睛?”对于他们,我实在无法解嘲,只得置之不理。“无言独上西楼”“几人相忆在江楼”“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等便是那时的作品。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我作漫画由被动的创作而进于自动的创作,最初是描写家里的儿童生活相。我向来憧憬于儿童生活,尤其是那时,我初尝世味,看见当时社会里的虚伪骄矜之状,觉得成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儿童天真烂漫,人格完整,这才是真正的“人”。于是变成了儿童崇拜者,在漫画中处处赞扬儿童。这些画我今日看时,一腔热血还能沸腾起来。这就是“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弟弟新官人,妹妹新娘子”“爸爸回来了”等作品。最近我重展这些画册的时候,仿佛觉得年光倒流,返老还童,从前的憧憬,依然活跃在我的心中了。
后来我的画笔又改方向,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了。我住在红尘万丈的上海,看见无数屋脊中浮出一只纸鸢来,恍悟春到人间,就作“都市之春”。看见楼窗里挂下一只篮来,就作“买粽子”。我住在杭州及故乡石门湾,看见市民的日常生活,就作“市井小景”“邻人之爱”;客居乡村,就作“话桑麻”“柳荫”。这些画中的情景,多少美观!这些人的生活,多少幸福!我明知道成人社会还有黑暗的一面,我的笔不忍描写,一时竟把它们抹杀了。后来我的笔终于描写了。①西谚曰:“漫画以笑语叱咤人间。”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都市奇观”“鬻儿”“警报解除后”“轰炸”就是这类的作品。
有时我看看这些作品,觉得触目惊心。我想,艺术毕竟是美的,人生毕竟是崇高的,自然毕竟是伟大的。我这些辛酸凄楚的作品,其实不是正常艺术,而是临时的权变。我的笔不妨从人生转向自然,寻求更深刻的画材。我忽然注意到破墙砖缝里钻出来的一根小草,作了一幅“生机”。有一天到友人家,看见案上供着一个炮弹壳,壳内插着红莲花,归来又作了一幅“炮弹作花瓶,世界永和平”。在汉口看见一枝截去了半段的大树正在抽芽,又作了一幅“大树被斩伐”。②我自己觉得真像沉郁的诗人。“沉郁者,意在笔先,神在言外。……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此言先得我心。
(有删改)
文本二:
美与同情
丰子恺
世间的物有各种方面,各人所见的方面不同。譬如一株树,在博物家,在园丁,在木匠,在画家,所见各人不同。博物家见其性状,园丁见其生息,木匠见其材料,画家见其姿态。
但画家所见与前三者又根本不同:前三者都有目的,都想起树的因果关系,画家只是欣赏目前的树的本身的姿态,而别无目的。所以画家所见的,是形式的方面,不是实用的方面。换言之,是美的世界,不是真、善的世界。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更不顾问其实用方面的价值了。一枝枯木,一块怪石,在实用上全无价值,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对于世间一切事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
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又普遍地及于一切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秋虫的促织,看见桃花的笑东风,蝴蝶的送春归;用实用的头脑看来,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其同情心,及于万物,就能切实地感到这些情景了。画家与诗人是同样的,不过画家注重其形式姿态的方面而已。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不能画松柏。中国古来的画家都有这样的明训,我们的心要能与朝阳的光芒一同放射,方能描写朝阳;能与海波的曲线一同跳舞,方能描写海波。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赞美儿童了。因为儿童大都是最富于同情的,且其同情不但及于人类,又自然地及于猫犬、花草、鸟蝶、鱼虫、玩具等一切事物。③他们认真地对猫犬说话,认真地和花接吻,认真地和人像玩耍,其心比艺术家的心真切而自然得多!他们往往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所不能发现的点。所以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换言之,即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唯有聪明的人,能不屈不挠,即使外部饱受压迫,内部仍旧保藏着这点可贵的心。这种人就是艺术家。
西洋艺术论者有“感情移入”之说。所谓感情移入,就是说我们对于美的自然或艺术品,能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其中,没入其中,与之共鸣共感,这时候就经验到美的滋味。这种自我没入的行为,在儿童的生活中为最多。他们往往把兴趣深深地没入在游戏中,而忘却自身的饥寒与疲劳。小孩子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④我们的黄金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我们可以因了艺术的修养而重新面见这幸福、仁爱而和平的世界。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列举大量漫画作品的名字,一方面是回顾自己创作历程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出作者在绘画理论上对艺术的现实性的追求。
B. 文本一记述自己漫画创作的题材从“古诗句”“儿童相”“社会相”到“自然”的转变,表明现在创作优于过去创作的价值评判。
C. 两个文本整体上使用白话口语,但也插入一些文言句式或诗意表达,如“先得我心”“子规啼血”“桃花的笑东风”等,造成一种刻意雕琢、追求庄重的效果。
D. 文本二中,同样看树,博物家、园丁和木匠有一种态度,而画家采取另一种态度,前者更多考虑实用的目的,后者则注重对于形式本身的欣赏。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引用西方谚语,意在指明漫画具有一种社会功能:通过讽刺笔法介入社会对现实社会予以批判和改造。
B. 句子②中作者自比“沉郁的诗人”,指的是自己倾向于将忧愤深沉的情感融入看似寻常的一草一木,加以描摹传达。
C. 句子③中连用三个“认真地”,不仅强调了儿童的“同情心”比起成人更加“真切而自然”,也体现出他们有意对抗外部的“压迫”。
