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七年级历史
题号 1--25 26 27 28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长城,主要是明朝修建的。下列关于明长城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B、 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建
C、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 以城墙为主体,多用砖石砌成
2、“民以食为天”,从野食充饥到水稻和粟的种植是远古人类生活史上史无前例的飞跃。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远古居民分别是什么人吗?( )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元谋人和半坡人 C、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D、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3、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我们一般认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传说中的( )
A、盘古和女娲 B、元谋人和北京人 C、炎帝和黄帝 D、尧舜禹
4、《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林语堂在《如何理解中国人》中说:“中华民族有三座长城,第一座长城是从秦始皇开始修建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第二座长城是指汉字……”汉字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开始出现于( )
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西汉
6、《史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该材料说明东周时期( )
①周天子威望下降 ②诸侯不在听从周天子的命令③诸侯之间经常进行争霸战争 ④最终秦国完成国家统一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7、下列四幅图中,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深耕细作的是( )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任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 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9、史书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络绎不绝吁。”材料中蜀人在播种季节供奉祭祀的“李王”应该是( )
A、李冰 B、李世民 C、李春 D、李纲
10、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儒家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法家强调用“刑罚”加强统治;道家反对“礼”治,也反对“法”治,他们提出“无为而治”。这些内容反映的现象是( )
A、诸侯争霸 B、变法运动 C、百家争鸣 D、民族交融
11、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推动这两个治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不包括:( )
A、 任用贤能 B、 发展生产 C、 轻瑶薄赋 D、 严厉刑罚
12、穿越时空隧道,你回到了明朝参加科举考试。下列做法不符合当时规定的是:
A、 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B、 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题
C、 用八股文的文体答卷 D、 文章中自由发挥自己对时事的见解
13、“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皇帝”。“皇帝”的称呼最早出现是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4、右图《揭竿而起》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黄巾起义 B、牧野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刘邦项羽起义
15、下列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搭配有误的是( )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顾恺之—《女史箴图》
C、祖冲之—《齐民要术》 D、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16、历史推论离不开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
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全国统一 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7、下列有关“文景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清明的统治时期 B、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奖励耕作,关心农桑D、“文景之治”的出现,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很大关系
18、“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唐朝诗人胡曾这首诗描述的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9、东汉刘秀统治时期,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史称(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0、能通过右图所示著作查到的史实有( )
①秦始皇统一文字 ②“文景之治” ③蔡伦改进造纸术
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⑤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21、“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唐朝诗人胡曾这首诗描述的是( )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
A、天意为之 B、不习水战 C、借助东风 D、骄傲轻敌
23、北宋建立后,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其职责是将地方征收的赋税,转运到中央。北宋政府设置转运使的根本目的是:
A.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B.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防止知州权利过大 D. 分割宰相的权力
24、中国古代王朝历经更替,不断发展。以下正确描述历史演进的是
A、第一个封建盛世:汉初刘邦休养生息——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B、走向衰落的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C、亡于暴君的王朝:夏朝亡于夏桀——商朝亡于商纣——周朝亡于周厉王
D、天下分分合合:春秋战国时期——“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25、小明为某单元设计示意图,请你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A、中国境内的人类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选择题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有3小题,共50分)
26、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各朝各代特点鲜明。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如右图
材料二: 唐代初期,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讨论决策军国大事。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主要职责是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帝王的命令)。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议,复审中书诏敕。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其职责为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下属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共同管理国家。
——改编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宋朝建立后,采取设置文官分权等措施防止武将专权,偏重提高文人的社会地位。选用大量文臣,出任中央、地方官职,甚至主持军务。并规定军人不得干涉中央和地方的行政事务。此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还设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改编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它为清代所独创,其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联系。它地处内廷,直接听命于皇帝,随时承旨,随时草诏办理,发出的诏旨不通过内阁,而是交兵部直接发出,称为“廷寄”,保密性强,办事效率高,成为皇帝统治的得力工具。
——改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材料一反映的制度始建于何时?(2分)“丞相”制度何时被废除?(2分)
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哪一政治制度?(2分)
材料三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哪一突出特点?有何积极意义?(5分)
(4)材料四中的“它”指什么?(1分)从材料一到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的什么特点?(4分)
27、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巩固统一,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华文明的绵延不绝。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而-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汉书·诸侯王表》
(1)材料中的秦王指的是谁?(1分)这段材料赞赏的是他统一了中国。请问:他于哪一年统一天下?(1分)定都于哪里?(1分)秦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4分)
(2)材料二中西汉王朝初期出现了什么问题?(2分)汉武帝为应对威胁是听从了谁的建议?
(1分)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的?(4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执政官恺撒曾穿着丝袍出现在剧场中,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上层社会的风尚。
材料二: 2014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发起设立丝路基金。……丝路基金将为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1)材料一中“凯撒的丝袍”是通过什么通道传入的?(2分)为开辟这一通道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人物是谁?(2分)他在谁的支持下向西而行?(2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2分)
(2)新疆是东西沟通交流的重要通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开始于哪个朝代?(2分)并设置了什么职位来管辖?(2分)
(3)经过这条通道,诞生于古印度的哪一种宗教传入我国?(2分)在东汉哪位皇帝时期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我国设立丝路基金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A B C D