D. 句子④中“黄金时代”的比喻,既指作为人生阶段的童年时代,又代表了对建立在“美的世界”基础上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8. 为什么说“儿童的本质是艺术的”?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简要分析。
9. 请结合文本一的记叙,简要分析“感情移入”在丰子恺漫画创作中的体现。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节选自《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不可与虑A始B而可与乐成C论至德者不和D于俗E成F大功者G不谋于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与《劝学》“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相同。
B. 缘,遵循,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的“缘”意思相同。
C. 易,改变,与《〈老子〉四章》“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相同。
D. “其周之东乎”与《〈论语〉十二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之”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与他谈论礼、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B. 在变法这个问题上,甘龙和杜挚的看法与商鞅不同,他们认为遵循成法、旧礼,国家更不容易出偏差。
C. 商鞅为说服孝公变法,引用汤和周武王的史实,来论证改革的势在必行,孝公最终采纳了商鞅的建议。
D. 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他认为从音乐的角度看,卫国可能最先要亡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14. 孔子、商鞅、季札对于“礼”或“乐”,分别持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嘉州后溪
薛能①
山屐经过满径踪,隔溪遥见夕阳舂。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诸葛武侯
王安石
恸哭杨颙②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赤壁
胡安国③
片语能令孙仲谋,气如山涌剑横秋。
莫言诸葛成何事,万古忠言第一流。
【注】①薛能:唐代诗人,曾在嘉州(今四川乐山)为官。②杨颙:蜀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③胡安国:两宋之际学者,向宋高宗献《时政论》,提出保国方略。
15. 下列对三首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中的“山屐”指代作者本人,“卧龙”指躬耕南阳时的诸葛亮。
B. 第二首中“余风”指的是诸葛亮的风范,“贤”指的是杨颙等贤人。
C. 第三首中“气如山涌剑横秋”形容诸葛亮的才华与气魄。
D. 后两首中的“一言”“片语”“忠言”都是指诸葛亮的言论。
16. 下列对三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借景抒情,将暮春之景与凄凉之感融合为一体。
B. 第二首从具体事件出发品人论史,以小见大,构思新巧。
C. 前两首都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增强了画面感。
D. 后两首都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使诗歌意蕴更为丰富。
17. 请分别简述三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中,阐述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交代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_______”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_______”的效果。
(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做着饭还要看手机直播,凌晨不睡觉刷短视频,控制不住网购化身“剁手党”,在直播间看节目应援打赏……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一些难得回趟家看望父母的网友惊叹,父母成了“网瘾老年”。
②有网友吐槽,现在角色反过来了,以前父母总叮嘱自己“少玩手机,不要沉迷”,如今换作自己敦促父母“放下手机,早点睡觉”。还有网友为了父母健康将其手机设成青少年模式,不料却引发家庭矛盾。
③全民深度触网时代,“网瘾”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属形容词。数据显示,近年来6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快速上升。截止2022年12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老年网民规模达1.53亿。照这情形,我们可以预见:将来网瘾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还会增加。
④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前脚刚越过“数字鸿沟”,后脚便陷入“数字沉迷”。
⑤比如,不久前,被称为“中老年饭圈顶流”的网红主播“秀才”塌房,人们惊讶地发现,他的粉丝中老年人占比高达80%。他们把“秀才”看成“云陪伴”的亲人或朋友,在评论区倒苦水、话家常、疯狂表白。不仅将其视为精神寄托,还把情感投射转化为金钱打投。
⑥老年人何以有“网瘾”?“孤独”是主要原因。“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与子女缺乏交流,不适应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让老年人往往有着更加强烈的、不被需要的孤独感。人在网络,其实是在对抗孤独,寻求“归属感”。
⑦但“网瘾老年”的背后,并非全是孤独,也有老年人对新兴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⑧他们曾是网络世界的“边缘人”,互联网给了他们看世界的机会。社交沟通、学习新技能、知晓新闻时事……通过手机网络,他们获得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上网带给我许多收获”,一位退休多年的老人说:“在网上通过各类小视频,我学会了收纳、修理、种花,生活别提多充实了!”
⑨所以,对于“网瘾老年”问题,不能与年轻人沉迷手机问题A 。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粗暴的戒断,而应关注其真正的需求。本文的标题是《防老年人“网瘾”,需开好三张“药方”》,下面就具体来说说这三种“药方”。
⑩让亲情成为一剂“解药”。于年轻人而言,既要尊重父母辈在网络空间里的探索,更要主动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一些陪伴和关心。
让优质网络内容成为一剂“补药”。网络内容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假新闻、养生伪科学等B ,侵蚀着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平台应当从关爱老人角度出发,提供适老的、健康优质的内容,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你根据全文内容,仿照文章⑩段和 段的结构,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给“网瘾老年”开出第三张药方,不超过75字。
(2023年新课标Ⅰ卷)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是越来越冷了,祥子似乎没觉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会觉得寒冷。地上初见冰凌,连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来,处处显出干燥,结实,黑土的颜色已微微发些黄,像已把潮气散尽。特别是在一清早,被大车轧起的土棱上镶着几条霜边,小风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极高极蓝极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车跑一趟,凉风飕进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①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像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风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风决一死战。猛的一股风顶得他透不出气,②闭住口,半天,打出一个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打出这个嗝,他继续往前奔走,往前冲进,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住这个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没有一处松懈,像被蚂蚁围攻的绿虫,全身摇动着抵御。这一身汗!等到放下车,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长气,抹去嘴角的黄沙,他觉得他是无敌的,他刚从风里出来,风并没能把他怎样了!
22.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处处、微微、早早”,说说它们和“处、微、早”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
23. 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三、写作(60分)
24. 完成写作。
有学者用“专”“转”“传”概括当下三类文章:“专”指专业文章;“转”指被转发的通俗文章;“传”指获得广泛传播的佳作,甚至是传世文章。他提出,专业文章可以变成被转发的通俗文章,而面对大量“转”文,读者又不免期待可传世的文章。
由“专”到“传”,必定要经过“转”吗?请联系社会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查内容:综合
【答案】1. B 2. C
3. C 4. 示例:本文是学术写作。文章虽然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与哥白尼日心说有关的丰富而有趣的历史事件,但目的并不在于讲述哥白尼的命运及其曲折遭遇,而在于通过科学史发展的曲折情节和丰富细节揭示科学理论和思想观念的演变,启发人们思考。文章从质疑人们通常的认识开始,带着问题意识,从科学史视角讲述与哥白尼有关的历史事件。因此并不会给人以文学故事的感觉。
5. (1)哥白尼提出的日心地动体系很迷人。
(2)哥白尼的天文学研究动机是追求希腊人的审美理想,也与占星术有关,科学研究与科学之外的哲学、宗教和文化等都有关系,十分有趣。
(3)科学研究展现出的不断质疑、发现的过程,及观念变化带来的对科学理解的变化,本身很有魅力。
【答案】6. D 7. C
8. ①儿童和艺术家一样,富于同情心,能与世间事物广泛共情;
②儿童能注意大人们所不能注意的事,发现大人们意识不到的“美”;
③儿童善于“自我没入”,能够将情感移入世间事物,体会美的滋味。
9. ①同情儿童,移入崇拜之情,站在他们的立场,表现他们的天真烂漫;
②因为不忍描写成人社会黑暗的一面,带入美观和幸福的情感,从正面描写成人社会的现状;
③细看社会上的苦痛相、悲惨相、丑恶相、残酷相,带入辛酸凄楚,为它们写照;
④从自然细微处,感受天地造化之心,注入一种沉郁感。
【答案】10. BCE
11. B 12. D
13. (1)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2)有忧思但却没有二心,有怨恨但却不说出来,这恐怕是周朝的德政教化开始衰败时的音乐吧?
14. ①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②商鞅论“礼”:商鞅认为只要能够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可见“礼”需要与时俱进。③季札论“乐”:季札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小雅》有怨恨却不说,似乎是周朝德政教化开始衰落的标志等。这反映了季札“乐与政通”的认识。
【答案】15. D 16. B
17. ①薛能诗质疑、批判诸葛亮的政治选择,认为其应终身隐居。
②王安石诗赞扬诸葛亮的治国智慧,肯定其虚心纳谏、善用贤才,慨叹其风范无人继承。
③胡安国诗颂扬诸葛亮的忠义与外交才能,称赞其是万古第一流的典范。
【答案】 ①.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 斯用兵之效也 ③. 克己复礼为仁 ④. 天下归仁焉 ⑤. 位卑则足羞 ⑥. 官盛则近谀
【答案】19. A.混为一谈/一概而论/等量齐观
B.车载斗量/不计其数/多如牛毛/数见不鲜/屡见不鲜
20. 截至2022年12月,不少老年人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老年网民人数达1.53亿。
21. 让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成为一剂“保健药”。老人们的今天很可能是我们的明天,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何况,建设和谐社会,理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答案】22. ①三个重叠词语“处处,微微、早早”与“处、微、早”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②“处处”是“到处”的意思,比“处”范围更广,能突出地面的干燥、结实;③“微微”表示程度不深,比“微”程度更轻,能表现出黄色之浅;④“早早”意为很早,比“早”更突出祥子拉车的时间之早。
23. 示例一:①处,两个逗号将“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祥子拉车的艰难吃力。
示例二:②处的两个逗号将时间状语“半天”独立出来,起强调作用,突出“闭住口”的时间之长,凸显了狂风的猛烈和祥子在狂风中坚持拉车的痛苦与窘态。
【答案】例文:
转者,非必经之桥也
学者以“专”“转”“传”三类概括当下文章,指出一条专业文章向传世文章“转化”的路径。这条路径看似有理,实则简化了文化传承的复杂肌理。细察古今文章流传之道,专业与传世之间,实有多元路径可循,不必尽数经过通俗化这座桥梁。
专业文章本身即具传世价值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比比皆是。《黄帝内经》深奥难懂,却因其医学价值流传千年;《几何原本》艰涩非常,却成为西方科学基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令常人望而生畏,却深刻影响了哲学发展。这些著作并未刻意追求通俗化,却因其思想的深度与系统性而穿越时空。专业文章若能触及事物本质,解决根本问题,自会成为后人不断回溯的源头活水,无需借助通俗化这一中介,正如钱锺书所言“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专业精神的纯粹性恰是其持久生命力的保障。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通俗化在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张衡发明地动仪后作《灵宪》解释其原理,沈括《梦溪笔谈》将科学发现寓于随笔之中,都是“专”经“转”而广为人知的例证。当今科普作家如卡尔·萨根、史蒂芬·霍金,亦通过生动笔触让宇宙奥秘走入寻常百姓家。这种转化确实拓展了专业知识的受众面,但必须指出的是,通俗化只是传播手段的丰富,而非思想深度的必然牺牲。最高明的“转”文应当如爱因斯坦的科普著作,既不失科学严谨,又能引发大众共鸣。
“传”世之作的诞生,实有赖于超越专业与通俗的二元对立。司马迁《史记》既有史学家的严谨考据,又有文学家的生动笔法;苏轼《赤壁赋》融合哲学思考与艺术表达;达尔文《物种起源》既是专业论著又富含文学魅力。这些作品之所以能跨越时代,正因为它们同时具备了专业深度与表达艺术,而非简单地由“专”变“转”。传世之作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思想的原创性与表达的独特性,而不在于是否经过通俗化处理。鲁迅的杂文、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皆因思想的锐利与文采的斐然而历久弥新。
回望“专”“转”“传”之辨,我们应当摒弃线性思维,认识到文化传承的多维路径。专业文章可因深刻而传世,通俗文章可因浅显而速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既需要专业研究的持续推进,也需要高质量的通俗转化,但更渴望那些能够直抵人心、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正杰作。
须知,文章的终极价值不在于它属于哪一类别,而在于它是否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见解与审美体验。传世之作如同星辰,可以经由不同轨道抵达永恒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